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烹飪實踐報告怎麽寫?

烹飪實踐報告怎麽寫?

壹.研究目標

1,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我意識。

2.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3.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理論基礎

1,哲學基礎

人的認知是壹個從外界事物到感受再到思考的過程。也就是人的認知:外物-感覺-思維。正如列寧指出的:“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和客觀實際的辯證方法。”即認識真理和客觀現實的辯證方式是:直覺——思維與實踐壹壹對應。教學過程是壹個特殊的認識過程,教學過程的組織必須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揭示的人類認識活動的壹般規律為指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經歷了兩個“轉化”過程:從“未知”到“已知”,再從“已知”到“應用”。即學生掌握和應用知識:未知——已知——應用。因此,開設“學會烹飪”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增強自我意識,掌握烹飪技能,提高生存能力和綜合素質。

2.教育心理學基礎

(1)多元智能理論希望通過豐富多彩的課程實現全人的教育理想。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擁有八種智力,只是它們的組合和發揮程度不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智力領域,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方法。所以我提供幾種學生感興趣的烹飪方法。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為學生創造多種多樣的展示各種智能的場景,給每個人多種選擇,讓他們揚長避短,從而激發每個人潛在的智能,發揮每個人的天性。

(2)馬斯洛的理論將需要分為生理、安全、社會、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從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人類最底層的需求是生理需求,也就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比如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所以,壹個人首先要解決的是自己的生存問題。如果連基本的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更高層次的需求就更無從談起了。在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真正的學習主體。因此,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掌握烹飪能力。

(3)全納教育理論全納教育有五個原則:①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②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性格、興趣、能力和學習需求;③教育必須考慮到這些特點和學習中的廣泛差異;學校應該滿足有特殊需要的孩子。

3.學科理論基礎

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思路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發展;(2)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為學生提供個性發展的開放空間;(3)註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主動實踐,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研究內容

自理:培養學生的自理意識和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不會的事學會做,學習生活自理。

自律:讓學生在知識中懂得如何做人,才能成為壹個方。情感上讓學生有更好的心理狀態。從行為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自我提升: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和戰勝自我、戰勝競爭對手的競爭意識,樹立戰勝困難、取得成功的信心,增強學生的毅力。

手工制作: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學習各種制作技藝,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動手能力。

人際交往:孩子的人際關系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影響著孩子的每壹個層面。小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在“人際關系”、“自我關系”和“情緒管理”中成長。

行業體驗:幫助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各行各業的工作特點,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增強勞動意識、服務意識和競爭意識。

四、實驗的原則

(1)實踐性原則:因為小學生天生喜歡活動,所以在項目實踐中使用了大量的實踐活動。比如做餛飩的活動,學生分組作業,有的是第壹次做。雖然很匆忙,但也很熱情。

(2)創新原則:在“炒飯聚會”環節,中學生很有創新精神,設計了很多不同的炒飯。如:別出心裁的“龍鳳炒飯”、“香菜牛肉飯”。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又鼓勵了學生的自主創新。

(3)自主性原則:本研究使學習者得到了發展,最根本的發展是自主意識的發展。在設計活動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自己選擇,自己實踐,自己評價,真正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比如在“烹飪比賽”中,我讓學生自己設計菜譜,自己選擇感興趣的菜品現場制作,學生品嘗並打分,給年輕的廚師壹個星級。

動詞 (verb的縮寫)研究過程

課前咨詢逐個確立主題,逐個小組分工,逐個小組活動——逐個現場制作,逐個學生品嘗,逐個評分,逐個寫活動日記,逐個填寫相關表格,聽取家長反饋。

第六,研究的有效性

1.學生們對學習烹飪技術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每周五下午是綜合實踐活動時間。從周壹開始,大部分同學都在互相聊上周和本周的內容,表現出壹種無法控制的期待。如果因為學校中心的工作把活動時間沖掉了,同學們會跑到老師辦公室,強烈要求補回來。另外,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們的寫作能力提高了很多。在平時的教學中,作文訓練,左輔導右示範,孩子的作文總是幹巴巴的,毫無味道,很難提高寫作水平。只有參與到“學做菜”的實踐中,孩子的作文才能用生動傳神來形容,文筆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2.它為學生提供了壹個充分展示自我的平臺。

如上所述,正是因為學習內容是學生自主選擇的,並且對其特別感興趣,才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始終全身心地投入到實踐活動中,主體意識得到充分發揮,潛能得到充分展示。

3.學生的自我意識明顯增強,實踐能力提高。

比如學生在作業中提到,父母下班晚了,可以自己做蛋卷填飽肚子。有家長在反饋表中提到:“孩子對勞動的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變,動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壹天我出差,孩子們給自己炒了蔥花雞蛋,做了米飯。這些變化讓我很欣慰。我認為這些活動是成功的,培養了孩子們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七。研究結論

本課題壹學期的實驗研究表明,小學生“學做飯”綜合實踐活動的實驗研究是科學、合理、有效的,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和推廣性,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八、實驗的反思

1.在實驗過程中,我從搜索和整理的資料中發現,目前我對“學做菜”的理解和探索還不夠科學和全面,需要專家們進壹步的探索和指導。

2.雖然我在實驗的時候和家長的教育有壹些結合,但是還是覺得力度不強,效果不好。因此,與家庭、社區形成“學做飯”的有機體系,值得全社會關註,需要專家進壹步探討。

3.目前,在現行的《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雖然已經將“綜合實踐”納入了小學生素質評價,但目前,還沒有對學生烹飪能力素養的評價。我認為專家有必要進壹步探討將學生的烹飪能力素養納入綜合素質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