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土家族的年味“路燭”

土家族的年味“路燭”

青山若夫/文

1.

“不能長,不能短,不能松,但也不能緊。”

元宵節壹到,土家族人的過年就結束了。時隔多年,我又從舊日生活的口中聽到了這句被遺忘的俚語。

這壹天,農民們常常感嘆歲月長,年味短。“貓兒頭”是川渝壹些地方用的稱呼,特別是大米。以前路邊餐館的飯都是用瓚(zèng)蒸的,上桌的時候用小碗鎖在碗裏。這種米的形狀很像壹頂帽子,因此得名。

壹些無良商家為了多賣錢,會在飯飽的時候松口,食客加多了飯就變成了“重飯”,只好多加錢。食客為了諷刺和戲謔,編造了這樣壹句話,“帽子不能松,錢不能緊。”

隨著年齡的增長,遠行,我想我已經有十幾年沒有在家過元宵節了。這壹次因為全國都在抗擊新型冠狀肺炎,各地道路封閉,無法遠行,又壹次經歷了特別的年味。

2.

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眼裏,正月十五有著特殊的意義。這壹天既是新年的出發,也是農事的開始,所以會隆重慶祝。

晚上除了豐盛的年夜飯、熱騰騰的餃子、燦爛的煙花,土家族人還會放“馬路蠟燭”。

這個習俗是古人祭天的遺風。為了祈求新的壹年有更好的生活,也增加了土家山寨的熱鬧,充滿了村民樸素的敬畏和熱情。

小時候“路燭”的原料是松樹下的松香,是松油經過復雜的化學反應形成的樹脂。它很容易燃燒,可以用作簡單的蠟燭。

為了在元宵節多點蠟燭,我們會在晴天上山采松香。在郁郁蔥蔥的森林裏,經常會遇到老鄉,有時會為了壹塊松香而面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現在想想都是獨壹無二的回憶。松香拾來後,會被煮沸,用小棍包裹起來,成為簡單的“路燭”。

夜幕降臨後,暮色四合。山野的煙火壹結束,大人和小孩就會專註於燃放“馬路蠟燭”。

大壩周圍、石磨上、房子周圍的路邊、屋頂上會有整齊的“路燭”。從遠處看,它像壹只火蜥蜴,溫暖而聰明,安靜而溫暖。在某個寒冷的壹月,讓人感受到溫暖和希望,也讓愛玩的孩子走過寨子更有安全感。

當時河岸對面住著幾戶人家。“路燭”點燃後,有壹個特別的活動,就是號召對岸的人來“扛跳蚤”。

跳蚤在農民眼中似乎代表著厄運,對牲畜和人的傷害都很大。當時處理的方式非常有限。農民們打算通過這樣的儀式祈求新的壹年害蟲減少。

另壹邊,聽到這邊喊,也會大聲回應。妳來我往,回蕩在寂靜的鄉村,成了壹年特別的味道。

?“三十火,十五燈。”上山下鄉,城裏沒有元宵節,也沒有舞龍舞獅表演,農民自發組織自己的元宵節。這壹夜,家家戶戶都會點亮所有的照明設備,家境殷實的大戶人家還會買來五顏六色的燈籠掛在陽臺上。

站在家鄉的高處,俯瞰依山而建、依水而居的壹排排房屋,燈火輝煌,壹排排火蛇迎風起舞,成為壹片光的海洋。天上的明月,人間嬉戲的孩子,構成了壹幅生動溫馨的畫面,成為了人生中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