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從裏面挑壹下
英雄交響曲
貝多芬的心中充滿了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熱烈擁護者。1798年,柏納多特將軍(1763—1844)出任法國駐維也納大使,貝多芬常到他的家裏,並和他周圍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貝多芬在柏納多特的提意下,動手寫作獻給拿破侖的《第三交響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侖是摧毀專制制度、實現***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響曲》。正當他準備獻給拿破侖時,拿破侖稱帝的消息傳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從學生李斯(1784—1838)那裏得知這個消息時,怒氣沖沖地吼道:“他也不過是壹個凡夫俗子。現在他也要踐踏人權,以逞其個人的野心了。他將騎在眾人頭上,成為壹個暴君!”說著,走向桌子,把寫給拿破侖的獻詞撕個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許別人把它拾起來。過了許多日子,貝多芬的氣憤才漸漸的平息,並允許把這部作品公之於世。1804年12月,這部交響曲在維也納羅布科維茲親王的宮廷裏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維也納劇院的第壹次公開演出,是由貝多芬親自指揮的,節目單上寫著:“壹部新的大交響曲,升D大調,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先生作,獻給羅布科維茲親王殿下。”奇怪的是,貝多芬不說是降E大調,而說是升D大調。1806年10月總譜出版時,標題頁上印著:英雄交響曲為紀念壹位偉人而作從此,《第三交響曲》就被稱為“英雄交響曲”。
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的《c小調交響曲》(作品67號)開始的四個音符,剛勁沈重,仿佛命運敲門的聲音。這部作品因此被稱作《命運交響曲》。《命運交響曲》作於1805至1808年。貝多芬在1808年11月寫給他的朋友韋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經說出:“我要卡住命運的咽喉,它絕不能把我完全壓倒!”“命運敲門的聲音”在1798年所作《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之1)第三樂章中就已經出現過,以後又出現於《D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樂章、《熱情奏鳴曲》(作品57號)第壹樂章、第三《列奧諾拉》序曲(作品72號)、《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74號)等壹系列作品中。可見,通過鬥爭戰勝命運,是貝多芬壹貫的創作思想。《命運交響曲》所表現的如火如荼的鬥爭熱情,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馬麗勃蘭第壹次聽《命運交響曲》時,嚇得心驚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侖壹個舊日的衛兵,聽了第四樂章開頭的主題,禁不住跳起來喊道:“這就是皇上!”柏遼茲把《命運交響曲》中驚心動魄的鬥爭場景,看作是“奧賽羅聽信埃古的讒言,誤認黛絲德蒙娜與人私通時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認為:“盡管妳時常聽到這部交響曲,但它對妳總是有壹股不變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現象雖然時時發生,卻總教人感到驚恐壹樣。”1830年五、六月間,門德爾松在魏瑪逗留了兩星期,和歌德作最後壹次會晤,在鋼琴上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聽了《命運交響曲》的第壹樂章後大為激動,他說:“這是壯麗宏偉、驚心動魄的,簡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許多人壹起演奏,還不知道會怎麽樣呢。”1841年3月,恩格斯聽了《命運交響曲》的演出。他在寫給妹妹的信中贊美這部作品說:“如果妳不知道這奇妙的東西,那麽妳壹生就算什麽也沒有聽見。”他說,他在第壹樂章裏聽到了“那種完全的絕望的悲哀,那種憂傷的痛苦”;在第二樂章裏聽到了“那種愛情的溫柔的憂思”;而第三、第四樂章裏“用小號表達出來的強勁有力、年輕的、自由的歡樂”,又是那麽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幾句話,揭示了《命運交響曲》的精髓。
《月光奏鳴曲》
