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單身

單身

隨著女性思想和經濟的獨立,出現了“單身潮”、“未婚主義”等新思潮。對於女性來說,壹方面認為沒有足夠優秀的男性與之匹配,另壹方面單身似乎已經成為壹種時尚、休閑、自由的生活方式。

在美國,每7個成年人中有1人選擇獨居。僅在曼哈頓,就有超過壹半的人獨居。

在北歐,單身比例更高。瑞典是世界上獨居比例最高的國家,首都斯德哥爾摩的獨居比例高達60%。

在日本,超過74%的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沒有戀愛。40%的單身者表示“根本不想找伴侶”,因為“談戀愛很麻煩”或者“他們更願意把時間花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

在中國,單身男女數量接近2億。人口學家斷言,第四次單身潮即將到來。

據資料顯示,中國大陸出現過幾次單身潮。第壹次是在50年代,第壹部婚姻法帶來了全國性的離婚潮。70年代末,知青為了回到城市,紛紛離婚,引發了第二次單身潮。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引發了傳統家庭觀念的改變,第三次單身浪潮已經到來。時至今日,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女性自我意識的提高,第四波單身浪潮逐漸興起。

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30歲及以上未婚女性比例高達2.47%,比10前增長了近壹倍,主動選擇單身的“單身女性”明顯增多。截至2015,中國單身人口已達2億,專家稱中國第四次單身潮迎面而來。

今天,人類已經進入了單身時代。

美國社會學家埃裏克·克蘭伯格(Eric Klinenberg)在其著作《單身社會》(Single Society)中宣稱,獨身主義和不婚主義正在成為壹種全球趨勢,並且風起雲湧。

我能說什麽呢?對於女性來說,家事、生育是沒有社會榮譽感、沒有經驗積累、沒有職稱評定、沒有明確報酬的隱性工作,但社會壓力巨大,容易起起伏伏。我真的不敢隨意接這份工作。女性對婚姻的不自信是分階段累積的。

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女性自主意識增強,精神更加獨立,經濟上更加獨立,選擇單身的傾向更加明顯。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似乎“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已經根深蒂固。

中國傳統婚姻的目的是家庭,而不是愛情。《禮記》曰:“兩性之善,上為奉殿,下為承後世。”也就是說,中國傳統的婚姻目的是:第壹,通過婚姻結合兩家的優勢,擴大親戚的聯盟,即“結緣”;第二,對於男性家族來說,繼承家族血脈,也就是“傳宗接代”。

當然,在當今的中國社會,這種傳統的婚姻目的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青年男女往往選擇“愛情至上”的婚姻。但是,在中國這樣壹個非常傳統的社會,要把愛情作為婚姻的主要目的,仍然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

從中國傳統的擇偶標準來看,最重要的是幹凈、合適。

純真往往是男人對女人的要求。父母在給兒子選媳婦的時候,首先要搞清楚女方是不是自己家的,因為他們認為只有這樣,其他家的姑娘才能遵守婦道,孝敬公婆,讓家庭和睦。

至於門當戶對,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父母為子女擇偶的壹個特殊條件。在中國古典愛情小說中,壹個窮書生和壹個富家女的愛情總是被最強者封殺;而窮女人想結婚,只能給人家壹間側房或者壹間廂房。

如今,中國青年男女的擇偶標準仍受這壹原則的影響,盡管他們可能沒有嚴格遵守清白和合適的原則。現在的男青年找女朋友,大多愛那些“賢惠純潔”的女人。想起來,壹個賢惠無辜的女人,和她上壹家的姑娘有很多相似之處。作為女性,更多考慮的是男方的經濟條件和家庭背景,其次是學歷和知識水平,然後是外在的身材和外貌。

在中國傳統婚姻中,丈夫往往處於主導地位,而妻子則處於從屬地位。這種婚姻結構是傳統文化分工,即“男主外,女主內”的文化分工造成的。

丈夫是壹家之主,是整個家庭的頂梁柱,承擔著家庭生活的主要經濟責任;妻子的任務是管理家務,服侍公婆,教育孩子。“男的無妻無家,女的無夫無房。”丈夫喪妻後,家裏沒人照顧,家庭生活可能會變得混亂,但因為丈夫有經濟能力,生活還是可以照顧的;妻子失去了丈夫,就失去了經濟來源,就像房子沒有了橫梁,但這種房子不能再住下去了。

在現代中國社會,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差距不像以前那麽大了。現在的女性走出家庭圈子,參與社會工作,經濟上保持相對獨立。但即便如此,大多數妻子還是不同程度地需要或願意依附於丈夫。

改革開放後,人們的經濟條件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人希望妻子回國做全職主婦,完全由丈夫養活。對於這些全職太太,人們總是投來羨慕的目光,稱贊她們有福氣;但是對於社會上極其罕見的全職丈夫,大家總是投以輕蔑的目光,認為男人圍著廚房餐桌走來走去是非常沒有骨氣的。

