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姓氏的來源:
第壹個起源:源於姜姓,出自春秋齊國東陽,以居邑而得名。
東陽氏的這個分支,來源於春秋時期齊國古城的名稱,所在城市就是現在的山東省昌樂縣。
東陽市,古稱淩影、營丘,原是商朝萊國之地。西周初期,這壹地區被劃給了,但賴國拒絕接受,並多次與爭奪這壹地區。
齊國十三年(公元前569年),齊國派大將率軍進犯萊州,占領營丘,滅萊國。後來,魏延在他的地方建立了壹個巨大的軍事基地,命名為東陽市,所以他的地址是在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喬官鎮的東部。從此,東陽成為齊國的軍事中心。
春秋時期,駐守東陽城的軍民中,有以聚義為姓的,稱為東陽。
第二個起源:出自姬姓,出自東陽,春秋時為魯,屬於聚義之姓。
東陽氏的這壹分支,來源於春秋時期魯古城的名稱,其城在今山東費縣。
費縣古稱姚笛、耀邑,西周初年屬青州。
公元前1056年,徐州的戎人和淮浦的夷人聯合起來入侵魯國,周公的兒子率領軍閥討伐,並警告境內的軍士。史官記載了當時的鳥誓,稱之為《飛史》,這是最早的關於飛帝的文字記載。西周初期,支是壹個國家,是魯的屬國。
大致在時代,周王室將的戲之孫封為博,從此,這片土地就成了博國。史書《左傳·殷·公元》中記載“非伯為之主”,可見姬溪谷(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712年在位)在時,土地還是壹個伯國。
當魯桓公·桂姬掌權的時候,齊國已經變成了魯國的壹個城市。
在魯僖公季神元年(公元前659年),直邑成為上卿姬友的私人城市,也被稱為封地。隨著魯國政權的逐漸衰落,二年(公元前427年)後,的後裔以郅城為立國之地,稱費,故又稱東陽公。
在統治時期(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郭飛曾壹度被齊國吞並,將其改為吳城,即,並讓譚子守擊退楚軍。大約在秦國趙浩棋向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郭飛被楚國吞並。西漢初年(公元前201年),漢朝始祖劉邦開郡,屬東海郡,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
戰國時,居民中有以聚義為姓的,稱為東陽。
第三起源:出自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東陽市,屬於聚義氏。
東陽家族的這個分支是以春秋時期的晉國古城命名的,它的城市位於河北省太行山以東的邢臺和邯鄲之間。
史書《氏園》中記載:“東陽氏,出東陽郡。”
吳極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公元前403年),趙、魏、韓分晉後,周威烈王立三太子,東陽歸趙。
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國入侵趙國,大將王建率先攻占了趙國重鎮井徑(今河北井徑)。
之後,王建在上地(今陜西北部)領兵,強夷領兵出井陘,楊端和在河內(今河南新鄉)領兵,南北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尤袤國王趙倩派將軍李牧和司馬尚帶領軍隊抵抗。李牧采取了建立根據地堅持下去,避免倉促決戰的方針。秦軍屢戰屢敗,形成僵局。
