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和餐廳的經營方向有關,妳的菜是豐盛還是清淡?山珍海味還是海鮮?大盤子還是小抄?南方菜還是北方菜?妳最好只選擇壹個。只有這樣,妳的市場定位才能清晰,才能讓消費者容易“識別”和選擇。記住:在所有餐飲企業中,誰能有所為,誰不能有所不為——也就是“術業有專攻”,誰就能有“特色”。做到這壹點的方法是努力成為妳所在地區的“唯壹”商店。
其次,和酒店的管理水平有關,應該有壹些主菜,盡量有特色。妳可以在色、香、味、形、容器上做出壹些與眾不同的設計,在菜單的排列組合上也可以做出不同的安排,隨時變化。記住不能隨便用別人的菜單,更不能用多年不變的菜單,別人怎麽做妳就怎麽做——就是從內容到形式都要看壹些獨到之處。最好的辦法是,如果妳的餐廳只賣十道菜,妳留下哪十道?
第三,如果2008年的餐廳只賣壹道菜,妳賣什麽?這個“什麽”是妳的“專長”,然而在她向我們走來之前,我們已經叫了壹千遍,催了壹千遍。這道菜是妳的“王牌”,是妳安身立命的“法寶”。
二是要有“風味菜”。
這“壹道菜”做好了,就是“特色菜”。同樣是“紅燒肉”,和老張、老李的不壹樣。同屬於老李家,但由於選材、烹飪、調味的不同,還是有所區別的。
因為這個“不壹樣”,第壹次吃的好,就會有下壹次。吃不好就沒有下次了。而這對於壹個人來說,吃到好吃的並不是壹件好事。美國還有壹個調查,如果壹個客戶對服務不滿意,他會告訴9到10個人。社會學有個理論,如果這個人恰好是“意見領袖”,他會影響壹群人。
老張的紅燒肉“燉的很爛”,老李的“很好吃”——這就是區別。凡是喜歡“燉爛”的,都會來老張家吃;喜歡“好味道”的會去老李家用。
堅持吃“爛燉肉”豈不是很有特色?而且“味道好”也是壹個特點!除了紅燒肉,還有牛肉、兔肉、狗肉。怎麽樣?把這些肉燉在壹個碗裏有創新嗎?再高壹點,肉是“綠色食品”怎麽辦?如果肉制品是在特定的時間,用特定的烹飪方法養出來的,難道不會有無人能比、無人能比的“特色”嗎?
除了“紅燒肉”,“炒土豆絲”,“拌菠菜”,“燉豆角”等行業都可以做出特色。關鍵是妳不做,也懶得做,或者今天廚師高興,明天老板嫌慢就不做了。
三是根據人們口味的變化調整菜單。
就像流行的衣服壹樣,人們的品味也是有規律變化的。海鮮吃多了就想燒烤。如果妳吃了太多的大餐,妳會想吃零食。餃子不能天天吃好吃的。面米厭倦了換粗糧。仔細觀察這些變化,發現潛在的市場需求,開發消費者喜歡的食物,才是開餐廳的正道,有點意思。
特色菜是獨特的,專業的,精致深加工的,原汁原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