單身時代的單身者往往更懂得婚姻意味著什麽,所以他們選擇執著地過單身生活。他們不再是“為了結婚而結婚”或“結婚”,還提出了“妳只要給我愛,我就有自己的面包”的宣言。

其實人是很主觀的動物,在尋找問題的真知的時候就已經知道答案了。這些執著於等待真愛的人,並不想要太多,但他們知道自己值得什麽,也知道自己應該保護什麽。而且,這個社會,真正病態的從來不是大齡單身,而是“標簽化”。不結婚不是病態。相反,那些指責妳壹把年紀還不結婚的人是病態的。

這個社會需要思想的覺醒,不能壹直陷在所謂的真理裏。

單身男女在追求個性化生活方式的同時,對支持性服務的需求也逐漸凸顯。畢竟沒有人願意壹個人在家洗衣服,也沒有人願意壹個人在家做飯。

洗衣、點餐、打車等城市O2O服務的興起,讓單身男女的基本活動更加便捷。

妳只需要在app上預約,1小時內,商家就會上門取走要洗的衣服,洗完後原封不動送回來,全高清視頻監控,24小時服務。

想吃卻懶得做飯,或者想招待朋友的時候,只需要用手機下單,切好的菜就能送貨上門。簡單翻炒後就可以做菜了。懶得做二次加工?直接點外賣或者“欽點”廚師上門服務都沒問題。

出門不需要花時間打車或者自己開車。提前在APP上直接約車,就能享受省時省事的貼身服務。

正是因為生活越來越便利,單身才沒有那麽可怕,單身越來越成為都市男女追求的選擇。

節省下來的時間分享在社交、看電影、聽音樂會、運動、旅行等活動中,與追求生活品質的初衷不謀而合。

單身的增加和“結婚年齡”的推遲已經成為壹種世界性的趨勢。無論妳是享受單身,還是期待早日離婚,妳只需要理性對待,區別對待。其實,單身的生活方式並不像我們都認為的“單身狗”那樣單調、孤獨、冰冷,反而更加豐富多彩。

現代人的壹個很鮮明的特點就是活得高,彰顯自我風格。單身的時候會想方設法去挖掘各種娛樂時尚活動,必然會導致文化藝術的井噴。

更重要的是,隨著主動選擇單身的人增多,也帶動了“單身經濟”。早在2001,《經濟學人》中就出現了“單身女性經濟”的概念。“他們是廣告、出版、娛樂和媒體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因為他們單身,掙錢多,是最理想的客戶。相比其他階層,他們更有花錢的激情和沖動。只要東西夠時尚,夠有趣,他們就會花很多錢。”

分析顯示,28.6%的單身消費者購買奢侈品不考慮;16%的人每周至少去壹次酒吧、KTV等娛樂生活場所;31.6%的人花在自娛自樂或聚會等社交消費上的最多,只有5.4%的人為未來儲蓄。

除了單身公寓的持續繁榮,高質量的單身交友網站和俱樂部,強調“生活保障”和“風險防範”理念的商業保險,以教育和養老為主的金融保險,都應該是“想他們所想”的對口產品。

從健身房、咖啡館到酒吧、餐廳、俱樂部,不同價值觀的單身人士都能找到生活的刺激。

家庭解體是壹個漫長的過程,已經持續了幾百年。

從男耕女織開始,食物和衣服的生產逐漸外包,人們離家到工作場所工作,家務被機器取代,商業給個人提供的每壹個便利都在質疑壹段婚姻的必要性。

單身時代是這個解體過程的最後階段,婚姻不再是人生階段的必經過程,它只是人群偏好的自主選擇。

壹直有句話叫沒錢結不起婚,甚至被拍成了電視劇《蝸居》。

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結婚租房在城市比比皆是,無房不是不結婚的必要條件。國外更是如此,現在的年輕人甚至拒絕買房。所以,不考慮對住房的需求,婚姻和金錢的關系並沒有那麽明顯。

在許多發達城市,各種商品和服務都可以很容易地以便宜的價格買到。人們不再需要通過婚姻獲得幫助和安慰,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大城市單身。

《單身社會》這本書顛覆了人們對單身的傳統認知:結婚往往更經濟。人們選擇單身,不是因為他們結婚不起,而是因為他們足夠富裕,可以獨立生活。

想想妳自己的家庭:

結婚前什麽都要買,應酬多,花錢多,攢不下。

結婚後,為了支付衣食住行等費用,妳的生活會規律很多:回家吃飯只買原材料,在外面應酬會少,還要準備很多應急的儲備...時間長了,往往會有些積蓄。

所以其實和我們正常的想法相反:結婚後不僅不浪費錢,還能省錢。現代人選擇單身的原因不是因為錢。

也就是說,雖然結婚可能會省錢,但在經濟條件能夠承受的情況下,我會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結婚。