後王建利用趙的平庸和無知,他最喜歡的的貪財和對人才的貪婪,他使用了雙重間諜。壹方面停止進攻,維持對峙,派使者趙瑛到穆講和,另壹方面派奸細重金潛入趙都,賄賂,散布謠言,誣告李牧私下與秦講和,破趙後在郡中相會。昏庸的趙聽信謠言,下令讓和燕居來代替李牧和司馬尚當將軍。李牧拒不服從命令,被趙殺死。由於李牧治軍有方,關心部下,多年來與邊防官兵同吃同住同戰鬥,深得民心。他被殺後,趙的軍隊分裂瓦解。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農歷三月,王建軍發動猛攻,打敗了趙軍,殺死了,占領了。趙國的將軍嚴舉害怕逃跑。到了農歷10,王建和羌兵攻打邯鄲,活捉了趙,把部隊駐紮在中山,準備攻打燕國。
趙國滅亡後,秦始皇設東陽為東陽郡。原居住在東陽的趙人,有壹部分姓東陽。
第四起源:出自米氏,出自東陽,戰國時楚,屬於聚義之名。
東陽氏族的這個分支來源於戰國時期楚國古城的名稱,它的城市就是現在的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
盱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縣之壹,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盱眙古稱“善道”,屬吳國。這裏曾是春秋時期各路諸侯聚會的地方。
到了春秋末期,周元王吉人三年(公元前473年)六月,越王苴鑒滅吳,盱眙歸越國。
戰國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國東侵,熊滅越國後疆域擴至泗,盱眙成為楚國的東陽城。
戰國時期,東陽城居民中,有以聚義為姓的人,稱為東陽氏。
第五淵源:出自姬姓,出自張相如,漢代東陽侯,屬於官銜。
東陽家族的這個分支,被漢朝開國功臣張相如封為侯爵,分封東陽郡梧州。
西漢至西漢後第八年(公元前180年),漢武帝劉恒在漢武帝周波的支持下登基。他即位後,下定決心要對付壹直騷擾漢朝西域的匈奴,堅持用他親征匈奴。
朝臣慌了,請來中國文帝的母親博太後。由於博太後的強烈反對,中國文帝不得不放棄親自征討匈奴的計劃,任命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全權負責指揮前線抗擊匈奴。
當時匈奴老商汗的統帥塔爾坎已經深入漢朝數百裏,前兵頭離長安只有八十裏。當得知東陽侯張相如集結十萬大軍,調動匈奴軍隊附近的、北地、隴西三縣漢軍連續駐紮時,老尚汗果斷下令撤退。張相如指揮幾十萬大軍出兵的時候,匈奴軍隊已經跑了。
張相如優柔寡斷,謹小慎微,思慮良久,率領大軍空手而回。
漢文帝心裏清楚,無論是張相如,還是周舍、張武,都不是將軍,所以他費盡心機,結果都是徒勞,這讓匈奴嘲笑他。他力勸張相如退位,起用並培養周波之子周亞夫。
東陽侯張相如的後代中,有以祖銜為姓的,代代相傳。
第六淵源:出自鮮卑族,出自南北朝北魏東陽王拓跋丕,屬爵位。
拓跋珪,北魏武威將軍,北魏梟雄拓跋圭懷的第四子。
據史書記載,拓跋珪說自己博大精深,風度翩翩。常從北魏道武帝征討,功勛卓著,將軍吳魏除外。他的兒子拓跋丕,在北魏,從太武帝時來到姜,被封為興平太子。北魏獻文帝即位後,遷史忠。
當時丞相、騎將拓跋儀渾造反,拓跋丕聽說了,命拓跋儀懲治,移官令,改稱東陽公。北魏孝文帝年間,封他為東陽王,拜鐘、司徒公。
拓跋丕有個兒子叫拓跋盛超,壹直受到北魏孝文帝的寵愛。北魏孝文帝有壹次把家人趕到拓跋丕家裏,憑著他的毅力,給拓跋丕寫了壹封八議的信,告訴他的後代,允許他犯罪壹百次,就赦免他幾次(犯壹次罪,就在壹百次之內赦免)。
拓跋丕的後代中,有以祖先官銜為氏的,漢語稱東陽,後省語簡化為董、楊氏。
第七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南北朝東陽太守,屬官銜。
