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愛吃,名副其實。他不僅愛吃,還會做飯。他不僅是美國美食的鑒賞家,還是美食發明家。據說中國菜單上的66道菜都是受蘇東坡的影響。最常見的菜有東坡肉、東坡魚、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涼粉、東坡湯、東坡糕、東坡炒牡丹等等。
“東坡肉”起源於他被貶黃州時,也就是現在黃州(即黃麻起義時的麻城、黃州)以西的黃岡市(古稱黃州),當地人民有過年過節吃紅燒肉的傳統。為此,蘇東坡寫了壹首《豬肉頌》,全文是:凈鍋,少水,柴不起煙。不要等他熟了再催他,熱度夠了他就美了。黃州好豬肉,價格便宜如糞土。妳不肯吃,窮人不懂做飯。早上起來打兩碗,滿滿的,都顧不上了。
蘇軾評價
蘇軾在文學、詩詞三個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作活動並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成就突出,在醫學、烹飪、水利等技藝方面也有貢獻。從文學史範圍來看,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壹是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世文人推崇的範式:進退自如,受辱不驚。
因為蘇軾把封建社會士人的兩種態度整合在同壹個價值尺度上,所以他能夠保持冷靜,全力以赴。當然,這種範式更適合於飽嘗沈浮之苦的文人,它能通向堅守氣節、豐盈豐盈的人生境界,這也正是宋以後歷代文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蘇軾的美學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壹種啟蒙的美學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視野擁抱世界,所以萬物可觀,美無處不在。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達方式上都為後代開辟了壹個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後世文人的普遍喜愛,是歷史的必然。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