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預防食物中毒的安全知識

預防食物中毒的安全知識

預防食物中毒的安全知識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被有毒有害物質汙染的食物或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食物後發生的急性和亞急性疾病。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預防食物中毒的安全知識。歡迎閱讀。

壹、食物中毒的基本概念

1什麽是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被有毒有害物質汙染的食物或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食物後發生的急性和亞急性疾病。

2.常見的食物中毒有哪些?

細菌性食物中毒:指因食用被細菌或細菌毒素汙染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見的食物中毒有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副溶血性弧菌等。

化學性食物中毒:指人們食用被有毒有害化學物質汙染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見的有哪些?克倫特羅食物中毒、有機磷農藥食物中毒、亞硝酸鹽食物中毒、桐油食物中毒等。

有毒動植物中毒:是指人們食用了壹些含有某些有毒成分的動植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見的中毒有河豚中毒、高組胺魚中毒、蕓豆中毒、豆漿中毒、發芽土豆中毒、毒蘑菇中毒等。

3.食物中毒有什麽特點?

壹般起病突然,患者數量多且集中,少則幾個人,多則幾十人,少則幾百人,多則上千人。

根據中毒的類型,潛伏期從幾分鐘到幾十小時不等。大多數食物中毒患者在進食後2-24小時內發病。通常情況下,化學性食物中毒的潛伏期較短,細菌性食物中毒的潛伏期較長。

病人的癥狀相似。細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大多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急性胃腸道癥狀,但癥狀的嚴重程度會根據攝入的有毒物質的多少和中毒者的體力而有所不同。

人與人之間不會傳染。

中毒患者有共同用餐史。病人吃了同樣有毒的食物後往往會生病,不吃的不會生病。

細菌性食物中毒具有季節性,5-65438+10月氣溫高,適合細菌生長繁殖,是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高發期。大多數化學性食物中毒和動植物性食物中毒都不是季節性的。

第二,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最常見的食物中毒,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對控制食物中毒的發生和保護消費者的健康非常重要。

1.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怎麽發生的?

(1)生熟交叉汙染

生肉、水產品或其他食品原料、半成品往往攜帶各種致病菌。如果在加工過程中生熟食品混在壹起,或者生熟食品的工具混在壹起,熟食就會被致病菌汙染,而熟食壹般不加熱就吃,所以壹旦被致病菌汙染,就容易導致食物中毒。

(2)被感染的操作者被細菌汙染。

壹旦操作者手部皮膚破損、化膿,或者患有感冒、腹瀉等疾病,就會攜帶大量致病菌。如果患病的操作人員繼續接觸食品,很容易使食品被致病菌汙染,從而引起食物中毒。

(3)食物沒有煮熟

即使生食中含有致病菌,通過徹底的加熱和烹飪,也可以殺死大部分細菌,保證食品安全。但如果食物在烹飪前沒有完全解凍,壹鍋煮的量太大或燒制時間不足,就不能殺死致病菌,就會導致食物中毒。

(4)食物儲存溫度和時間控制不當。

壹定數量的細菌會引起食物中毒,細菌的生長繁殖需要壹定的溫度和時間。壹般致病菌在25?在35℃的溫度下,每15 ~ 30分鐘可分裂壹次,即細菌數量翻倍。比如熟食上原來的100個致病菌,在常溫下存放,4小時後,就會超過654.38+0萬個,足以造成消費者食物中毒。而細菌處於5℃以下的溫度。基本停止了生長繁殖;在高於65℃的溫度下,它幾乎不能生存。

(5)餐具清洗消毒不徹底。

餐具或其他盛放熟食的容器未徹底清洗消毒,或消毒後。餐具二次汙染,致病菌可通過餐具汙染食物,也會引起食物中毒。

2.如何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

針對以上常見原因,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采取措施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壹是防止食物被細菌汙染,二是控制細菌的生長繁殖,三是殺滅致病菌,這也是最重要的。具體措施包括:

