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是父母們最怕的事,總希望孩子早早表現出特別好的學習狀態,並且壹直保持到高考結束。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父母們會勤奮地投入孩子的早教,會從壹年級開始就陪寫作業,會送孩子去上這班那班。
但即便如此,仍舊時刻擔心孩子會不會厭學,發現孩子有壹點點不那麽願意學習的苗頭,就如臨大敵,加緊督促。——然後,壹些孩子就真的厭學了。
在厭學這件事上,很多父母完全把邏輯弄擰了——他們認為,學習就是辛苦的事,孩子不督促就不會好好學習,但實際上,學習,包括孩子的學校學習和生活中的其他學習,從來都件很快樂的事,是有人把孩子的學習弄得不快樂了,孩子才會厭倦學習。
學習本身其實是讓人特別開心、特別快樂的。
甭管學什麽,甭管多大年紀,當學習按照自己喜歡、適合自己、讓自己感到舒適(請註意,和辛苦程度無關)的方式進行,預期結果是自己特別想要的時,學習帶來的整個感受就會特別積極,人們就是在享受學習,不存在誰天生就不喜歡學習這件事。
就比如小寶貝剛剛開始練習走路,他會壹遍壹遍地嘗試自己站起來,搖搖晃晃地邁出壹條腿,再努力邁出另壹條腿,這個過程中可能會跌倒很多次,但如果旁邊的大人不會壹會兒督促他,壹會兒扶起他,壹會兒提醒他小心,孩子會每天這樣耐心地練習很多次,沒多久就能走得穩穩的。
比如這次因為疫情長宅在家,很多人都開始學習廚藝,包括壹些平時不怎麽做飯的人。大家到網上找菜譜,利用家裏現有的食材,制作各種各樣平時想都不會想的美食。制作的過程可能很繁瑣,但人們樂此不疲,好吃的端上桌,或者在朋友圈得到壹片點贊時,妳會覺得壹切都特別讓人滿足。
再比如孩子玩兒遊戲。玩遊戲其實也需要學習,妳需要熟悉規則,了解攻略,還需要不斷練習,要打得好、打得痛快、打得有成就感,也沒那麽容易。但孩子為什麽不會厭倦呢?因為那是他主動想學的東西。
那麽,又為什麽很多成人厭倦各種學習,啥都不想學,有的孩子會厭倦學校學習和課外學習呢?那是因為他們曾經有過特別讓人不快樂的學習經歷,學習從享受變成了忍受。
讓人厭倦的不是學習本身,而是糟糕學習經歷中包含的消極方法、過程、目標/結果,以及由它們帶來的總體上的負面感受。
如果壹個人不喜歡某種學習中使用的方法,比如他覺得那個方法不適合自己,覺得那個方法繁瑣且低效,覺得自己有更好的方法,或者認為別人在用更好的方法,他也可以學習,他就不會喜歡眼前的方法,對用它學習就會感到厭倦。
如果學習的過程讓人不喜歡,比如耗時太長、節奏太急促或者太緩慢,有人監督,總被和別人比較,整個過程經常被介入、幹涉,被指導批評,他就不會喜歡這個過程,對要經歷此類過程的學習就會感到厭倦。
如果學習的目標或者學習的結果讓壹個人不喜歡,比如學習目標不是自己的目標而是別人給予的目標,學習雖然產生了成果,但不是他自己特別想要的成果,他也不會喜歡這項學習。
讓人厭倦的方法、讓人厭倦的過程、讓人厭倦的目標/結果,會帶來種種負面感受,包括挫敗、失望、沮喪、無奈、自卑、缺乏成就感、缺乏幸福感等等,如果學習與此類感受相關,沒有人會喜歡學習。
為什麽父母督促越得緊,越會擔心孩子厭學,而且孩子也越發容易真的厭學?原因就在於,當父母感到焦慮,開始用高壓、監督的方式促使孩子努力學習,孩子學習的方法、過程、結果、感受就都變化了,變化的方向是負面而不是正面,於是對學習的厭倦就會出現,而且會出現在各個年齡段孩子的各種學習項目上。
所以,坦率地說,不是孩子自己就厭學了,更經常的情況是,父母造成了孩子的厭學。
陪寫作業是壹個典型。很多媽媽陪寫作業陪得精疲力竭,而且孩子並沒有因為媽媽的長年陪寫而獲得更好的成績,正是因為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太痛苦了,每天都經歷這樣的痛苦,孩子怎麽可能喜歡學習呢?
這和厭倦婚姻有點像。如果家庭生活的每壹天都輕松快樂,兩個人都努力在彼此之間建立更有品質的親密關系,人們不會覺得婚姻讓人絕望,但如果壹天三小吵,三天壹大吵,連好好說壹句話都做不到,婚姻就會變得讓人難以忍受,最後有人就選擇放棄。
保護孩子學習過程中的所有積極感受,極力避免孩子對學習產生消極感受。壹旦發現孩子產生了某種消極感受,父母需要馬上反思自己對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學習目標/結果,是否做了太多負面的工作。
總之,沒有天生就不愛學習的孩子,只有用錯方法的父母。要避免孩子厭學,對孩子的學習,父母最好退後壹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