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坡芽歌書的生態環境

坡芽歌書的生態環境

“坡芽”是壹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壯語地名,坐落於滇桂結合部右江上遊地區剝隘鎮的大山之中,隸屬於雲南文山的富寧縣。馱娘江畔的剝隘鎮,不僅是雲南通往兩廣的大門,也是壯族文化的“富礦區”。在壯語中,“坡”即山坡,“芽”是壹種開黃色小花的灌木,俗稱“黃飯花”,又稱“楊咪咪花”,采黃花煮於沸水,可得壯家人制作五色花糯飯所需的黃色染料,“坡芽”即“山花爛漫的地方”,村莊因位於“坡芽”而得名。

歌圩文化在這裏長盛不衰,世代流傳的壯族民歌曲調就多達20多種,類似的民歌文化現象,即使在壯族聚居的廣西也不多見。而大山深處的坡芽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散發著古老文明的榮光。

這裏山清水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樹木蔥蘢,花繁葉茂,四季如春。壯族祖先是這塊土地最早的開發者,這裏是壯族最早孕育稻作文化的地區之壹。長期的稻作農耕,磨練了這裏壯族百姓溫和內向、吃苦耐勞、勇敢頑強、團結互助、富於創造的民族性格,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這裏的民族風俗濃醇,當時去的時候剛好是陰歷的八月十五,村民拿出自制的月餅招待我這個遠方來的客人……正是這樣深厚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坡芽歌書。

富寧縣隸屬雲南東南部的文山州,地處滇桂交界珠江上遊右江流域,與越南毗鄰。這裏的山地水域曾是壯族先民生息繁衍的故居地,也是右江起義的紅色迂回區。坡芽村所屬的剝隘自古是西南邊陲重鎮(李方桂曾發表過該地語言的調查報告1944、1957),可通舟直達南寧,為兩廣與雲南通商要口。現在富寧縣城街頭最醒目的標語是:“雲南從這裏走向大海”。右江流域的壯族文化保存最集中,特色最鮮明,形成了自成體系的民族語言和以“那”(壯語稻田、水田之意)文化為中心的民族文化體系。富寧壯族也因此被稱為“百越民族的活化石”。《坡芽歌書》正是生長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中,記錄的壯語是同百色地區壹樣的壯語北方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