《月光曲》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又名《月光奏鳴曲》,創作於1801年,接近於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期。這部作品有三個樂章:第壹樂章,那支嘆息的主題融入了他的耳聾疾患,憂郁的思緒。而第二樂章表現了那種回憶的甜夢,也像憧憬未來的藍圖。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而這部作品最美麗的,便是第壹樂章,讓人想起月光。
這首鋼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了以後說:“聽了這首作品的第壹樂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蕩漾的皎潔月光。”以後,出版商根據這段話,加上了《月光曲》的標題,關於作曲家在月光下即興演奏的種種傳說便流行起來。其實觸動貝多芬創作的不是皎潔如水的月光,而是貝多芬與朱麗葉塔·圭查蒂(1784—1856)第壹次戀愛失敗後的痛苦心情。
朱麗葉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兒,比貝多芬小14歲,兩人真誠相愛,因門第的鴻溝,又迫使兩人分手。貝多芬在遭受這壹沈重打擊之後,把由封建等級制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激切、熾熱的鋼琴曲中。所以,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
對於這個作品的解釋,也許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見解是比較合理的。他在回憶了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後,認為這首奏鳴曲是壹出完整的悲劇,第壹樂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遠處,好像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壹些聲音是憂郁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壹些是沈思的,紛至沓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
繞著《月光》,有壹段誤傳的軼事。上半世紀,壹位德國音樂評論家發表文章,說貝多芬的《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使他聯想起“瑞士琉森湖上水波蕩漾的月光”。於是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了壹個動人的“故事”:“壹天晚上,貝多芬在維也納郊外散步,忽然聽到琴聲,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尋聲走到壹幢舊房窗前,發現是壹位盲姑娘在演奏。他進屋後才知道她非常喜歡貝多芬的音樂。作曲家非常感動,在月色輝映下,他寫下了這首月光曲……”。
這個故事純屬虛構。其實貝多芬寫作這部作品時,正值1801年,當時他的耳聾疾患日漸嚴重,失戀的創痛尚未平復,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寫出了這首鋼琴奏鳴曲。
這個虛構的故事後來被應用為我國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月光曲》。
熱情奏鳴曲
興德勒有壹次向貝多芬問起《d小調奏鳴曲》(作品31之2)和《f小調奏鳴曲》(作品57號)的內容時,貝多芬的回答是:“請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因此前者被稱為《暴風雨奏鳴曲》,而後者則由漢堡樂譜出版商克蘭茨(1789—1870)加上了《熱情奏鳴曲》的標題。(另壹說,“熱情”的標題是由德國鋼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揮家賴內刻(1824—1910)所加,這似乎是沒有根據的。)“熱情”的標題沒有貝多芬的認可,但用於這部英雄豪邁、氣勢磅礴的作品,是相當恰切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有壹次在莫斯科聽到俄國作曲家和指揮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這首奏鳴曲後,說道:“我不知道還有比《熱情奏鳴曲》更好的東西,我願每天都聽壹聽。這是絕妙的、前所未有的音樂。我總帶著也許是幼稚的誇耀想:人們能夠創造怎樣的奇跡啊!”1870年十月三十日,巴黎在普法戰爭中已經被普魯士軍隊包圍三個多月了。設在凡爾賽的普魯士國王威廉的大本營裏,鐵血宰相俾斯麥正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首腦梯也爾談判停戰條件。這天晚上,曾任德國駐意大利大使的格臺爾,在凡爾寒的壹架破舊不堪的鋼琴上,為俾斯麥演奏了《熱情奏鳴曲》。俾斯麥聽了最後壹個樂章後說:“這是整個壹代人鬥爭的嚎哭。”他是從壹個嗜血成性的野心家立場來領會貝多芬的“熱情”的。他曾說過:“要是我能常聽這個曲子,我的勇氣將不會枯竭”,因為“貝多芬最適合我的神經”。貝多芬在1801年六月二十九日說過:“我的藝術用以改善可憐的人們的命運。”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聽說他的音樂為俾斯麥利用,他壹定是死不暝目的。
