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不僅色香味俱全還能解決糧食危機,海洋食品會是下壹個藍海創造者嗎?

不僅色香味俱全還能解決糧食危機,海洋食品會是下壹個藍海創造者嗎?

隨著海鮮的發展與普及,它的意義,已不僅僅是美食,是飲食結構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更是壹個時代生活觀念的體現。海洋食品時代,已經悄悄地來臨。

作為我國唯壹的海洋民族,曾經的京族就過著這樣的生活。如果有壹天海洋食物在妳的飲食生活中占據主要的地位,妳有想過會吃到怎樣形式的海洋食品嗎?

2020年英國雜誌《Nature》發表的壹份可持續糧食生產報告指出,至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加至2100萬噸,甚至可達到4400萬噸,將占據21世紀中期98億人口所需肉類總增幅的12%至25%。

與此同時,壹種新趨勢正在興起:海洋主義,即人們遵循純素飲食,但包括可持續采購的海鮮,以獲得健康的額外蛋白質和偶爾的肉食。

海洋主義的盛行,也帶動了海鮮產業的進壹步發展。目前海鮮產業的盈利,除了依賴於餐廳和食品機構的銷售,在很多海洋食品發展發達的國家,將海洋生物加工成包裝食品的形式也發展得非常多樣化。尤其在日本、美國等海洋資源豐富的國家,各種海洋食品層出不窮。

同樣作為海洋大國,中國海洋食品深加工的發展進程卻十分緩慢,創新意識薄弱、產品形式陳舊。中國自古就有食用海鮮的習慣,可海洋食品的發展為什麽卻相對滯後無力?隨著糧食供需與飲食結構的調整,應有盡有卻“百廢待興”的海下糧倉又能發展出哪些新興的玩法呢?

從“吃不起”到“頓頓吃”,海鮮的轉型之路

海鮮的發展史

吃海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周禮·天官》中記載了古代的魚、螺、蛤蜊等海鮮食品,用於周天子祭祀用品,或供周朝宮廷使用。然而當時的海鮮由於物流與地域的限制,無法在民間中普及,常作為奢侈食品的壹種象征。

後來,運輸與儲存條件的發展壹定程度上改善了海鮮供應的問題。但海鮮產品的需求極大程度地受到季節性、節日和旅遊旺季的影響。再加上市場信息不對等,養殖品種與養殖模式相對固定,從而導致了市場供需的矛盾,引發了終端產品價格的波動。

同時,我國海洋漁業企業投資較為分散,漁船噸位小;缺乏大型綜合型海洋漁業企業和遠洋捕撈船只,海上自持能力差,海上自助補給體系不健全;我國的海洋生態環境治理和專屬經濟區的秩序管理都有待提高。

在20世紀中後期,壹些沿海品牌或是把握海鮮生產養殖的培育方式,或是掌握海鮮新鮮品質的工藝,從而抓住了海鮮發展的關鍵機遇,迅速崛起。

獐子島從日本引進優質苗,進行“底播”養殖,從最初的捕撈業壹統天下,變為捕撈、養殖、加工三頭並進,成為名副其實的海底銀行。上品堂采用70℃低溫熟化工藝鎖住活海參90%以上的營養,創新鮮食海參品類,獲得了CCTV《走近科學》欄目的專題報道。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大物流、大消費的發展打破了地域海鮮消費“貧富”的限制,消費者已不再滿足餐桌上的海鮮菜肴,而是追求更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場景。原有的批發、零售進入千家萬戶的單純供貨模式已不能滿足需要。

這也意味著,只做到把控海鮮品質的技術壁壘是遠遠不夠的。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將海鮮進行深加工,提高海鮮產品的附加價值,依據消費者的需求調整升級勢在必行。

用藍色食品養活世界

研究表明,提高藍色食品產量,有望增加食品消費和改善飲食。這裏的藍色食品是指淡水和海洋環境中的植物、動物和藻類。

科學家發現,從各種營養素(omega-3、維生素A和維生素B12、鈣、碘、鐵、鋅)的平均值來看,壹部分種類的水產品比牛羊肉、雞肉、豬肉等更有營養。

這篇論文被收錄在“藍色食品合輯”中,該合輯集中了《自然》及其子刊發表的研究,點明了水產食品對未來糧食系統的貢獻及挑戰。

研究表明,水產品具有改善人體營養、提高糧食生產可持續性的潛力,但在對糧食系統的營養和環境評估中往往代表性不足。另壹項“藍色食品評估”則研究了水產食品在構建健康、可持續、公平的糧食系統方面的作用。

美國哈佛大學的ChristopherGolden和同事在《自然》上描述了壹個由3753種水產品(包括魚、甲殼類、海藻)的微量和常量元素組成的全球數據庫。

通過將其與陸地來源的食品進行比較,研究人員發現,營養含量最豐富的前7種動物源食品全部都是水產食品,包括大洋魚類(如金槍魚和鯡魚)、貝類和鮭科魚(包括鮭魚和鱒魚)。

