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著名名稱:陜西國寶系列特展春華大鍋

著名名稱:陜西國寶系列特展春華大鍋

2018,18年5月8日,經過近十個月的改造升級,陜西歷史博物館基本陳列重新對外開放。其中,在展廳最顯眼的位置,出現了壹個“國寶館”,成為整個博物館最醒目的地方。作為本次“國寶館”的第壹位嘉賓,春華火了!

展覽以“名”為主題,通過壹口淳化大鍋展示陜西文物的魅力,講述中國青銅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大鍋在禮儀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此外,許多與丁有關的歷史故事,如“黃帝鑄鼎”、“大禹九鼎”、“問鼎中原”等,都通過文字、圖片、動畫等不同形式進行了解讀,大大增加了參觀者觀看展覽的樂趣。

這件青銅鼎是目前國內見到的西周早期最大、最重的圓鼎。可惜沒有銘文,只好根據表面裝飾命名為“牛首龍葵文鼎”。在淳化縣石橋石家園村出土。為了宣傳文物,後來改名為“春華大定”。

此鼎高約1.2米,直徑0.8米,重約226公斤。扁棱,方唇,兩耳,腹壁下垂,三足站立。欣賞壹件青銅鼎的外觀,大多是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先看嘴和耳朵,再看腹部,最後是腳,從頭到腳,壹覽無余。

在這個鼎的表面,有大量的真龍。在鼎的兩耳外側,分別裝飾有兩條相對的真龍圖案;口緣下飾六條龍形紋,尾卷僅壹足,圓眼突出,唇卷。兩條龍,左右相對,中間有壹片葉緣,形成壹個巨大的饕餮面。

每壹張饕餮臉的底部,中間都有壹個牛頭,看起來像壹張饕餮嘴。通過高浮雕的形式,表現了牛的五官、耳朵、犄角,造型生動逼真。古代祭祀時,牛、羊、豬被稱為“太快”;只有羊和豬,沒有牛,只能稱之為“少年監獄”。由此可見牛在祭祀中的重要作用。

鼎腹四周鑄三耳梳,梳飾獸面,獸耳高聳,雙耳飾兩對龍紋;在鼎的上部,浮雕出動物的臉,四角凸出,巨大的眼睛和爪子,還有壹張用來咬人的大嘴。下面的三條腿與上面的三個耳釘在同壹垂直線上,這使得這個三腳架看起來非常穩定。

1979 65438+2月10,鹹陽市淳化縣石橋石家園村,壹名叫徐文方的村民正在院子裏建窯洞,突然發現三件青銅器,包括這件青銅鼎,立即向淳化縣文化館舉報。

隨後,考古人員在這裏發現了壹座長方形豎孔土坑墓,包括壹座墓、二層平臺、壹個腰坑和壹口棺材。寬約4.9米,長6.3米,深6.1米。從殘存的人骨來看,頭部可能是朝南的,應該是男性。該墓早年被盜,僅留下11隨葬品,有青銅禮器、青銅飾品、牛角飾品、蚌類、金葉、錢幣等。

其中,這尊大鼎位於二樓平臺東南角,形制與西周早期的金鼎、大禹鼎接近,故年代應在西周早期,下限不應晚於康王時期。商周時期,除了據說是從商代墓中出土的司母戊鼎外,其他大型青銅鼎都是從地窖中出土的。墓中出土的只有這幅《春華大定》,經過科學的考古發掘,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