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現在的密枝林是男人家庭生活尷尬,進去吐槽的地方。
進入茂密的樹枝林,可以看到各種參天大樹。傳說中的密枝神就住在裏面,村裏每年還會舉行密枝節來祭拜密枝神。
撒尼人的祖先敬畏自然,森林、大地、祖先三位神融合成壹個密密麻麻的分支神,是眾神中最高的。
茂密的森林是壹個自然奇觀。老樹在天,壹樹為林。諾黑村現在森林覆蓋率很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古代對自然的崇拜演變成了今天的生態文明。
村裏還有壹個小型的民族博物館,裏面陳列著壹些撒尼祖先用過的物件,比如鼓。
獅子面具
這是畢摩(壹個牧師)寫的,畢摩以前是村裏最懂傳統文化的人。他會背誦長篇敘事詩,會講民間故事。壹些畢摩人也知道草藥,可以幫助病人治病。
老虎面具
撒尼中年婦女的服裝展示,以及她們的頭巾、腰帶等都繡有精美的圖案。
撒尼的年輕女性主要穿紅色,與中年女性的深藍色衣服不同。
村子裏的毽子樹上掛滿了紅色的羽毛球。
最具彜族文化特色的石林糯黑石頭村撒尼餐,源於撒尼民俗,取材於當地原汁原味的生態食材。
石林彜家的撒尼臘肉不算太鹹,因為石林壹帶氣候涼爽,平時吃不到的豬肉都是腌制,掛在房梁窗下自然風幹。孩子們吃的臘肉壹點煙熏味都沒有,又香又好吃,油而不膩,白胖紅瘦肉,色香味俱全。
燉雞是壹道非常美味的特色菜。因為石林的松雞小,肉香,不容易煮,所以加花椒、胡椒、八角、臘肉、草果等。,翻炒加水煮熟,嚼勁十足,清香撲鼻。
土雞蛋炒辣椒也是很好的配菜。雞蛋色澤金黃,味道醇厚。青椒炒菜很好吃。
配菜有酒,花生,核桃。
奶糕是用當地黑山羊的奶做的,但是味道比較特別,因為在廣州吃不慣,所以沒有拍。但當地人說味道很好,他們把奶餅烤到兩面都燒焦了才吃。
紅心紅薯
世代生活在石林的撒尼人,本身就是遊牧民族轉化而來的,所以也有遊牧民族的遺風,比如大碗喝酒的習慣。黑山羊是當地特有的物種。它的肉又嫩又香,但不臭。往往連皮切成壹整塊,放在大鐵鍋裏煮至熟透,然後取出冷卻。羊雜、羊肉帶皮切成薄片,放在原湯裏煮。這鍋山羊裏面有羊肚,腸子,肺,羊肉,不腥。配以幹辣椒面、洋蔥、辣椒面、鹽、薄荷。
至少有8道菜的阿憶宴會。有臘肉,黑山羊,豬肉等。種類很多,非常豐富。吃完之後會吃壹些當地的蔬菜,土豆,花生,紅薯等。我很開心。
還有雲南的石林山,這裏森林茂密,野生菌資源豐富,山珍海味也是壹絕。晚上還吃了紅菌炒牛肉。據說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野生菌類可以吃。然後秋天是吃蘑菇的最佳時間,那個時候品種最多。我們晚上吃的黑木耳很好吃,很好吃,是很好的美食體驗。
還有撒尼人吃玉米飯。在他們的米飯裏,玉米粉、蕎麥面、小麥粉等面粉加水後會用手搓成小塊,和米飯壹起蒸熟食用。本來只是因為饑荒而發明的壹種說法,現在因為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已經成為壹種健康食品。
當地文化的傳承,無論是彜族美食還是民族服飾,都讓這種體驗近乎完美。
店裏的少數民族服務員都是本地人。他們充分發揮民族優勢,載歌載舞,烹制民族菜肴,從裏到外,從廚房到舞臺,把民族文化全部展現出來。
比如上圖的店長,他的耳環是不是很特別?據說它們是用鷹的爪子做成的。妳見過他們嗎?
諾黑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詩瑪文化傳承點。席間,村裏的阿詩瑪人依次為我們表演了他們的歌曲,都是用當地方言唱的,很有風情。
之後,會有篝火晚會。剛剛和阿詩瑪跳了大三弦舞,小夥伴們跳了兩圈就累了。他們被調侃說,跳大三弦舞是為了找對象。只跳了兩圈,怎麽才能找到對象?哈哈。
小貼士:
諾黑石村地址:昆明市石林縣龜山鎮諾黑石村,
交通距離石林景區25公裏,需要打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