盡管傳統思維壹直告誡我們,獨居會導致孤獨和孤立,但埃裏克·克蘭伯格在他的《單身社會》壹書中向我們透露,大多數單身人士都在熱情地參與社會和社交生活,他們比同齡的已婚人士更熱衷於外出就餐、鍛煉、參加藝術和音樂課程、公共活動、演講和公益活動。

甚至有證據表明,獨居的人比與配偶同住的已婚人士身心更健康,他們的城市公寓生活方式也比郊區獨棟住宅更環保。

埃裏克·克蘭伯格(Eric Klinenberg)專業地分析了這些獨居者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年輕的職場人士支付高昂的公寓租金,換取自由和隱私;三四十歲的單身,不願意為不如意的伴侶犧牲事業或生活方式;離婚的人不再相信婚姻是幸福和穩定的基礎;還有那些寧願壹個人住也不願意和朋友或者孩子住的老人。

根據對300多名不同年齡和階層的男女的深入采訪,克蘭伯格得出了壹個出人意料的結論:在媒體無處不在、人們高度聯系的當今社會,獨居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享受伴侶的陪伴。

以往單壹研究的結果大多沒有定論。壹些研究人員發現,和伴侶在壹起更快樂(盡管這種影響通常很小)。例如,佛羅裏達州立大學的斯科特·r·布萊斯維特和他的同事調查了1621名大學生,其中56%是單身。他們發現,與單身者相比,有穩定伴侶的人經歷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少,固定性伴侶更多,肥胖或超重更少,但身體健康的其他指標沒有明顯差異。

然而,壹些研究認為“單身人士的生活並不糟糕。”曾經有壹個歷時18年的縱向研究,問了壹個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問題:那些已婚的人比單身的時候更幸福嗎?理查德·盧卡斯(Richard Lucas)和他的同事們得到的答案是:不會。我們剛結婚時,幸福感確實有壹點提高,但很快就會恢復到和以前壹樣的水平。

那是什麽呢?如果單身沒什麽不好,為什麽我們還是會覺得孤獨?或許,我們應該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會不會單身,這根本不是孤獨的核心。

有個朋友單身近二十年,所以曾經想研究單身和孤獨的關系。經過壹番文獻檢索,她發現,雖然心理學家對孤獨的定義不盡相同,但至少在親密關系中,有壹個有趣的觀點是,真正的孤獨不是壹個人,而是無法和妳想要的人在壹起。

當妳愛的人不愛妳,妳等的人不再等妳,那個讓妳日日夜夜難過的人已經在別人懷裏,即使有再多的陪伴,再多的朋友,再多的問候,妳還是會覺得有點孤獨。這種孤獨感在社會心理學上被稱為“情感孤獨”,是指得不到所愛之人的壹種強烈情緒,如因追不上、分手、或伴侶去世而產生的感覺。

與田馥甄的想象不同,壹直孤獨下去不會好,長此以往可能會有無望或憂郁的感覺。所以很多學者建議多出去走走,和朋友聚聚,說說自己的情緒。

這些方法有時候確實管用,但有時候,我們只是缺少了壹些和自己相處的時間。帶著瓦解的身體工作,擔心同事老板的眼光,害怕辜負父母的期望,太多沈重忙碌的生活讓我們只為別人而活,卻忘了自己的人生應該由自己掌控。只要不是壹個人,就要承受兩個人的重量,說壹些不代表妳說的話來化解尷尬。其實妳要承受壹整天的情緒,根本不想再說壹句話。

在心理學家羅伯特·傑弗裏·斯騰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中,他認為愛情包括三個組成部分:親密、激情和承諾。

斯騰伯格認為,這三個基石可以組合成不同類型的愛情。愛情的第壹基石是親密,包括熱情、理解、溝通、支持和分享。第二個基石是激情,其特征是身體欲望的喚起。激情通常以對性的渴望的形式出現,但是任何想要從妳的伴侶那裏得到滿足的強烈情感需求都屬於這壹類。愛情的最後壹個基石是承諾,包括決定投身於壹段感情關系,以及維持這段關系的努力。本質上,承諾主要是認知的,親密是情感的,激情是動機的。戀愛關系的“熱”來自激情,溫暖來自親密。相比之下,承諾反映的是壹個決定,壹點也不感情用事。

沒有遇到愛情的時候,就讓單身的人享受單身生活吧!

理解支持服務,理解文化藝術未來的繁榮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理解包容性。單身的人有各種各樣的玩法:她/他可能熬夜,她/他可能用噪音打擾別人...這無疑需要城市的包容。

單身的人還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創造力強。他們會繼續創造屬於未來的東西,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他們將為未來整個社會的思想、文化、藝術定下基調,他們是這個社會的未來。

讓單身人士享受單身生活!

與其擔心別人結婚沒結婚,不如花點時間想想如何利用好單身的年齡來培養自己。未來的社會需要單身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