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浙江寧波等地,農歷年初有接財神的習俗。前者,把活鯉魚穿絲繩,貼紅紙作為祭品,號稱“元寶魚盤魚”。後者以錫盤供上兩條黃魚,象征金子,因為舊時當地人稱金條為“大黃魚”、“小黃魚”;有的地方還把供後的活鯉魚拿到江、河放生,寓意“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浙東壹帶和魚有關的婚俗,新媳婦下花轎時,隨手把些銅錢撒在地上。銅錢俗稱銅子,新媳婦撒它喚作“鯉魚撒子”,說是鯉魚產的卵子多,意味著繁殖能力強,“子孫滿堂”。此外,明、清以來盛行的《八寶圖》,八寶之壹的“玉魚”因為諧音的緣故被人宣揚為“吉慶有魚(余)”,象征著年景好,豐稔昌盛。這類古文物,有漢代的銅洗,它的底部繪有雙魚,側面題有“大吉羊”字樣。古代的織錦圖案,有壹種裝飾的是美麗的魚鱗花紋,人稱“魚鱗錦”。 人們喜聞樂見的魚物圖,類似魚字口彩的還有:“金玉同賀”,畫的是金魚、荷花;“年年有余”,則用爆竹和魚表現;“連年大吉”,有鰱魚、桔子;……總之,人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充滿了魚趣,魚給千家萬戶帶來了吉祥美好的祝願。唐代用的鎖也設計成魚形,大到王宮城門,小至首飾箱匣,其意思是魚目日夜不閉,可以防盜。
“魚”與“余”諧音,象征著富貴。“如魚得水”描寫出了生活和諧美滿、幸福自在。“鱖”和“貴”諧音,取“富貴有余”之意。“鯉”和“利”諧音,“家家得利”,便是繪有許多人家買鯉魚。“鰱”與“連”諧音,以蓮花和鰱魚構成的畫面,取名為“連連有余”;“金魚”和“金玉”諧音,畫面繪童子嬉戲於養金魚的水塘或魚缸,取名為“金玉滿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