研究人員模擬了全球藍色食品產量到2030年增加約8%的影響,並預計這或許讓相關食品價格降低26%,有望改善最多1.66億人的微量元素攝入。

該模型還顯示,即使產量只是少量增加,水產品也能提供更多的鈣(增加8%;取各國中位數)、鐵(4%)、omega-3脂肪酸DHA和EPA(186%)、鋅(4%)、維生素B12(13%),但維生素A估計會下降1%。

該研究還顯示,水產品消費的增加對女性的好處幾乎是男性的3倍,這或許為實現營養公平指明了壹條途徑。

海洋食品的演變

海洋食品第壹代

海洋食品最初的盛行,主要開始於沿海地區。由於獲取原料便捷,即食海苔、烤魚片、魷魚絲等幹制食品十分常見。

然而這些形式的海洋食品,主要是以低端的休閑食品為主,同質化非常嚴重。雖然低端休閑食品迎合了大眾消費者的口味,但是這樣的市場定位在消費市場上缺乏研究與細分,既閑置了高端市場,又在低端市場上產生了更激烈的惡性競爭。

同時,他們大多分散於不同地域的海洋產業經濟區,生產企業多,呈現小而散的局面,行業集中度也較低。

在2013年前後,海洋食品迎來品類細分,魚豆腐、魚丸、魚腸等魚糜制品開始出現,呈現了休閑化、便利化的發展趨勢,魚腸產品主要受到了日韓等進口食品的影響,國內跟風也掀起了壹番熱潮。雖然魚糜制品壹直處於增量階段,但由於後續發展時企業壹哄而上,導致品類同質競爭激烈。

海洋食品第二代

隨著健康與營養越發受到人們的重視,海洋休閑零食憑借獨特的營養價值脫穎而出。消費需求的驅動,以及生產技術的支持與創新越發成熟,多個品牌都開始在海洋食品多向發力。

1)進階的海苔與魚幹

百草味整合許多零食品類的特點,在海味零食產品布局上,推出壹款將清香海苔、酥脆蛋卷與鹹香肉松結合的海苔肉松蛋卷,壹口就能咬下三層美味。定位聚會、出遊以及工作場景,這款海苔零食還可以作為兒童碎拌飯食用。

定位為“專註海洋蛋白質零食”,海貍先生將產品矩陣布局在兒童零食、輕食和風味零食三個類別,並依據不同目標用戶的細分需求,在具體的口味和工藝上做出差異化調整,突出不同的賣點。同時,在保鮮環節的原料、加工和包材方面把握核心價值。

拿這款鮮烤鱈魚片來說,選用無澱粉添加的100%鱈魚鮮制,經過6次拉伸、2次烘烤、0度鎖鮮的工藝使得鱈魚肉蓬松鹹香。在蛋白、脂肪層面,和雞蛋、雞胸肉進行比較,緊密圍繞高蛋白、低脂肪、輕負擔、即食的產品亮點。采用很多細節工藝減少腥味留住鮮味,摒棄重調味、還原原味,做到在成分和熱量上減輕消費者的負擔。

中國的海洋蛋白質零食市場整合度仍然較低,渠道觸達不夠全面,以海貍先生為代表的的零食品牌就抓住了這壹發展機遇。在2020年,海貍先生就摘得天貓即食魚類目Top1的頭銜,位列2020天貓美食十大新銳品牌。

2)輕食代餐,海藻也能分壹杯羹

聚焦低脂賽道,POPOCEAN海藻星球依托完整的上遊原料供應資源以及核心研發團隊,打造出了90%以上的深海0脂海藻鮮面。

這款輕食海藻鮮面,以90%以上的深海鮮海藻為原料,免煮免泡,隨時隨地都可以食用。每袋面僅38大卡,相當於1/4個蘋果。在制作過程中,采用航天級別FD凍幹技術,在保持面體的Q彈口感的同時,最大程度保留了海藻本身的營養物質。獨具壹格的海藻鮮面,壹經推出就受到了行業和消費者的廣泛關註。

3)鎖定營養,海鮮跨界兒童食品

不同於零食,兒童海鮮更關註兒童的日常飲食與營養補充。相比國外市場,中國的兒童海鮮產品尚處於發展初期。

漁太平公司以“分享金槍魚獨特的美食文化與健康價值”為企業宗旨,創立了以低糖、低鹽、低脂、高蛋白、高營養為標準的金槍魚預包裝食品產業鏈。旗下兒童食品品牌漁可愛依托漁太平集團的產業鏈源頭優勢,從金槍魚產品研發到到深加工流程工藝再造,漁可愛也初步形成了以金槍魚DHA健康營養為核心的產品研發體系。

