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閉節和開節是全年最大的齋戒期,各地都舉行盛大的“拜佛”活動和隆重的佛教儀式。每個人都要按照佛家的規矩,向佛祖供奉食物、鮮花、經書、衣服、錢幣,整個社會活動充滿了宗教活動。潑水節是傣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是傣族日歷的新年。節日期間,傣族人民將舉行潑水、賽龍舟、高飛等娛樂活動,希望趕走過去的災難和疾病,祈求新的壹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
2.潑水節:傣族新年。從傣歷6月24日到26日(夏歷4月中旬),節日持續3到5天。節日壹大早,男女老少沐浴更衣,到佛寺拜佛,即在佛上灑水洗塵,再互相潑水消災。後來以潑水為戲,上演為節日。相傳古時候火魔作惡多端,偷走了七個姑娘。最小的女孩香農得知了殺死火魔的秘密:拔掉它的頭發並勒死它。魔鬼在壹個火球裏,它掉在哪裏,就會著火。姑娘們互相潑水,撲滅了邪火。這個傳說成了沿河壹帶的習慣,逐漸成為潑水節。據說這種習俗起源於印度,婆羅門們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在河裏沐浴,以洗去罪惡;老人不能下河時,子女會潑水洗罪。後來傳入我國傣族地區。
3.開門節:傣語稱“楚瓦”,意為佛出寺。雲南傣族的傳統宗教節日。它在每年傣族歷的12月15日舉行。其活動與閉幕日相同。傣歷12月15日,進洞時放在佛座後面的東西拿出來燒,表示佛已出洞。16日,和尚離開了山洞,全家男女老少都去山洞拜佛。17日舉行盛大的“捕花”活動,因為佛在西天講經三個月後又回到人間,所以各村寨都要敲鑼打鼓,舉行盛大的歡迎佛的活動,同時在窩棚裏向佛懺悔壹年的罪過。僧侶們借此機會向年輕男女宣講教義。
開業當天正值農忙季節,天氣漸冷,佛事活動不多,年輕人可以談戀愛或結婚,成年人則外出經商或走親訪友。這個季節是傣族人文化娛樂活動最多的時候。人們燃放火花,點燃燈,高高飛翔,周遊村落,好不熱鬧。
4.關門節:傣語叫“入坳”,意為佛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持續三個月,始於傣族歷九年十五(農歷七月中旬)。相傳每年傣歷九月初九,佛祖隨母赴西天講經,三月才可重返人間。有壹次,正當佛陀要去西方講他的月經期,幾千個佛教徒到鄉下去傳教,踐踏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了他們的生產。人們怨聲載道,對佛教徒非常不滿。佛陀得知此事後,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當佛陀去西天講經時,所有的佛教徒都聚在壹起,規定在這三個月內,他們哪兒也不準去,只能懺悔以贖罪。因此,人們以秒為單位稱之為“關門日”。
進入窪地的活動代代相傳,形成了幾個固定的活動:每年傣歷九月十五日淩晨,寺廟(佛寺)敲鼓宣布佛祖入洞。這時,基督徒必須立即起床,或者坐在床上。當老人把花、香、蠟燭、錢紙包成壹個包裹,送到棺材房的佛像後座時,兩個小時後,棺材房又敲鼓了,教徒們可以回去睡覺了,而老人則在棺材房裏壹直呆到天亮。16日,信眾入坳拜佛;到了第八天,家家戶戶都送食物給佛陀,然後何晴仍然念《和平經》和講歷史故事。他們聽後很感動,當場捐了功德。在進入窪地的三個月裏,每逢初八、十五、二十三、三十,每位老人都要進廟拜佛壹次。前壹天晚上,他們睡在寺廟裏的壹個特別的房子裏,年輕人給老人送飯。這些活動遵循習俗。以後,在關門的那壹天,人們會舉行盛大的活動,用食物、鮮花、蠟棒和金錢向佛陀獻祭。在這三個月裏,我每七天就會有壹次“小旅行”。
閉幕式開始後,進入農忙季節。為了集中精力進行生產勞動,人們制定了許多規章制度:禁止青年男女戀愛結婚;和尚不準隨便出門;在陵拜佛的人,不能離家,也不能在別家過夜。不允許任何人進入佛宅,上佛臺,拿佛物等。直到三個月後,也就是開幕日,人們才恢復了閉館日之前的所有日常活動。