壹是防止食物被細菌汙染。

保持清潔

保持砧板、刀、手術臺等的表面。與食物接觸清潔。

保持廚房地面、墻壁、天花板和其他食品加工環境的清潔。

不僅在操作前和汙染後,而且在食品加工過程中也要經常保持雙手清潔。

避免老鼠、蟑螂等有害動物進入倉庫、廚房,接近食物。

特別註意:除了清潔以外,熟食操作區和接觸熟食的所有工具、容器、餐具也必須嚴格消毒。

(2)生熟分開

處理冷盤時,使用消毒過的刀和砧板。

生熟食品的容器和工具應嚴格分開放置和使用。

粗加工或接觸生食後,應洗手消毒,方可從事涼菜切配。

特別說明:生熟食品的用具和容器分開非常重要。熟食的用具和容器應嚴格消毒,存放場所應與生食分開。

(3)使用清潔的水和安全的食品原料。

加工熟食應使用清水。選擇正規、優質、新鮮的食品原料。生的水果和蔬菜應該徹底洗凈。

特別說明:操作過程復雜的熟食、涼拌或生拌蔬菜、預制沙拉、生海鮮等。都是高風險食品,要嚴格按照食品安全要求加工操作,從加工到食用的儲存時間要盡可能縮短。

二是控制細菌的生長繁殖。

(4)控制溫度

如果從烹飪到食用的時間預計超過2小時,應在5℃以下或60℃以上保存。

生鮮、禽肉、魚類、乳制品的冷藏溫度應低於5℃。

冷凍食品不宜在常溫下解凍,確保安全的方法是在5℃以下的溫度或21℃以下的流水中解凍。

特別說明:快速冷卻可以使食物盡快通過有利於微生物繁殖的溫度範圍。冰箱內的環境溫度至少應比食物的中心溫度低65438±0℃。食物不應該放在冰箱裏冷卻。有效的降溫方法是把食物分成小塊,用冰浴。

(5)控制時間

不要過早加工食物,從食物準備完成到食用最好控制在2小時以內。

熟食不應該隔餐供應。換刀後的熟食應在4小時內食用。

生海鮮加工與食用的間隔時間不應超過1小時。

冰箱裏的新鮮原料和半成品不宜存放過久,使用時要註意先進先出。

特別說明:生鮮原料和半成品(如大小肉片)可以在容器上貼上時間標簽,控制在壹定時間內使用。

三是殺滅致病菌。

(6)徹底煮熟

烹飪食物時,食物的中心溫度必須超過70℃。

10-60℃存放2小時的餅幹,應徹底加熱至中心溫度70℃以上,方可食用。變質的食物可能含有耐熱(加熱不能破壞)的細菌毒素,所以不允許再次加熱食用。

冷凍食品原料應完全解凍加熱,避免外煮內生現象。

特別說明:肉的中心部分不再呈粉紅色,或者肉湯的汁液煮到變得清澈,這是判斷肉是否煮熟的簡單方法。

(7)嚴格清洗消毒

生魚、鮮榨果汁、水果拼盤等不加熱直接食用的食品,要在清洗的基礎上嚴格消毒。

餐具和熟食容器在使用前應徹底清洗消毒。

直接接觸食物的工具、容器和手要經常清洗消毒。

特別說明:餐具、容器、工具最有效、最經濟的消毒方法是熱力消毒,即煮沸或蒸汽加熱消毒。

(8)控制加工能力

要根據自己的加工能力來決定要做的食物量,尤其不能太多?扭轉乾坤?。這是壹項綜合措施。加工超負荷,就會提前加工食品,設施設備工具餐具使用不夠,無法嚴格按照保證食品安全的要求操作。上述關鍵控制措施將難以實現,食物中毒的風險將顯著增加。

三、化學性食物中毒的預防

常見的化學性食物中毒主要包括以下類型:

1、?瘦肉精會中毒嗎

中毒原因: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豬肉和豬內臟。

主要癥狀:壹般發生在進食後30分鐘至2小時內,癥狀為心跳加快、肌肉震顫、頭暈、惡心、面色潮紅。

預防方法:選擇信譽好的供應商。如果發現豬肉顏色較深,肉質較亮,後臀肌肉飽滿突出,脂肪非常薄,這種豬肉可能含有瘦肉精。

特別說明:盡量選擇有脂肪的豬肉。豬肉內臟最好選擇有品牌的定型包裝產品,不要購買市場外無證商販經營的產品。

2、有機磷農藥中毒

中毒原因:食用殘留有機磷農藥的蔬菜水果。

主要癥狀:壹般發生在進食後2小時內。癥狀有頭痛、頭暈、腹痛、惡心、嘔吐、流涎、多汗、視力模糊等。嚴重者瞳孔縮小,呼吸困難,昏迷,甚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預防方法:選擇信譽好的供應商,蔬菜在漂洗前用蔬果洗滌劑溶液浸泡30分鐘,然後再焯1分鐘再煮,可以有效去除蔬菜表面的大部分農藥。

3、亞硝酸鹽中毒

中毒原因:亞硝酸鹽被錯誤地作為鹽或味精添加到人們的食物中,或食用了剛剛腌制好的泡菜。

主要癥狀:壹般在65438+進食後0至3小時內發病,主要表現為口唇、舌尖、指尖發紺等缺氧癥狀。意識癥狀包括頭暈、乏力、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嚴重者昏迷、大小便失禁,最嚴重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預防措施:如每公斤肉中亞硝酸鹽的用量,0.1.5g,應嚴格使用,並應與肉充分混合,亞硝酸鹽應有明顯標記並加鎖保存;不要用來歷不明的東西?鹽?還是?味精?盡量少用腌菜。

