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葬禮俗稱“白婚”。在舊的埋葬習俗中,壹般需要停止哀悼三天,孩子們會在戴孝燒紙錢。青年死了,當天下葬,儀式簡單。“花甲”老人去世,葬禮隆重。出棺前請風水先生選墓;離開靈柩時,年輕人列隊,鳴鑼開道,奏哀樂,沿途撒紙錢;葬禮後三天,孩子們都在服喪。在哀家,兩年不能用紅紙寫春聯。今天農村還在進行土葬,壹般還是沿著舊習俗。T死後,市區機關和崗位幹部多次火化。壹般在殯儀館舉行死者遺體告別儀式,有死者親友參加,然後將遺體送往火葬場火化;骨灰盒可以存放或掩埋。埋葬有兩種,壹種是直接埋葬骨灰盒,另壹種是將骨灰盒放入瓷壇或木棺中。還有人把骨灰撒入河山。
生產生活習俗
在舊俗中,播種糧食、吃新鮮食物、生小豬、生小牛、孵小雞、采野蜂、耕牛、燒窯等農業生產活動都有既定的儀式。,如播種苗,捧播種酒。種稻芽前,要在田裏種壹個土地神,開始第壹手種稻,即焚香、化紙、爆破祭拜土地神,祈禱常見的秧苗健壯,不受蟲鳥之害;有壹句諺語說:“地主,坐在田裏,讓我的莊稼豐收幾千年”...今天科學種田,比如旱床育秧,新方法拋秧,棉花營養碗等。,不再寄希望於神靈保佑,舊習俗自行廢除。然而,壹些商人仍然崇拜財神或關公。
生活習俗
吃新米是壹種古老的習俗。每年夏收第壹次吃新米前,農民往往先拜上帝。拜神的時候,餐桌上面放三碗酒,下面放三碗新米。每個飯碗裏都要插壹雙筷子,桌子中間放上新的蔬菜和谷穗。然後,點上香,燒紙錢,放鞭炮。主婦悄悄邀請五谷神、土地神和家裏去世的親人回來吃新米。然後壹家人開始吃飯。如今這種習俗已被廢除,但每年上新米時,仍被視為壹年辛苦的結晶,吃起來特別香甜。
曬紅薯片曬紅薯片壹般選擇秋天的結霜天氣,因為這個時候雨水少,遮光也足夠。農民選擇又大又光滑的紅薯,放在樓上十天半月或更長時間,晴天洗凈,切片,煮熟,用樹籬挑起來,壹個壹個放在竹席或草上,直到曬幹儲存。煮紅薯的水也可以煮成紅薯糖。曬幹的紅薯片,在過年的時候油炸,變成金黃色,又香又脆,也是招待客人的常用食物。
把蒸好的糯米打好,倒進石骰子裏,幾個人用木棍交替敲打。把糯米搗碎後,他們開始做醪液。煮飯時,用左手將煮好的糯米糊擠成雞蛋大小的丸子,依次放入底部有紗布的籃子裏。將幹裂的蓮蓬洗凈,用紅色染裂的部分,趁熱用紅色包裹每個芝麻,形成圖案。讓它冷卻。吃的時候在鍋底放壹點油,讓人煎到軟,最好是帶糖吃。村民們在中國新年和節日期間談論吉祥,並把它們做成圓形,這意味著家庭團聚。多用伴給來拜年的客人回贈雞蛋。
客人上門時,主人熱情地端來了茶、香煙和點心。如果是稀客,壹定要煮3個雞蛋。侄子去奶奶家拜年,每碗面加1個雞腿;女婿去丈母娘家做客,在面粉下面加了四個雞蛋,真誠又過癮。不要用2個雞蛋給客人煮面。
上梁民間蓋房子壹直有“上梁”的習俗,說是看到樓蓋好了是壹種享受。橫梁被塗成紅色,上面寫著名字和吉日。上梁日,主人釀酒設宴,親朋好友前來祝賀。開燈時鞭炮齊鳴。木匠祭了雞血給梁,主人紅衣拜梁。木匠歡呼,主人要中彩票,大家都要喊。木匠們壹邊歡呼,壹邊把芝麻和年糕扔了下去。村裏的孩子和農村的婦女搶著搶,好不熱鬧。新中國成立後,許多地方仍有“上吊梁”扔芝麻、年糕之風,有的則以糖果、餅幹、硬幣取而代之;保持歡呼的習俗。
“多戶托書”的舊俗,就是壹戶人家的孩子讀書“吃價”(取得好成績),村裏每個人都要湊錢供他讀書,直到當狀元,這個弟子在外讀書,逢年過節回鄉,村裏會做壹桌“斯文酒”歡迎他。得了秀才,會受到父母的嘉獎,家裏會得到村裏的特殊照顧(比如免役免稅)。被扶持的秀才成名後,為了報答百姓的恩情,致力於為家鄉立功,或捐巨款,或做壹件好事。新中國成立後,“獎學金”開始在許多村莊流行起來。他們中的壹些人考上了大學,許多家庭為他們支付費用,以鼓勵村裏更多的人才。
將被子用清水洗凈,擰幹,放入盆中,倒入米湯,反復揉搓,使被子內每壹處都沾有米湯,再擰幹。米湯的做法很簡單。早上做飯的時候,多加點水。米飯煮開後,撈出米飯,剩下的就是米湯。米湯做的被子,不僅保暖,而且耐臟,睡覺舒服。這種方法至今仍在農村地區使用。
被困在櫃子裏的村民家中,經常可以看到長1米多、寬約0.7米、高不超過0.7米的大型木質櫃子。這種木櫃有壹粒裝壹粒,沒有壹粒裝東西。雙層櫥櫃靠在壹起,形成壹張床。壹個有陷的櫥櫃可以裝200公斤到300克的糧食。如果晚上有老鼠,人睡在被困住的櫃子上,老鼠自然不敢做出危害。今天很少看到困櫃。
鬥牛在大鎮土家村很盛行。每年農歷五月初七,都會舉行鬥牛。打架的參與者是黃牛,多為耕牛和鬥牛;幾場職業鬥牛。職業鬥牛是由有經驗的人精心飼養和訓練,專門從事比賽而不養殖的。鬥牛健壯、高大、胸廓寬闊、好鬥、有力;喇叭只有15 cm長;前肢高,後肢低,體毛濃密、堅硬、光亮;圓眼睛的勇敢,大鼻子的抗打,舌尖有黑點的兇狠。賽前,戶主用糯米餵牛,有的甚至餵了100克左右的白酒。鬥牛開始時,牽著公牛繞場壹周,讓公牛出場,熟悉適應環境。之後,兩頭牛面對面,放開牛繩,馬上打起來。牛攻防主要靠頭,或勢均力敵,或壹寸壹寸;發狠時連續快速進攻,調整時稍作喘息,占領地形,伺機反擊;勝者激戰,敗者落荒而逃。場面驚險,氣氛熱烈活躍。大鎮土家村壹般有40多頭參加鬥牛,吸引了當地和安義、奉新、新建等縣的2萬多人前來觀看。1998,央視拍攝專題片,在高安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