5.遊天巴節:盧純縣騎馬壩壹帶的傣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三舉行,節日持續壹天。這是當地傣族人民特有的傳統節日。正月十三的早晨,當朝陽照耀著傣族水鄉的時候,能歌善舞的傣族男女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在寨子中央的大綠樹下。鑼鼓喧天,歌手們捧著香香的米酒,唱著春節歌和四季歌。人群在鼓點上跳著傳統的對偶舞,整個大壩充滿了歡樂。直到太陽高高地升上天空,這場歌舞音樂會才告壹段落。這時,壹位長者宣布:“大壩巡邏開始!”壹會兒,陶醉在歌舞中的人們立刻組成了壹個非常有秩序的隊伍:八個舉著彩旗的年輕人領頭,後面的人壹路吹著喇叭;有的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火藥,慢慢走向田壩。按照預定的路線走完之後,人們就聚在壹起,在春耕的繁忙時期制定村規民約,保證春耕能夠按季節完成。
6.花街節:也叫“熱水塘花街節”。雲南元江傣族的傳統民間節日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七舉行,為期壹天。傣族和雅族也慶祝花街節,活動基本與傣族相同,但節日是在農歷五月初六。花街節的主要目的是辭舊迎新。節日的早晨,太陽升起時,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聚集在沅江東岸的熱水塘草坪上,歡歌笑語慶祝節日。老人們過去聊往事,年輕人載歌載舞,孩子們追逐遊戲,其樂融融。人們也紛紛在熱水池的溫泉中沐浴,以擺脫舊年的汙穢,幹凈清涼地迎接新年。這壹天,未婚青年男女還會舉行二重唱來尋找伴侶。
7.風俗習慣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自治州、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孟連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元江等30多個縣。人口超過1.025萬(65438年第四次人口普查+0.990)。
1953 65438+10月24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成立。後來又相繼建立了雲南德宏自治州(1953年7月24日)、雲南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1954年6月6日)、雲南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1955年6月6日)。雲南元江哈尼族彜族傣族自治縣(1980 165438+10月22日)和雲南新平彜族傣族自治縣(1980 65438+10月25日)。
傣族是壹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早在公元壹世紀,中國史書中就有關於戴的記載。漢代稱之為“點月”、“山”;唐宋時稱為“金牙”、“黑齒”、“白衣”;元明清時期稱之為“白夷”、“白夷”、“白夷”。1949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命名為“傣族”。通常,人們將內地和邊疆的傣族分別稱為“漢傣”和“水岱”。前者因接近漢族,吸收漢文化較多而被稱為漢傣,誤傳為“漢傣”,而保持較多民族特色的西雙版納、孟連、瑞麗等地的傣族則被稱為“水岱”。傣族人自稱“傣諾”、“戴亞”、“戴娜”、“傣戰”。
傣族龍舟賽
傣族人有自己的語言。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傣語支。西雙版納和德宏這兩種流行的傣語是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的巴利文演變而來。傣族不僅能歌善舞,還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其中以傣歷、傣藥和敘事詩最為著名。傣歷年是陽歷年,月是陰歷月。壹年分為三季:冷、熱、雨,每三年的九月是閏月。泰國、緬甸等地至今仍普遍使用這種歷法。傣醫藥與蒙、藏、維醫藥壹起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四大民族醫藥體系。傣族地區流傳著許多敘事長詩,如《趙樹屯與楠木納諾》、《蘭家溪河》、《阿依的故事》等。傣劇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大多數傣族人信仰小乘佛教。
