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個專制的父親形象。影片開頭的事故對馬林的性格塑造過程有著深刻的影響。失去妻子和眾多孩子的打擊,讓馬林對安全的需求無限膨脹,形成了不安全、偏執、缺乏自信的性格。海底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能讓他覺得自己像壹只受驚的小鳥,他把這種需要延伸到了教育孩子上。因為尼莫是他唯壹的兒子,而尼莫有先天缺陷,馬林對兒子的關心導致他幾乎在所有事情上都控制著兒子的行為。馬林在教育孩子的動機上形成了回避沖突。他既希望孩子獨立成長,面對社會,又害怕孩子在獨立行動的過程中遇到危險。當兩種動機發生沖突時,安全需求占了上風,這使得他對孩子的個體行為提出了種種限制。
當尼莫被人類俘虜後,尋找兒子就成了馬林未來壹切行為的動力,所以當他誤以為兒子死了,馬林就失去了目標和動力,絕望地回去了。在尋找兒子的過程中,馬林的自我效能感逐漸增強,這也是馬林人格塑造的壹個良好轉折。在影片的結尾,馬林的行為和開頭有了對比。馬林從被孩子叫醒到被孩子叫醒去上學,是他心理變化的壹個比較過程。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馬林的性格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尼莫和他爸爸比起來,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由於他天生的缺陷,尼莫的尊重需要成為他動力的主要因素。他希望得到認可和肯定。父親的暴政讓他產生了逆反心理,又因為長期錯誤的教育,自我效能感低下。他壹方面做與父親期望相反的事情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另壹方面又對自己缺乏信心。他在魚缸裏的經歷讓他慢慢確定了自己的能力。當他聽說他的父親正在整個大海中尋找他時,尼莫毅然決定不顧危險逃跑。影片最後,尼莫跳進漁網,帶著所有的魚試圖逃離人類的抓捕。這是他自信的壹種表現,也影響了父親,讓父親的性格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多莉是影片中壹個特殊的形象,壹條失憶的魚。健忘癥使多莉具有多血質和外向的性格。她對痛苦和挫折的遺忘度很高,這讓她成為壹條樂觀活潑的魚,但失憶癥也在她的潛意識中形成了失落感。多莉首先幫助馬林找到尼莫,這是她社會人格動機的壹種反映。後來和馬林的相處讓她發現自己的記憶力有所提高。她想起了和馬林有關的事情,這正好彌補了她潛意識裏的缺失,所以這成為了多莉繼續和馬林壹起尋找尼莫的內在動力。
影片提出了社會環境對人格形成的重要影響,互助是人格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影片中,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展開的。馬林的不信任逐漸改變了他與多莉的關系。在他人的幫助下,他不斷克服困難,增加自我效能感,逐漸建立起對他人的信任和自信,將憂郁的性格轉變為樂觀的性格。尼莫對尊重的需求也是通過和其他魚的相處來滿足的。魚缸裏其他魚的期望和要求促進了尼莫對自己的要求,克服困難也讓他肯定了自己的能力。多莉失憶帶來的失落感被馬林填補。每個角色都是在他人的幫助下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這也是影片中體現的世界觀。關心、互助、信任和對自由的渴望是人類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