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公元前27-476年)是壹個古羅馬國家,官方名稱是元老院和羅馬人民,當時占領了整個地中海。羅馬帝國通常分為前帝國時期(前27年-192)和後帝國時期(193-476),也有人將其劃分為3世紀的危機時期(193-284)。羅馬最初使用拉丁語,但隨著領土擴張到希臘和中東,希臘語成為主要語言。甚至當時還是壹本書的《新約全書》也是用希臘語寫成的。由於語言差異,羅馬帝國在5世紀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羅馬帝國自建立以來,壹直對外擴張,是壹個咄咄逼人的古代超級大國。羅馬帝國建立和凱旋同盟解體後,屋大維和安東尼分別掌管羅馬東部和西部,雙方矛盾日益激烈。31年9月,屋大維在希臘阿克辛與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七世交戰。戰爭最激烈的時候,埃及女王認為安東尼毫無勝算,將軍隊撤回埃及,安東尼也壹同前往埃及。屋大維隨後入侵埃及,埃及女王和安東尼自殺,埃及也被羅馬占領。前27年,屋大維說要革除壹切權力,恢復共和國;同時,他假裝被元老院和公民的要求所逼迫,接受了與共和制度完全相反的絕對權力,成為國家元首(Imperator,或者可以翻譯為“勝利將軍”)、元帥、最高代理執政官、終身執政官、終身護民官、大祭司、第壹元老等。,並獲得了“奧古斯都”和“祖國之父”的稱號。屋大維的精彩表演宣告了羅馬帝國的建立。帝國初期,屋大維在前27年確立了元首制,羅馬帝國進入帝國初期。在屋大維統治時期,他對外作戰,將帝國擴張到多瑙河以南。屋大維的統治為接下來的壹百年帶來了長時間的穩定,這被稱為羅馬和平時期。奧古斯都死於14年,他的養子提比略繼承王位,創建了朱裏奧-克勞迪亞斯王朝。當他到達克勞狄壹世時(從41統治到54),他對外國發動戰爭並占領了英國南部、日耳曼尼亞、敘利亞和北非。當尼祿繼承王位時(54年至68年在位),由於他的殘暴統治,人們奮起反抗,導致了猶太戰爭。在壹些省長爭奪王位的內戰之後,韋帕薌終於在69年建立了弗拉維王朝。弗拉維王朝由提圖斯和圖密善統治,涅爾瓦於1996年繼承王位,開創了安托尼烏王朝,也被稱為五賢帝時代。這五位皇帝都很謙虛,熱愛自己的臣民,這個時期也是自奧古斯都以來羅馬帝國最強大的時期。羅馬帝國的法律、道路交通、度量衡、貨幣制度等基礎設施都在這個時代得到統壹,並遍布全國。有學者稱贊這個時代是“人類最幸福的時代”。五賢帝時代的權力交替方法是非常穩妥的。每個皇帝都選擇他的繼承人,然後收養他為養子,從而避免了權力交替前後的政治動蕩。由於這些皇帝沒有血緣關系,所以五帝時代不能視為壹個朝代。以下是五帝時代的五帝。1996-98年的涅爾瓦,1998年的圖拉真-117:在位時,他擴張疆土,死時,他的帝國達到最大。東至美索不達米亞,南至北非撒哈拉沙漠,西至不列顛,北至喀爾巴阡山脈和黑海北岸,地中海成為帝國內海。117 —138勇敢的皇帝哈德良完善了帝國官僚機構。138 —161年安東尼·庇護:此時羅馬帝國達到了頂峰。161年—180哲學家皇帝馬庫斯·奧利耶裏:此時帕提亞帝國屢次入侵邊疆,北方蠻族也乘虛而入。帝國的實力開始衰落。180年,馬庫斯·奧利裏被殺,由他的兒子康茂德繼位。192年,康茂德被殺,安托尼烏王朝結束。193-284帝國後期,隨著叛亂的增多,軍隊實力不斷加強,威脅到皇帝的施政。在過去的50年裏,有26個軍事篡位者。歷史將這些篡位者稱為“軍事皇帝”和“三十暴君”。這個時期也被稱為3世紀的危機時期。西弗勒斯王朝(193-235)滅亡後,政局混亂,西部形成了包括高盧、西班牙和英國在內的高盧帝國(259-273),東部產生了位於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之間的帕爾米拉帝國(262-272)。奴隸和農民起義遍及意大利各地和各省。公元284年,戴克裏先(284-305在位)取得皇權,終於收拾了這個混亂的局面。他把皇帝的權力和整個帝國分成四部分,由兩個皇帝(奧古斯都和凱撒)共同統治,使羅馬帝國暫時穩定下來,這就是所謂的Domininat(也叫Tetrarchy)。當時除了他之外,他給了馬克西姆另壹個皇帝的位置,讓他統治帝國的西部,而他成為了東部的皇帝。最高統治者是戴克裏先。這也被認為是羅馬帝國分裂的起源。另壹方面,他雖然獨自成功,但對基督教的迫害失敗,導致他死後再次混亂。306年,其子君士坦丁壹世稱帝,統壹帝國,廢除四帝共治制度。雖然也強力推行專制,但選擇向基督教勢力妥協,並於公元313年頒布米蘭法令,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同時,首都遷至東方的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337年,君士坦丁壹世死後,王位之爭再起。他的三個兒子和兩個侄子瓜分了這個帝國。