西雙版納傣族橡膠產量大幅增長。普洱茶馳名中外,地方和鄉鎮企業發展迅速,有采礦、機械、電力、化學、陶瓷、皮革、造紙等廠礦。
傣族的主要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閉幕節和開幕節。“潑水節”是傣族辭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是公歷4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有祭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舟、打火和歌舞狂歡。
禁忌:禁止外人騎馬、趕牛、挑擔、蓬頭垢面進入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在門外脫鞋,往裏輕走。不能坐在壁爐上方或跨過壁爐,不能進入主人的內室,也不能坐在門檻上;壁爐上的三腳架不能動,火不能蹬;不要在家裏吹口哨剪指甲;不要用衣服當枕頭,也不要坐在枕頭上;晾衣服時,上衣要在高處晾,褲子和裙子要在低處晾;進入佛寺要脫鞋,避免觸摸小和尚的頭部、佛像、長矛、橫幅等佛教聖物。
日常飲食習慣大部分傣族人都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傣族的主食是粳米,西雙版納傣族的主食是糯米。通常是立即食用。人們認為粳米、大米需要立即食用,不失去原有的色、香,所以不吃隔夜飯或很少吃,習慣用手捏米。農民工經常在野外吃魚餐。他們用香蕉葉或大米做成糯米球,可以和鹽、辣椒、酸肉、烤雞、米楠(傣語是醬的意思)和苔松壹起吃。所有的菜和小吃都以酸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野酸果;我喜歡吃酸菜幹,它的制作方法是將蔬菜曬幹,然後放入水中煮沸,加入木瓜使味道變酸,然後曬幹儲存。吃的時候放壹點炒菜或者放在湯裏。這種酸菜有些地方的傣族人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人之所以經常吃酸菜,是因為他們經常吃不容易消化的糯米食物,酸的食物有助於消化。日常肉類是豬牛雞鴨,不吃或少吃羊肉。生活在大陸的傣族人喜歡吃狗肉,擅長烤雞、燒雞,對魚、蝦、蟹、螺、苔等水產品十分喜愛。用苔蘚吃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傣族人吃的青苔是春天河裏巖石上的青苔,最好是深綠色的。釣上來後撕成薄片,曬幹,用竹簽穿上備用。做菜的時候,厚的用油炸,薄的用火烤。酥脆後碾入碗中,再倒入燒開的油,再加鹽攪拌,湯圓或臘肉蘸食,鮮美無比。烹飪魚,多以酸魚或烤香茅魚為主,此外還有做魚排饢(即烤魚加香菜等調料搗碎)、魚凍、烤魚、白醬鱔魚等。吃螃蟹的時候,壹般是連殼帶肉剁成蟹醬做飯。傣族人稱這種蟹醬為“蟹南米布”。苦瓜是產量最高、消費量最大的日常蔬菜。除了苦瓜,西雙版納還有壹種苦筍,所以傣味裏也有壹種苦味。有代表性的苦菜是用牛膽等食材烹制的牛皮和涼菜的混合菜。
傣族地區濕熱,昆蟲種類繁多。以昆蟲為原料制作各種風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品的重要組成部分。經常吃的昆蟲有蟬、竹蟲、大久保、鱉、蟻卵等。捉蟬是夏天的每個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翅被露水浸濕,飛不起來。女人們趕緊把蟬挑到竹筏裏,放在鍋裏烤成醬。蟬醬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藥用功能。傣族人普遍喜歡吃蟻卵,他們經常吃壹種在樹上築巢的黃色螞蟻。取蟻卵時,先把螞蟻趕走,再取卵。螞蟻卵大小不壹,有的綠豆大,有的米粒小。它們又白又亮,洗幹凈晾幹,和雞蛋壹起煎。它們很好吃,可以生吃也可以煮著吃。生吃的時候做成醬,熟了和雞蛋壹起炒。常用的酸味水果和苦瓜。