特別註意:盡量不要做肴肉、臘肉等肉制品,避免誤用和過量使用亞硝酸鹽。

4、桐油中毒

中毒原因:桐油被誤當作食用油。

主要癥狀:壹般發生在進食後30分鐘至4小時內。癥狀是惡心、嘔吐、腹瀉、精神疲勞、易怒、頭痛和頭暈。嚴重者可引起意識模糊、呼吸困難或抽搐,進而導致昏迷和休克。

預防措施:桐油有特殊氣味,購買和使用前應加以辨別。

特別註意:不要使用來歷不明的食用油。

四、預防有毒動植物中毒

常見的有毒動植物食物中毒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河豚中毒

中毒原因:誤食河豚魚或河豚魚加工不當。

主要癥狀:壹般發生在進食後幾分鐘至3小時內。癥狀是腹部不適,嘴唇和手指麻木,四肢無力和癱瘓,血壓下降,昏迷,最後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預防方法:不要吃任何種類的河豚(章魚)或河豚幹制品。國家禁止餐飲服務單位加工生產河豚魚。

2、高組胺魚中毒

中毒原因:食用不新鮮的高組胺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金槍魚等綠皮紅肉魚)。

主要癥狀:壹般在進食後幾分鐘至幾小時內出現。癥狀為面部、胸部和全身皮膚潮紅,結膜充血,並伴有頭痛、頭暈、心跳和呼吸加快等。皮膚可能出現斑疹或蕁麻疹。

預防措施:買鮮魚,魚眼變紅、顏色暗淡、魚體無彈性的不要買;儲存應低溫冷藏保存;烹飪時放醋可以降低魚中的組胺含量。

特別說明:註意綠皮紅肉魚的冷藏,避免在室溫下長時間存放導致組胺大量產生。

3、pod中毒

中毒原因:四季豆、扁豆、刀豆、豇豆等豆類食物未煮熟,皂素、紅細胞凝集素等有毒物質未被完全破壞。

主要癥狀:壹般發生在65438+進食後0至5小時內,癥狀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暈、出冷汗等。

預防措施:烹飪時,先將豆莢類食物放入沸水中煮10分鐘以上再炸。

4.豆漿中毒

中毒原因:豆漿未完全煮沸,皂素、抗胰蛋白酶等有毒物質未被完全破壞。

主要癥狀:壹般在進食後30分鐘至1小時內,出現胃部不適、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暈、無力等中毒癥狀。

預防方法:煮生豆漿時去除上湧的泡沫,煮開後用文火繼續煮5分鐘左右。

特別說明:生豆漿煮到80℃時,會有很多氣泡浮上來。這是什麽?假沸騰?現象,應繼續加熱,直到泡沫消失,沸騰後,繼續加熱幾分鐘。

5、發芽馬鈴薯中毒

中毒原因:土豆中含有壹種有害物質叫做?龍葵?生物堿。通常情況下,馬鈴薯的含量很少,但在發芽馬鈴薯的芽眼、芽根和綠色潰爛處,茄堿的含量很高。人在大量食用發芽的土豆後,會出現龍葵堿中毒的癥狀。

主要癥狀:輕則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重則脫水、血壓下降、呼吸困難、昏迷抽搐,重者因心肺麻痹而死亡。

預防方法:若發芽不嚴重,可將芽眼徹底挖出,剪去綠色部分;然後在冷水中浸泡約1小時,龍葵堿會溶於水。炒土豆的時候加點醋,也可以通過煮、煮的方式去除毒素。

6、毒蘑菇中毒

中毒原因:毒蘑菇在自然界中隨處可見,但從外觀上很難與無毒蘑菇區分開來。壹旦誤食毒蘑菇,會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主要癥狀:由於毒蘑菇種類繁多,毒素種類不同,因此中毒表現也多種多樣,主要表現為四種:胃腸炎通常發生在進食超過10分鐘至2小時左右,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單純由胃腸毒性引起的中毒通常病程短,預後好,死亡率低;神經精神型常出現精神覺醒或混亂,或精神抑郁和幻覺。溶血性型,除胃腸道癥狀外,中毒後壹兩天內出現黃疸和血紅蛋白尿。肝損傷型由於毒蘑菇毒性大,表現為肝腫大、黃疸、肝功能異常。

註意事項:不要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不要購買來源不明的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