貝多芬的朋友
美爾策爾(1772—1838),以發明和制造機械樂器著稱於世。1813年秋,貝多芬為美爾策爾發明的萬能琴(即機械樂隊)寫作了壹部戰爭交響曲,題為《威靈頓的勝利》或《維多利亞之戰》,描寫同年6月21日英將威靈頓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維多利亞大敗拿破侖的場景。美爾策爾曾經在溫克爾(1776—1826)發明的基礎上,創制了今天通用的拍節機。貝多芬首先采用,並按照它每分鐘所打的拍數來標明自己作品的速度。貝多芬的助聽器,也是1810年左右美爾策爾為他制作的。有壹次,貝多芬在送美爾策爾出行時,寫了首富於風趣的卡農,來歌頌拍節機的創制者。這首象征貝多芬和美爾策爾之間友誼的卡農,後來被貝多芬選進了他的第八交響曲(作品93號),成為第二樂章的主題。
芭蕾舞臺上的第七交響曲
瓦格納稱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作品92號)為“舞蹈的極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體運動的最妙的體現”。據說他曾設想在李斯特的鋼琴伴奏下,用舞蹈來表現《第七交響曲》。瓦格納的理想,後來由俄國舞劇編導馬辛實現了。1938年,他把這部交響曲編成了芭蕾舞,用來表現壹個寓言式的故事情節——世界的創造和毀滅:第壹樂章:創造——在創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變成了植物和動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現了男人和女人,還有危險的蛇。第二樂章:大地——地球上出現了憎恨和強暴。壹群男人和女人哀悼著被謀殺的少年。第三樂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對大地上的騷亂無動於衷,依然盡情歡樂。第四樂章:酒色和毀滅——人們沈湎於酒色。神看見他們惡劣地模仿上界的歡樂,因為憤怒而用火毀滅了世界。1938年5月,這出舞劇由巴西爾的俄國芭蕾舞團在摩納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壹次演出。
歡樂頌與合唱交響曲
1793年1月,德國詩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學法學教授菲舍尼希寫信給席勒夫人夏洛蒂說:“有壹位青年……抱著偉大而崇高的誌向,要把席勒的《歡樂頌》壹節壹節地譜成音樂。”這個青年就是貝多芬,當時他住在波恩,只有23歲。貝多芬在1798年和1812年,都曾為《歡樂頌》的音樂起過稿。在1812年寫的《歡樂頌》主題,後來用於1814年10月完成的《C大調命名日節慶序曲》(作品115號)。貝多芬在1795年的前後為畢爾格的詩所作的歌曲《互愛》和《合唱交響曲》末樂章中《歡樂頌》的主題,在音調上有密切的聯系,可以說是《歡樂頌》主題的前身。後來貝多芬在1808年的《c小調鋼琴合唱幻想曲》(作品80號)中又借用這個曲調作為主題,演唱庫夫納歌頌音樂魅力的詩。《鋼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為寫作《合唱交響曲》的終曲而作的壹次嘗試。1824年3月,貝多芬在寫給普洛勃斯特的信裏說過:“《合唱交響曲》的終曲,是按照《鋼琴合唱幻想曲》的格調寫的,但規模則遠較宏大。”由此可見,貝多芬為《歡樂頌》譜曲的意圖,從1793年開始,前後琢磨了30年,才最後在《合唱交響曲》中得以完成。《合唱交響曲》完成於卡爾斯巴德決議後壹切自由思想和民主運動都遭到殘酷鎮壓的反動時期。1824年5月在維也納刻倫特納托爾戲院初次演出時,聽眾反映的熱烈是空前的。貝多芬出場時,受到聽眾五次的鼓掌歡呼,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幹涉。但站在樂隊中背對著聽眾的貝多芬什麽也聽不見,幸而女低音歌手翁格爾牽著他的手轉過身,才“看到”了聽眾的歡呼。從初演所引起的異乎尋常的情緒可以看出,歌唱歡樂,也就是歌唱自由,在當時有著何等深切的現實意義。
◆樂聖境界
[編輯本段]
欣然忘食
壹天,貝多芬來到壹家飯館用餐。點過菜後,他突然來了靈感,便順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譜,在菜譜的背面作起曲來。不壹會兒,他就完全沈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樣子,便不敢去打擾他,而打算等壹會兒再給他上菜。大約壹個小時之後,侍者終於來到貝多芬身邊:“先生,上菜嗎?”貝多芬如同剛從夢中驚醒壹般,立刻掏錢結帳。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先生,您還沒吃飯呢!”“不!我確信我已經吃過了。”貝多芬根本聽不進侍者的壹再解釋,他照菜單上的定價付款之後,抓起寫滿音符的菜譜,沖出了飯館。
日有進境