東陽世家的這個分支,出自南北朝時的東陽太守、尚書之仆、梁王沈約。
沈約,441至513,修文人,南朝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他是宋齊梁時期的官員,古史壹般稱為阿良朝。
傳說沈約左眼有兩個瞳孔,腰間有壹塊紫色胎記。他非常聰明。他的祖父沈林子和他的父親沈望普都擔任過高級官員。南朝,父親被宋國殺害後,沈約不得不“東躲西藏”,“孤貧度日,日夜苦讀”,積累了兩千本書。他媽媽怕他工作太累熬夜損害身體,所以經常少點燈油。於是他白天學習,晚上背誦,終於學了很多書,文采頓時出名了壹段時間。後來得到濟陽蔡興宗、安西晉安王、齊王、景陵王等權貴的賞識和提拔。,徑到職尚成、鐘成、寧碩將軍、伏國將軍、五兵尚書、王鼎將軍、路征將軍。
隨後,沈約協助南朝蕭炎、梁武帝策劃奪取齊國大位,建立南朝梁國。在建立南朝梁政權的過程中,連夜起草了的詔書。後來就連南朝的梁武帝都認為沈約和範蠡是成就帝王事業的兩個人,於是沈約被南朝的梁武帝任命為吏部尚書兼大臣的官差。同時分封為“建昌郡侯”,封其母謝為“建昌國泰夫人”。此後,沈約擔任了更重要的職位。
沈約是南朝文學巨匠,開創了詩歌的永恒風格。他也是壹位著名的歷史學家,著有《晉書》100卷、《宋書》100卷、《戚跡》20卷、《高祖紀》14卷、《幽言》10卷、《史例》、《宋》10卷。
沈約還養育了壹代文學人物,那就是小軒,梁朝太子趙明,著名的《趙明文選》的作者,他的壹些優美的詩詞被選入當代中學語文課本。盡管後世的壹些詩歌評論家認為他的詩歌不如鮑照和謝靈運,但沈約是中國最傑出的寫“優美散文”的作家之壹。
梁國建立後的第二年,沈約的母親去世,南朝的梁武帝親自登門吊唁,犒賞他,並讓他繼續工作。
沈約不喜歡喝酒,也沒有特別的愛好。他的地位極其顯赫,但他很樸實。每次升職,他總是再三拒絕。沈約的個性是自我放縱的。他在“東田”建了壹棟房子,壹眼就能俯瞰郊區的田野。在那裏,他曾寫下三千多字的《郊賦》,不僅為汪洋恣意風光做了鋪墊,也寫出了自己“如虎添翼”的心境和隱逸的情懷。他的作品極其細膩生動。
沈約為人低調,做官壹直畏首畏尾,勤勤懇懇,但最終還是無法避免災難。在接下來的談話中,他的話不合南朝梁武帝的口味,皇帝對他不滿,於是沈約“死於恐懼”
當沈約去世時,他的第壹個兒子,沈玄,已經擔任高級官員。在南朝,梁武帝免除了他三年的哀悼儀式,並堅持他應該在朝鮮服役。直到沈約的妻子去世,沈玄才被放回封地“建昌縣”。後來沈玄又做官,最後回到建昌,任“招遠將軍、南康文史”。當時百姓都誇沈玄清廉。沈玄死後,的孫子沈氏繼位,繼襲“建昌侯”。
初唐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姚思廉和他的父親姚槎非常敬重沈約。在歷史書《梁書·沈約傳》中,他們高度贊揚了他的性格和文學風格,並評價他是“壹個有才華和知識的人,具有偉大的壹代。”姚思廉在《梁書與沈約傳》中記載:“明末沈約出守東陽...皮帶要壹直動幾百天,按抱臂率壹個月就是半分鐘。勞累過度,日漸消瘦,被世人稱為‘東陽瘦’、‘東陽瘦’來形容他瘦弱的身體。”在《梁書沈約傳》中,完整地記錄了沈約的《郊賦》,後世的許多成語都來源於此。
南朝滅梁,南朝之孫在江陵建立西涼政權時,的老百姓中也有遷移的。三皇傳後,西涼政權亡於隋文帝,沈約部分老百姓改姓為先祖“東陽太守”之官,稱東陽氏,後改姓為楊氏。
2.歷史名人:
東陽無疑:(生卒年待考),南宋著名侍郎、文學家,《齊諧》作者。
註意:
“東陽無疑”在南宋政權的官方歷書中沒有查到,所以不能確定他是南宋人。這裏是抄襲歷史書的老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