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中華民國價格

中華民國價格

民初的老百姓是怎麽生活的?我手頭正好有幾本書,兩本是中國早期革命家回憶錄——* * *,壹本是張金保,壹本是包惠生。通過他們的所見所聞,我們可以看到1927周圍平民的生活狀態。

紡織女工的工資

這兩本回憶錄描述的是大革命——生活時代,主要是工人——人民——運動——運動,那麽我們就按照他們的描述來看:張金保曾經擔任過第六屆中央委員和中央婦女委員會書記。20世紀20年代中期,她從湖北城鄉下來到漢口第壹棉紡廠工作。壹個月後,她“領了半個月的工資——七塊錢,另壹半被工廠扣作押金。這筆錢我很開心,因為這意味著我壹個月能掙十四塊錢,我能做到收支平衡。”第二年,張金保自己打理兩臺織布機,每月工資30多元。“就這樣,我的生活比較好,也開始有了壹些積蓄。”

同時新成立的上海公-* * *-安-全-專-家-局,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長16至18元。有意思的是,這個連紡織女工都不如的工資水平,卻比北洋軍閥時期的松湖警察署高出1到2元錢。《銀元生活史》壹書也披露,上海衛生局壹名科長,月薪不超過30元。

妳能相信嗎?壹個紡紗女工的工資甚至比督察長和科長還高!那時候價格低。根據上海解放前後物價信息的收集和上海-工業-人民-交通-運動的歷史,揭示了1927年上海,二號稈米1石14元,面粉1包3.30元,切面65427元。煤炭1 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 0.05元,香煙1盒0.036元,茶葉1斤0.23元,活雞1斤0.37元,鮮蛋均有。原文中的“石”應為200斤;1包面粉應該是44斤。

銀元時代的生活史也有類似的記載:上世紀20年代的上海,大米1裝3到4個銀元,勞道牌香煙裝3個銅錢,剃頭用8個銅錢,紹興酒1斤1分,臭豆腐1銅錢買兩塊。稿費1元,請了六七個同學喝茶。茶葉要8個銅錢,生煎饅頭、蟹殼黃等各種小吃只要20多個銅錢。《文化人的經濟生活》壹書中提到,在1929年,每壹枚銀元可以換兩三百銅幣,壹兩銅幣可以換壹個雞蛋。在其他城市,壹般都是這樣。

土地和房價

至於地價和住房,除了租界和商圈,都不貴。1928年,滬郊高航、陳航、楊興每畝地價格分別為150-100、100-60、100-300元。1933,漢口六區最低地價1畝84元,七區最低地價1畝90元。

房租價格:上海石庫門壹樓有電燈,有自來水,月租10元;住客棧,每個鋪位3.5到6.0;棉紡廠宿舍月租2-5元不等,兩層可容納10人。自來水是工廠提供的,有些還供電。有家庭的,兩家公司分開租壹層,成本只要1元。最好的宿舍,磚結構,地面,長寬500立方英尺,體積5000立方英尺,有廚房,路燈,下水道。月租6到9元。此外,工人們還可以租土地,住在自己建造的房子裏。半畝地年租金200元,由21戶分攤,平均每戶每月80分錢。當然環境極差。

普通居民的生活狀況

20世紀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末,全國物價總體穩定,部分農產品因豐收而下降。工業品方面,棉布、石油等外國商品也因歐美日商品競爭而降價促銷。比如漢口市場,1934和1935、100斤香油分別只有17.90元和14.50元,1斤豬肉分別只有0.29元和0.198元,雞蛋跌幅最大。而100斤的大米也從1926的7.55元降到了1933的4.66元,100斤的煤球零售價也從過去的1元降到了8毛錢左右。同時,土地價格也下跌了。抗戰前,江蘇省鎮海縣畝產400斤的農田價格從2098年的140元降到70元,畝產300斤的農田從100元降到40元。

“新提拔的手藝人月薪只有20多元,工作經驗長、技術好的每月能拿到40到50元...至於苦力和臨時工,更是苦得不得了,89元到11元不等。除了常規的10個小時,工作時間還得由工作人員和師傅服務。”

“工匠的生活和工作時間與壹般政府機關的中下層員工差不多,遠高於人力車夫、碼頭工人和紡織工人。小工的工作生活條件更苦。他們工作時間長,收入少,工作沒有保障。"

包惠生對具體的福利制度談得不多,但另壹本書《中國近代史壹面鏡子》揭示了壹些東西:在勞動組合秘書處的領導下,京漢鐵路的工人也取得了壹些勝利,比如“每年有15天公休,壹年有兩件工作服,60歲退休,工資照常發放”。

對比當時的價格,妳信嗎?壹個“苦”的苦力,年薪可以在漢口買1畝地!至於“工作時間長”和“為店員和主人服務”的問題,自古就有。這是苦力和學徒們起步後的傳統陋習,至今仍未消失。

工人的生存不是壹個孤立的現象。20世紀20年代初,開灤煤礦工人舉行罷工,要求提高工資。最後勞資雙方達成協議,日工資從0.90元增加到1.26元,即月工資從27元漲到37元。即使在加薪之前,礦工的工資也大大超過了警察。鐵路工人、煤礦工人、紡織工人都是數量龐大、現代化程度較高的產業工人,他們的收入情況應該在全國工人階級中具有代表性。

我們再來看看其他工人階級的收入水平:1926年底,武漢國民政府籌集教育經費,將小學教師月薪提高到20多銀元。1933,湖北第壹小學月薪39到56元;省壹、二、三中的月薪大多在60-80元之間,可以買1黃金。65438-0935,漢口金價最高90元最低76元,最高96元最低77元。

漢口原來有個嘉悅昌新綢緞局。銷售人員最低工資10元,最高40元。壹日三餐由店家提供,早上饅頭、稀飯、油條,中午、晚上四菜壹湯,八個人壹桌,逢年過節加菜。每年還有兩個月的公休假期(學徒除外),從峽江回家的會報銷車費。穿衣有津貼,每年多拿壹個月工資。年末如有盈余,按16股分紅,其中店老板12股,經理1股,全體員工3股。

老武漢的葉開泰待遇也不錯:三年學徒期滿,月薪10銀元,第二年15,第三年20。所有店員都要支付“月費”,作為刮胡子、洗澡和洗衣的費用。每年帶薪休假72天,不休假多拿72天工資。端午節和中秋節會發獎金,然後年底根據每個人的工資發放分紅。壹般年份,1元的工資可以發四到五毛錢。藥店也有基金會,分期存四個月工資。切藥大師吳碩清退休回鄉時,拿回了500多元的本息。

到1933,上海職工月工資普遍在20元,雙職工家庭年收入在400元以上。技術工人、小學教師、醫務人員等家庭月收入超過50元,達到小康水平;月薪壹兩百元以上的中層員工、工程師、中學教師、醫生、記者、作家、律師、普通演員的家庭進入中產階級。

/gxwb/html/2010-12/07/content _ 20476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