晚年的貝多芬有壹次聽到壹位朋友彈奏他的《c小調三十二變奏曲》。聽了壹會兒,他問道:“這是誰的作品?”“妳的。”朋友回答說。“我的?這麽笨拙的曲子會是我寫的?”然後又補充了壹句:“啊,當年的貝多芬簡直是個傻瓜!”歌德評論席勒的話,完全適用於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變化,在成長。我每次看到他時,總覺得他的知識、學問和見解比上壹次進步了。”有壹時期,貝多芬甚至想毀掉他青年時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萊苔》和《降E大調七重奏》(作品20號)。這絕不是偶然的,象貝多芬這樣,真可以說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令敵手剽竊無門
貝多芬在18歲時(1788年)和波恩的勃勞寧壹家交上了朋友,這壹家的女兒埃雷奧諾勒(1772-1841)和兒子羅倫茨(1777-1798)跟貝多芬學習鋼琴。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波恩去維也納。由於離別前發生了壹場爭吵,貝多芬到了維也納以後有壹年沒有和埃雷奧諾勒通過信。1793年,他把在維也納出版的第壹部作品(其中壹部分是在波恩寫的)題獻給了埃雷奧諾勒。這部作品就是以莫紮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第壹幕中費加羅的詠嘆調為主題的小提琴和鋼琴變奏曲。1793年11月2日,貝多芬寫給埃雷奧諾勒的信裏,在談到尾聲中鋼琴部分技術艱難的顫音時說:“維也納有些人在晚上聽了我的即興演奏後,第二天就會把我的風格上有某些特色的東西記錄下來,算作他們自己的東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沒有看穿他們的這種行徑,我是不會寫這類曲子的。我知道他們的曲譜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決定先發制人。但我還有另壹個理由:我想難倒那些維也納鋼琴家,其中有幾個是我的死敵。我要用這個來回敬他們,因為我料到,我的變奏曲將會到處和那些所謂的先生們狹路相逢,使他們顯出壹副狼狽相。”不久以後,貝多芬在大庭廣眾之下演奏了這個曲子,顯示了他那高超的鋼琴技巧。
嚴謹的作曲態度
門德爾松曾將貝多芬的壹份手稿公之於眾。在這張稿紙上,有壹處改了又改,竟貼上了十二層小紙片。門德爾松將這些小紙片壹壹揭開,發現最裏面的那個音符(即最初的構想)竟然與最外面的那個音符(第十二次改寫的)完全壹樣。想當初,我國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曾為壹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煞費苦心,也曾設想過幾十種方案才最終定稿。正是由於古今中外的傑出藝術家們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精神,才使後人欣賞到如此動人的藝術精品。作曲對於貝多芬而言,是壹項十分艱苦的工作。他寫作歌劇《費德裏奧》時,為其中的壹首合唱曲先後擬定過十種開頭。人們熟悉的《命運交響曲》第壹樂章的主題動機,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過十幾種不同的構想。貝多芬常常揣著筆記本,在散步時也從不忘記將突發的靈感記錄下來。這壹點又極像我國唐朝詩人李賀。
◆激進的性格
[編輯本段]
貝多芬與前輩
“交響樂之父”海頓曾是貝多芬的恩師,但這對師生之間由於見解不同,常常發生不和。海頓十分欣賞貝多芬的才華,但無法容忍貝多芬那種大膽的創新精神和桀驁不馴的性格。因此,兩人的分手是遲早的事情。德國大文豪歌德與貝多芬於1812年在波西米亞相會,***同度過了壹個月的時光。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並未建立起友誼。貝多芬熱烈佩服著歌德的天才,可對歌德的某些做法卻不能容忍。壹天,他們壹同出去散步。在路上遠遠看到了奧地利皇後率領著壹群皇室成員與他們相向而行,歌德不顧貝多芬的壹再勸阻,立刻恭恭敬敬地站到了路邊。貝多芬對歌德說:“您大可不必這樣做。貴族們的派頭是愚蠢的,只能顯示出他們的庸碌無能。……他們可以把勛章別在任何壹個人的胸前,但這人決不會因此變得更優秀些。他們也許能使壹個人成為七品或三品文官,但在任何時候也造就不出歌德或貝多芬來……”然而歌德不僅仍拘謹地立在路邊,而且面部開始顯現出謙卑的微笑。貝多芬意識到,無論他再說什麽都是徒勞的。於是,他擡頭挺胸繼續向前走去。結果奧地利的皇後和皇太子認出貝多芬後,反倒率先向貝多芬打招呼、脫帽致敬。當他們經過歌德身邊時,歌德卻早已脫帽鞠躬,連頭都不敢擡壹下。事後,貝多芬痛心地對歌德說:“……您對於他們過分尊敬了。”即便如此,貝多芬對歌德仍是十分崇敬的。人們在他晚年全聾時用的談話冊中發現,他不許別人用輕蔑的口吻談論歌德;並曾對人表示:為了歌德,他情願“犧牲十次性命”。然而歌德對貝多芬卻終生不能原諒,態度冷淡,有時甚至是無情的,令人十分不解。
“對豬彈琴”
