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範明堂,亦名景範名堂,又被稱為景範堂、四知堂、畏知堂。遺址位於市政府大院內的人事局大樓(原興化報社大樓)南側不遠處,是壹座並不十分高大軒敞的宋代單檐、鬥拱、三開間磚木結構的典型衙署建築。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至1162年),興化知縣黃萬頃在將縣衙西擴時,按照北宋天聖三年(1025年)至天聖六年(1028年)擔任興化知縣的著名政治家範仲淹“退而省其私”的縣衙署(明代改為“縣丞署”)二堂格局建成壹座廳堂,為勉勵後任官員以範公為榜樣,弘揚先憂後樂、清正廉明的為官之道,故將此建築命名為“景範堂”。
明洪熙元年(1425年),時任翰林侍講的邑人高谷按儒家“明堂之制”再次定景範堂為“景範明堂”,將其列入“昭陽十景”之中,並賦詩雲:“翼翼高堂晝不扃,洞開窗戶見雲屏……不須古鑒須今鑒,請看堂前戒石銘。”
明萬歷九年(1581年),興化知縣淩登瀛又為“景範明堂”題詩:“景範即範徒,堂皇有清風。”又將此景列入“昭陽十二景”中。
範公“為官壹任,造福壹方”,因而深受邑人世代崇敬和景仰。
範仲淹(989 年至1052年),吳縣(今蘇州)人,為唐代名相範履冰後裔,字希文,謚號文正,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是北宋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大中祥符八年 (1015年)中進士,天禧五年(1021年)任泰州西溪鹽監。其時,築於唐代大歷二年(767年)的捍海堰倒塌,“海潮倒灌,大片耕地棄荒;西水狂瀉,沖刷百裏鹽場”。面對這種狀況,範仲淹提出重新修築海堤的主張,先後得到泰州知州兼江淮發運副使張綸和淮南轉運使胡令儀的大力支持,遂奏請宋仁宗於天聖三年(1025年)任命範仲淹為興化知縣,“董理築堤”。天聖五年(1027年)秋,範仲淹帶領4萬多民工,幾經周折,歷盡艱辛,於天聖六年(1028年) 春築成壹條高標準、高質量的攔海大堤,從而使“堤內瀉鹵之地盡復為良田”,裏下河地區受益百姓為感激他的功績,將此堤重新命名為“範公堤”(現為204年國道海安、東臺、大豐段)。
範仲淹在擔任興化知縣的短短4年中,不但修築了“攔海大堤”,而且為規範教學體制,開啟壹代文風,創建了興化有史以來第壹所官辦學校──學宮,同時建造了最早的園林和驛站建築,為興化自宋元時期開始經濟發展、人才輩出奠定了堅實基礎。
清道光十四年(1834 年),範仲淹當年理政的舊衙署被改為文正書院(即江蘇省興化中學前身)。從此,興化莘莘學子有了壹處新的規範化學習場所。文正書院的“師範堂”(後改為 “文會堂”,即今市政府大會堂處)成為興化仁人誌士、文人墨客以文會友、讀書講學的地方。師範堂檐下懸有“文會堂”三字匾額,兩側木柱上掛壹副抱柱楹聯: “是前賢聽政之堂,尚有風流余韻;為後學會文之地,定多益友良師。”
明清時代,任職興化的知縣在西擴的縣衙署“景範堂”前增建壹座前有月臺、廊軒,後有暖閣的高大軒敞的正堂,並在通道南端築有“戒石亭”,亭中立有戒石碑,上鐫四言體《戒石銘》壹篇;亭南飛檐下懸有“如保赤子”橫匾。戒石亭南側儀門前為縣署大門──譙鼓樓,其東西兩側各建壹座高大重檐木質牌坊。東牌坊坊額為 “文正流風”,西牌坊坊額為“海陵舊址”。
範仲淹在興化任知縣期間的舊衙署(今市政府大院東側信訪局、大會堂以及市政府行政科、市委宣傳部和大會堂南側三幢建築,占地面積約15000平方米),始建於北宋淳化年間(990年至994 年),是壹組十分完整的宋代縣衙署建築群。它由照壁、門廳、大堂、二堂(範仲淹理政後退思之所)、東花廳、內花廳、經正齋、課花軒、啟其軒、古香堂、贊化堂、淡寧居等建築和壹處園林小築景點構成。
由於年代久遠,加上戰火及自然災害侵襲,原宋代縣衙署目前僅存壹座單檐、鬥拱、三開間“原汁原味”的宋式大堂古建築,15間明清時期重修的配套古屋。令人惋惜的是,壹座古樸典雅莊重、鬥拱粗椽大柱的宋代門廳建築,因擴建而被拆毀。
值得壹提的是,在縣衙署東北角,即今宣傳部大院“萱苑”東北隅,至今保存有壹叢在明代就分株移植於此的古臘梅。這叢臘梅祖本原在宋代衙署二堂西北部的土山梅亭旁,為範仲淹當年親手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