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同事送我壹些自制的“曬蘭肉”,方知這“蘭肉”並非什麽稀奇古怪的東西,更不是什麽植物,簡單地說,就是壹種加工過的瘦豬肉。
可什麽樣的豬肉能叫“曬蘭肉”呢?這可就是特色了。
還記得沅陵吧。沅陵是湖南省的壹個縣,如今屬懷化市。從地理位置看,沅陵在湘西北,屬大湘西。歷史上的湘西剿匪其實大多發生在沅陵。沅陵縣城在抗戰中曾壹度作為湖南的臨時省會,縣城有壹條寬近4米、長922米的古巷道,聚集了天主教天主堂、基督教永生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白圓寺、道教道觀等五大宗教的教堂及寺廟,近百年來同處壹巷,和睦相處,形成了中外罕見、耐人尋味的宗教文化奇觀。而縣城沅水岸邊的鳳凰山上的古寺,壹度是張學良將軍的軟禁之地。
沅陵,是很有些神秘色彩的。沈從文筆下的《沅陵的人》等關於沅陵的文章,就寫到了沅陵三絕:趕屍、放盅、辰州符。至於這些是否真實,無須探究,它所表現出來的是巫文化的超逸形式與偽飾性。沅陵,是很有些歷史和文化的。詞典中有個“書通二酉”的成語,比喻讀書甚多,學識豐富精湛。而這個“二酉”,即是指沅陵縣西北酉水岸邊的大酉山、小酉山。成語的背後有壹個典故: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朝廷博士官伏勝冒著生命危險,從鹹陽偷運出書簡千余卷,輾轉跋涉,藏於二酉洞中,使得先秦文化典籍得以流傳後世。這些書簡在秦滅漢興時獻給漢高祖劉邦,劉邦在獲得官伏勝所獻大量秦前書簡時大喜,親自將二酉藏書洞封為“文化聖洞”將二酉山立為“天下名山”。從此之後,二酉山二酉洞就成為天下聖跡,成為讀書人畢生向往和追求的地方。記得最近哪年的《湖南日報》曾報道過沅陵縣就有壹個村被稱為“教授村”,那個2000來人的村子,數十年來,已經走出了67位教授。還記得國內文物界有這樣壹種說法: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說的就是三秦大地以秦始皇兵馬俑為代表的地下文物特別多,三晉大地則以地上留存文物為最。在湖南,沅陵可以這麽說,既是中國的陜西,亦是中國的山西。為何?就是沅陵地下的文物豐富,比如虎溪山壹號墓,所獲的珍貴史料可與馬王堆漢墓媲美;地上的風景美,有言曰“水行三十裏,神遊五千年”。難怪沈從文曾這樣評價:她,美麗的讓人心痛。妳說,這是壹種怎樣的美啊!
說這些,有些遠。還是回到“肉”上來。
說了半天沅陵,其實這“肉”就和沅陵有關。它是地道的沅陵特產。
沅陵產“曬蘭肉”,與沅陵的地理環境不無關系。沅陵古稱辰州,沈從文的筆下的《邊城》《湘西》《湘行散記》都寫到了沅陵。縣內有兩條大河穿境,壹是沅江,二是酉水,歷史上的沅陵曾是湘西物資流通、旅客往來的交通要道,沿河碼頭甚眾,名鎮繁多。
有河有水,便有臨水謀生的老百姓。沅水、酉水兩岸的沅陵人,多以放排或駕船謀生。每年春汛之後,他們就離家漂泊於河上,風裏來浪裏去。船上的生活自然是艱辛。這些女人們,心裏惦念著自己的丈夫,尋思做些什麽好吃的給男人。於是,想出了壹個絕妙的辦法,將沅陵土產黑豬的後腿肉,除去皮,刮掉脂肪,剔掉骨頭,抽去筋絡,將肉切成大塊的薄片,用鹽和米酒等腌制,用竹籃掛在船頭讓太陽暴曬,瘦肉逐漸曬成紅色,名曰“曬籃肉”,後來文人騷客們嫌“籃”字土氣,改為“曬蘭肉”。
看起來簡簡單單的“曬蘭肉”,再壹次應證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這薄薄的“曬蘭肉”,不但是那些放排、駕船的沅陵男人們口中的美味,更是他們心裏甜蜜的牽念了。
我將同事送我的“曬蘭肉”按照“百度”上提供的做法,炒了壹份,用飯盒盛了點,帶到開往吉首的火車上作為午餐,味道確實不錯。當我抵達吉首後,家人發來短信:味道非常好,還有沒有,下次再帶點回來。
看來,舌尖上的“曬蘭肉”那是蠻勾人的。壹如“美得讓人心疼”的沅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