狄奧多西壹世(379-395年在位)曾壹度統壹,但他死後,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首都羅馬)和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兩部分。西羅馬帝國接連發生人民起義和外族入侵。高盧的寶塔運動和北非的激動劑運動動搖了帝國政權。378年,西哥特人擊敗羅馬軍隊,410年攻占羅馬,418年在高盧西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國。汪達爾人於439年在北非建立了汪達爾-阿蘭王國。452年匈奴入侵意大利,在高盧的東南部,457年出現了勃艮第王國。476年9月,德國雇傭軍軍官奧德亞克廢黜了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滅亡。東哥特人的領袖狄奧多裏克帶領東哥特人打敗了奧德亞克,成為義大利的統治者。於是,作為西羅馬帝國中心的意大利半島成為了東哥特王國的土地。東羅馬帝國於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嚴格來說,神聖羅馬帝國與羅馬帝國沒有法律上的直接關系。相反,它是作為羅馬帝國的侵略者之壹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的。但在962年,梵蒂岡承認神聖羅馬帝國為西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後來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國也承認了它的地位。直到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侖壹世推翻,宣布解體。拜占庭帝國(希臘語:βυζνν?0?6 αυτοκρατορ?0?7α拉丁語: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或東羅馬帝國是西羅馬帝國崩潰後仍然存在的羅馬帝國的東半部。拜占庭帝國壹般認為是從公元395年開始,壹直到1453年。在其存在的壹千年間,壹般簡稱為“羅馬帝國”。雖然拜占庭的文化和語言多為希臘語,但拜占庭視自己為羅馬人,這與東羅馬的羅馬人並不矛盾。他們的語言是希臘語,許多世紀以來他們的文化都是希臘語,但是到了7世紀,他們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他們周圍的國家(東方的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西方的歐洲國家,北方的俄羅斯)都稱他們為羅馬人。如果有人稱他們為“希臘人”,那是對他們的侮辱,因為“希臘人”就是“原始人”的意思。這個帝國直到17世紀才被稱為拜占庭帝國。自17世紀以來,西方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實際上相當不同)古代羅馬帝國和中世紀羅馬帝國,引入了拜占庭帝國這個名稱。這個稱號來自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臘殖民地拜占庭。3世紀後期,羅馬皇帝戴克裏先引入四頭制,以便更有效地管理龐大的羅馬帝國。他把整個帝國分成兩部分,壹個皇帝在意大利,壹個副皇帝在希臘。這種分裂壹直持續到4世紀。324年,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確立了自己作為整個帝國唯壹皇帝的地位。君士坦丁決定建立新首都,他選擇了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布爾)。首都建於330年,君士坦丁稱之為新羅馬。但大多數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意為君士坦丁堡城)。新首都成了他的行政中心。君士坦丁也是第壹個信仰基督教的皇帝。雖然這個帝國在君士坦丁統治時期不是拜占庭,但基督教是拜占庭帝國的壹個特點,也是它與信奉多神教的羅馬帝國的分界線。另壹條分界線是378年的哈德良堡之戰。這次戰敗和瓦蘭皇帝的去世,可以看作是古代帝國和中世紀帝國分離的時候。瓦蘭斯的繼任者迪奧多·西烏斯壹世(有時被稱為大帝)再次瓜分了整個帝國。395年,他把這兩部分給了他的兩個兒子阿卡狄烏斯和霍諾留斯。阿卡狄烏斯成為東方的統治者,霍諾留斯成為西方的統治者,他的首都是米蘭。從此,這個位於東方的帝國壹般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或者拜占庭帝國。
請收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