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吃過鰣魚的人都知道,鰣魚的鱗下有油,想要味道好,必須留鱗蒸。據說,過去江南大戶人家的女眷,都有壹手烹制鰣魚的技藝。而女孩出閣到婆家,多是要接受烹制鰣魚的考察。某日,壹大戶人家娶媳婦,婆婆丟給新媳婦壹條鰣魚,讓她收拾。只見在眾目睽睽之下,新媳婦手起刀落,利利索索地將魚身上的鱗片刮掉。看到新媳婦將魚身刮得光溜溜的,婆婆的那張臉掛得陰沈沈的。過了壹會兒,新媳婦從廚房端出做好的鰣魚,往桌上壹放,眾人大吃壹驚,這鰣魚所有的鱗片都被巧媳婦用紅絲線串好,整整齊齊地披掛在鰣魚的身上,異常奪目。婆婆立即眉開眼笑,其他人也連連點頭稱好。這種做法,既保留了鱗片,留住了美味,又方便了食客享用。
2.祖宅身價比不過鱽魚頭
如果把鰣魚比作貴族,那壹身銀白的鱽魚則好比壹位名士,在宋代,人們就因其“貌則清臒,身材俊美”而把它稱為“白圭夫子”。南京地方誌專家陳濟民告訴記者壹句古話,“河豚來看燈,鱽魚來踏青”,他說,每逢江南桃紅柳綠時,正是鱽魚肉嫩味美之際,同時也正是江南人踏青的好時節。六朝時期,踏青的人們總喜歡帶上壹個瓦罐,裏面盛滿了燒制好的鱽魚。休息的時候,壹家人圍坐壹起,壹邊欣賞美景,壹邊品嘗鱽魚,何等的愜意。
鱽魚盛產於長江中下遊,以揚州出產的品質最佳,美食家李漁譽之為“春饌妙物”。李漁也說:“食鰣報鱘鰉有厭時,鱭(鱽魚)則愈甘,至果腹而不釋手”。揚州諺語雲:“寧去累死宅,不棄鮆魚額”。就是說寧願丟掉祖宅,也不願放棄鱽魚頭。這些說法雖有些誇張,卻足以證明鱽魚的美味非同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