傣族人嗜酒,但酒精度不高。是他們自己釀的,味道很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人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飲用時,只在火上炒至焦爛,沖泡後略飲。嚼著檳榔,混著煙草和石灰,壹天到晚。因為長期咀嚼,嘴唇牙齒發黑,口液如血,讓人覺得很美。燒陶業比較發達,食具多為女性燒制。
人們在傣歷1367慶祝潑水節。
節日、禮儀與祭祀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節日都與佛教活動有關。潑水節是傣族每年六月舉行的最大的節日。屆時將供奉佛教徒,並宴請僧人、親友,以潑水互賀。潑水節期間,除了酒和蔬菜,還有許多傣味小吃。如果有壹種糍粑,是用糯米和糖餡做成的圓餅,外面裹上抹了蠟油的芭蕉葉,可以用火烤,也可以油炸蘸蜂蜜。切絲就是將米粉用水攪拌成顆粒,蒸熟,然後搗碎成球,卷成又薄又大的圓餅,冷卻後疊放,吃的時候放在碗裏焯壹下,撒上各種調料。潑水糍粑是用糯米粉做的,用紅糖蒸熟,裹上壹層炸豆面,再裹上芭蕉葉作為犒勞。還有用油炸糯米泥做的鍋巴。比較重要的節日有收節(傣族歷7月15)和開節(傣族歷2月15),都是小乘佛教節日。新平、元江、景谷和金平的傣族人慶祝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其內容和活動大體與當地漢族相同。典型的食物有狗肉湯鍋、幹豬肉、鹹蛋和幹鰻魚。傣族節日
西雙版納的傣族,家家都要幫忙蓋房子。新房竣工,是要祝賀新房的。首先,小夥子上樓,扛著牛頭,唱著祝福的歌。成熟的男人扛箱子,結了婚的女人拿被褥。姑娘們依次端著飯菜,然後在壁爐上支起三腳架,放在桌子上,買酒備菜,唱著祝賀新房的歌。村民們也想給他們的主人送些吉祥的禮物。
“抓黃雞”是西雙版納青年男女通過吃謠言來尋求愛情的壹種方式,即姑娘把扒雞拿到集市上賣。如果買家是女生的情人,女生會主動拿出凳子讓他坐在旁邊。通過交談,如果雙方相愛,兩人會抱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裏傾吐感情;如果買家不是女孩的情人,女孩會加倍要價;再比如“喝點酒”。壹男壹女訂婚,男方拿起酒菜,去女方家請客。客人散了,男的由三個男的陪著,女的和她的三個女的陪著,擺了壹桌。“吃點酒”就是吃三道菜:第壹道是辣的;第二種方式是多放鹽;第三道菜應該有甜食。它意味著熱情、深沈和甜蜜。婚禮當天,婚禮會在雙方家裏舉行,大多是先在女方家裏舉行。婚宴上,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肴包括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和各種菜肴。酒席前,新郎新娘要做壹個綁禮,即婚禮用壹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膀,兩根白線分別綁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純潔。然後,老人把糯米揉成三角形蘸上鹽,放在壁爐上壹個三腳架的頂點上,讓它燃燒後自然脫落,象征著愛情堅如鐵。元江大坪鄉的新娘進門後要和新郎坐在板凳上,吃糯米拌四個蛋,喝兩杯酒;沅江邊的傣家新娘進門,男方給每位送別者4塊肉,4根排骨,4個丸子,4塊酥肉,然後吃晚飯。
傣族葫蘆絲
傣族人也崇拜村裏的社神。傣族人稱之為“去拉曼”或“皮曼”,是壹種保護神。他們壹年崇拜兩次。播種前,他們祈求豐收,秋收後,他們感恩。他們集體殺壹頭牛或壹頭豬,每家準備貢品,送到供奉社神的房間。看完祭祀詞,大家就吃飯。俱樂部的新成員應該向社會之神提供雞肉、葡萄酒和熏肉條。在猛海等地,宰牛吃魚牛皮的習俗依然存在。西方版的壹個部落神,有些祭品壹定是黑牛和白豬。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沅江上的傣族人每年農歷三月祭龍樹時,全村人都會宰殺紅牛,宰殺前會用白灰塗滿,並在上面鋪上紅綠兩色的布。在同壹個月裏,為了保護牲畜的安全,豬會被獻祭給“天地”。
在傣族中,特別是在壹些偏遠地區,烹飪時還存在壹些禁忌,如:先從根部燒柴火;不要越過火坑;不能隨便在壁爐上移動三腳架之類的。
典型食物傣味冷熱鹹菜有典型的菜肴和小吃。如:椰子砂鍋雞、炒芝麻酥、牛肉皮、酸肉、烤魚、泡椒牛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