作為中國遠洋漁業推薦產品,漁可愛的金槍魚松鎖定孩子的佐餐消費場景。金槍魚松富含DHA,有利於孩子的大腦和視力發育。相比其他魚松,這款產品經過文火烘焙、多重研磨酥化,粉質細膩。壹餐壹袋科學定量,簡單地加入兒童餐飲中輕輕攪拌即可溶化。

這些品牌分別從不同的品類、賽道和消費場景中切入,對海洋食品新壹代的深加工產生了不小的沖擊。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革新,都能獲得盈利。

比如關於金槍魚的營養價值,消費者依舊缺少足夠的普及。漁可愛的兒童零食在價格方面不占優勢。除了差異化打造產品,營銷宣傳產品的賣點、匹配消費者的消費認知,說服家長願為高品質的兒童食品承擔溢價,都是需要深入考量與發展的。

4)海鮮革新方便速食

精研“低碳水飲食”,丟糖進行了傳統主食的升級改造。選用深海金線魚代替傳統精制面條,更低碳水的同時富含DHA、EPA等營養成分,尤其連調料包也做到了低碳水的原則。新推出日式黑蒜油豚骨、金湯牛肉口味,主打好吃不胖、方便快捷的魚肉制面的特點,適用於所有在減脂期的人群,滿足想吃主食又怕胖的心態。

魚肉面新口味上線3個月後,總銷量達8.5w余盒,復購率高達10.6%,還榮獲了Wowfood最佳方便食品獎浪潮食品獎。

主打“東方滋補,食養生活”,深耕海參產品的久年以選料嚴格,慢燉工藝,大廚味道作為特色。推出的海鮮大禮包,結合秘制佛跳墻、元氣花膠雞和濃湯燉鮑魚的,產品定位在家庭小聚、朋友聚餐、壹人食、送禮、年夜飯等場景。作為央視《國家寶藏》IP聯名款,包裝設計以清代“各種釉彩大瓶”為靈感,這件國寶將十幾種燒制工藝集於壹身,搭配“三陽開泰”、“吉慶有余”等吉祥畫面,正合產品集各種佳肴美物於壹盒的產品特性。設計基於瓶身上原有的“三陽開泰”、“吉慶有余”等吉祥畫面,增添了對應的珍惜食材。

追求高端的品質,久年僅憑著海參系列產品,就壹路斬獲佳績。2020年,久年在6月榮獲天貓美食“最佳貢獻獎”,雙11海參超級單品破1萬斤,衛冕水產行業top1。2021年,久年在1月年貨節生鮮行業中排名第壹。

從當代年輕人吃飯難的痛點需求出發,烹烹袋創造了黑科技加持的熱對流速循環微波加熱袋。食品內容物均選用優質且高比例的食材,並以-35°C急凍晶體鎖鮮技術,全程冷鏈運輸來保證將食物最好的狀態呈現在消費者面前。

這款產品不用等待、無需復雜備餐步驟、免去餐後收拾麻煩,同時在口味和品質不做妥協,賦予了傳統海鮮餐飲食品更便捷、高端和獨特的體驗。

在2020年9月店鋪上線,在產品預售階段就成功入選“2020天貓新銳品牌創造營”,10月便榮獲天貓美食熱搜網紅味“最佳產品力”。產品上線首月單sku自然動銷過萬袋,上線兩個月復購率超10%。

而同樣聚焦於冷凍3R食品的品牌朕宅,則通過原料優選和復雜精密的加工工藝,將鰻魚炒飯的日式風味體現得淋漓盡致,推動了鰻魚炒飯躍升為網紅食品。

2050年,全球藍色食品需求可能會增加壹倍

了解水產品的需求對於評估它們在全球涼水系統中當前和未來的作用至關重要。目前,壹個普遍的觀點是,未來幾十年中,水產品的生產需求需要擴大,以滿足人口增加和收入變化的需求。

本系列第三篇文章發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雜誌上,RosamondNaylor博士及其同事結合糧農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數據,從全球、區域、國家三個層次,對收入、貿易、地理、文化和偏好等四個層面進行了調查,以評估當前和未來全球藍色食物的需求變化。

研究人員發現,21世紀初期的時候人類對於魚類的需求已經翻了壹番。通過現有模型預測,在經濟、文化、貿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2050年人類對於魚類的需求很有可能會再翻壹番。

不過,不同地區對於魚類的需求不同。亞洲將繼續引領淡水魚消費,2050年是依舊消耗最多的淡水魚。

其中,中國主要以甲殼類、底層魚類、頭足類物種消耗為主;加納和秘魯將繼續主導小型中上層魚類的消費;法國、西班牙、美國、墨西哥和巴西將繼續多種魚類消耗。尼日利亞人均魚類消費量雖然較低,但是到2050年,鑒於尼日利亞龐大的人口,國家層面的需求將超過加納。

總的來說,這壹研究表明,鑒於全球化進展以及經濟文化和貿易因素影響,人類對藍色食物的消耗可能會繼續增加,並替代部分陸地動物食品的位置,對人類營養和環境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