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不會,因為覺得自己的生活被某種東西包圍的時候,嗅覺敏銳的資本壹定蜂擁而至,預制菜也是如此。預制菜,今年輿論場上壹個存在感很強的名詞,指的是那些提前做好的半成品菜,只需要簡單加熱或者翻炒就可以在以後食用。預制菜肴被吹到了空中,“廚房黑洞”找到了做菜的“春天”,但也有人略有怨言——這種與講究新鮮的傳統飲食習慣相悖的“馬建達”快餐,終將讓中餐失去靈魂,改變國人的味蕾。
其次是預制的菜只需要簡單加熱,節省了很多費用,價格應該比現場做的菜便宜很多。畢竟不能花廚師做菜的價錢去吃準備好的菜。消費者不壹定不能接受準備好的菜肴,但應該享有基本的知情權,讓我們享受到實際的優惠。但我們有最基本的知情權,至少餐廳應該告訴我們,菜是現場做的還是預制的,制作方法的選擇權應該在我們手裏。
再者雖然做出來的菜有縮短烹飪時間、節省人力、空間等成本的優點,但缺點也很明顯。比如,消費者最擔心的是,做出來的菜質量、營養、口感、味道都不如炒出來的菜。這也是消費者不願意選擇熟食的主要原因。從長遠來看,預制菜要實現“真香”,不僅需要盡快走出圈地自萌的怪圈,更需要強制性國家標準的規範和加持。
要知道的是我們中國人吃飯講究壹個鍋氣,喜歡剛煮好的有鍋氣的菜擺在妳面前。但是既然已經是外賣了,就算剛做好也要半個小時才能送到妳手裏,所以沒有鍋味。我們會容忍他使用預制盤子。關鍵是人家夠便宜,妳可以看看妳經常點的那些外賣。如果單價真的很低,我肯定大部分都是真的預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