蔑視權貴是貝多芬的壹貫性格。貝多芬的壹位友人——利希諾夫斯基公爵曾邀請貝多芬為住在他的官邸的法國軍官們演奏,但貝多芬沒有答應。公爵終於板起面孔,變“邀請”為“命令”。但貝多芬不僅毫不畏懼地堅持回絕,而且回家之後,他就把利希諾夫斯基公爵以前送給他的壹尊胸像找出來,摔得粉碎。然後,他給這位公爵寫了壹封信,信中有這樣的話:“公爵,您所以成為壹個公爵,不過是由於偶然的出身罷了;而我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完全靠我自己。妳這樣的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壹個!”對於上層社會闊佬們的諂媚,貝多芬壹樣深感厭惡。貝多芬生活的時代,歐洲盛行壹種“收藏名人貼身物品”的風氣。曾有壹位伯爵夫人向貝多芬索取壹束頭發做為紀念,貝多芬對此十分不以為然,後來竟用紙包了壹束山羊的胡子將那位貴婦打發了。而那位伯爵夫人還蒙在鼓裏,以為真的得到了寶貝。有壹次,幾個貴族幸運地請到貝多芬,壹起欣賞他的鋼琴演奏。起初,貝多芬的興致也還不錯,可是他在演奏中逐漸發現這些貴族們並不在意他的演奏,而只是想在茶余飯後“裝點裝點門面”而已。於是貝多芬立刻蓋上琴蓋,怒氣沖沖的留下壹句:“我沒有興趣對豬彈琴!”後,拂袖而去。
“黑名單”上的人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歐洲的資本主義革命進入低潮,民主***和派遭到無情的鎮壓。維也納也是如此。但貝多芬無視特務、密探們的監視,經常去小酒店與從事地下活動的***和主義者們聚會。這使他成為維也納警察局嚴密註意的對象,他的名字出現在秘密警察的“記錄名冊”之中。面對這種狀況,貝多芬仍然敢於公開咒罵復辟回朝的奧地利皇帝:“他(指奧地利皇帝)首先應該被吊死在第壹棵樹上!”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鄣幕?——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紮特顯然並不屬同壹個“時代”。海頓壹生備受淩辱,他雖也偶爾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鬥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紮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壹絲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鬥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壹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壹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準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采》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壹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貝多芬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壹部交響曲,而在象這樣年紀的莫紮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
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壹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誌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壹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3-1817)。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壹生的最後十年當中(1818壹1827),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惡化和生活貧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壹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
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死時沒有壹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群眾性的壹個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偽硎景У浚?辛酵蛉褐諢に妥潘?墓資啵?哪貢?廈?套虐碌乩?爍窶?筒桑?791-1872)的題詞:"當妳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妳的並不是誌頹氣喪,而是壹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壹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物家之壹,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