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飲食怪談:名菜的前世問題

飲食怪談:名菜的前世問題

名菜的前世往往比色香味、健康等更重要,譬如沒有古時東坡先生的擡舉,沒有上世紀偉大領袖的熱愛,兩道著名的大肥肉———東坡肉及毛家紅燒肉,在減肥運動如火如荼的今天,難道還有人願意品嘗?

名可名非常名,這話雖費解,然借用於名菜,或可解釋名菜之所以名———因為包涵非常人非常事之故。名菜裏面往往有著名人物或精彩故事。

案例實在很多:除上面說的兩道大肥肉外,還有———

鳳陽釀豆腐:朱元璋幼時貧寒,壹天在鳳陽黃家小飯店討得碗釀豆腐,覺味道極佳。他當皇帝後,下令將那飯店的廚師召來專為他烹這道菜。這釀豆腐從此名聲大噪,至今仍為安徽名菜。

沛公狗肉:沛公(劉邦)與樊噲殺壹老黿,與狗肉同燉,味道極鮮美。此菜自此在徐州流傳,二千年不衰。

無錫肉骨頭:傳濟公到無錫壹熟肉店討錢,老板說:“剛開門沒錢,給妳塊肉吧!”濟公吃了,又要,老板又給,濟公吃了再要,老板不幹了,說:“肉都給妳吃了我明天賣啥?”濟公答:“肉骨頭!”說著告訴了老板如何燉這道菜。肉骨頭的撲鼻異香從此就在無錫飄散開了

歷史來到商品化的21世紀,名菜的前世被空前重視:精彩故事被渲染得更加精彩;著名人物則栩栩如生,活躍在食肆中,菜譜裏。

幹這事兒的自然是食肆老板。不過,他們並非推廣歷史文化:這不是原動力,增加食肆效益才是。事實是,借名菜前世說事的老板往往能名利兼收。

說名菜前世為何不以聲名赫赫的廣州菜為例?依我看,廣州名菜雖多,集群效應明顯,但單個看多是歷史文化深度有限,亟待深挖提升:譬如古色古香陶陶居,高懸康有為所書招牌外,為何不對南海先生當年吃過或欣賞的菜肴研討壹番,給食客壹個說法,讓店中某些菜肴從無名到有名,或從小名到大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