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達拉尼經典建築
托拉尼經典建築,又稱尊聖石建築,由石頭建成。始建於唐開元十四年(726)。原位於市區雲陽橋(仙橋)東北的高陵寺放生池前,後移至老公園,移至新民中路文化中心活動樓東南角1972。現有石建築高2.16m,周長1.6m。它呈八角形,每邊寬0.2米。上面刻有達拉尼經書,裝飾有浮雕佛像。
2.墓碑,石
墓碑,石位於丹陽市雲陽鎮喬家巷老中醫醫院院內東側。碑文:“聖人石神道”,下款:“明萬歷壬子年舊蘇州匡明鑾(楷書刻)”。紀念碑高度1?98米,寬度1?03米,青石制成。
石是北宋著名詩人,官職是直學士。曾在丹陽做客,因病返回京都。丹陽知府匡明鑾立此碑作為紀念。
3.開泰橋
開泰橋位於丹陽市雲陽鎮南門外,隔著護城河。橋頂石柵欄上楷書“開泰橋”二字,橋洞下刻“同治”二字。具體日期不得而知。該橋為單孔拱圈,縱橫交錯而成。長47.6米,頂部寬6.7米,底部寬9.61米;橋石圍欄高0.73米,厚0.28米,全部為花崗巖。舊時因曹艷橋拱起,其水溢入香草和建都兩河,利於灌溉,故又稱曹艷橋。建於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年間。這座橋今天仍然存在。橋的拱頂壁上雕刻著圓形石雕圖案,上面寫著“道光十五年未重修”的字樣。橋的東西兩側有1副題寫的楷書對聯。
4.通泰橋
通泰橋在丹陽市政府的東面,隔著護城河。橋身全部由花崗巖制成。橋頂的石柵欄和下面的長石上用楷書刻著“通泰橋”四個字,上段刻著“大明萬歷未造”,下段刻著“民國八年未重修”。橋頂寬4.80米,橋腳寬6.70米。橋身呈弧形,長30.40米,石欄高0.40米,厚0.26米。拱形優惠券是在壹個水平和垂直鏈的形狀和建造。1對嵌在大橋南北孔券頂兩側。傳說他是龍的第三個兒子,天性好玩水。所以他嵌在開橋券裏,節水平安。橋南北有1對聯。
如今,橋上建有1亭子和幾把鋼椅,供市民休閑,護城河盡收眼底。
5.楠木堂
楠木堂位於雲陽鎮三成巷,建於明代。原來有15間,兩邊用走廊連接,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梁、柱、檁條等主要構件均為楠木制成,故稱楠木堂。此外,廳內可同時容納100余桌,也稱百席廳。
這個大廳朝南,是壹個梁提升結構。梁上雕著各種圖案,柱上疊著厚厚的漆柱。1入口,5室2巷,室寬28米,進深12.50米,面積350平方米。建築結構為7檁條,硬山式。月亮梁、鬥拱、柱基、石墩等。都具有明朝的建築特色。幾年前,由於年久失修,是危房,市文化部門將其拆除。現在楠木保存在萬山公園,計劃集資重建。
6.海會寺
海會寺位於市區馮丹南路銀宮橋東北側。《丹陽縣誌》記載:“明萬歷八年,僧善籌款,建廟。四十二年,這個量給了,三藏給了。清康熙二十年,大禮堂遭難,僧寶被舉。庚申滅後,主持僧升,寬洪籌款。”並改名萬山寺,俗稱海會寺。抗戰前夕,該寺保存完好,是丹陽著名寺廟之壹。1970之前有三座寺院,包括50多座僧院、住持院、經院。前五間,每間6檁,寬3.6米,脊高4米,前後檐高3米。兩邊有四個大金剛,高十余尺。第二個房間是5個房間,是大雄寶殿。是硬山磚木結構,裏面有1尊佛像,是佛像龕。每間為8檁,寬3.6米,脊高8米。前後檐分別為3.6米和4.2米。在第壹和第二天井,有兩個鑄鐵爐。第三進5間,也是硬山磚木結構,2層,每層8檁,寬3.6米,12米高的屋脊,8米高的前後檐。底層有壹條寬2.3米的走廊。現在除了藏經樓,其余寺院都消失了。
藏經樓前的兩棵銀杏樹依然參天,古枝蒼白,是明朝萬歷年間的遺跡。舊時代,寺廟東側有1浮雕,與萬山塔相映成趣。人們稱它們為小寶塔,但它們已經不存在了。
7.關帝廟
關帝廟,位於新橋鎮,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是該市最大的關帝廟之壹。廟院前後,中間是壹個大院子。整個區域占地5畝,可容納1萬人。原來的寺廟、亭子、舞臺等。,都非常壯觀,雕梁畫棟,氣勢磅礴。廟前有高大的照壁墻,樓上拱門正門上鐫刻著“關帝宮”四個金色大字。正廳對面有壹個劇場,兩側是房間和走廊,劇場下面豎立著花崗巖立柱。後殿有1尊,高十余尺。抗日戰爭時期,劇院被燒毀,現僅存三座正廳,寬13.6米,深11.5米,呈5檁硬丘形式。梁架、牌坊等木構架基本保存完好。
8.林夏烈士墓
(1895 ~ 1927),字雨人,別號、林、宋,清光緒二十壹年(1895)六月11,丹陽市人。14 (1925)加入中國* * *,歷任中共丹陽獨立支部書記、中共上海區委巡視員、南匯縣縣長、中共丹陽縣委書記、中共江蘇省委委員。16+065438+10月13年在無錫南校英勇犧牲。在去刑場的路上高喊“萬歲* * *”!
林夏烈士墓位於丹陽市河陽鎮四季崗。它被水泥和混凝土覆蓋,墓前豎立著壹座紀念碑。這座紀念碑是用青石雕刻的。正文說:“烈士林夏同誌之墓。”紀念碑高度1?8米,0寬?8米。前段:1954年3月;下壹段:來自丹陽縣人民政府的尊重。公墓周圍種植著常青樹。刻在烈士碑上的烈士傳奇。墓前有1石對聯:
爭取革命勝利,堅強不屈;
獻身於黨的事業,英氣長存。
9.呂鳳子故居
呂鳳子故居在雲陽鎮新橋西56號。坐北朝南,占地104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呂鳳子只有兩間磚木結構的小平房,占地40平方米。
呂鳳子(1886 ~ 1959),原名陸俊,原名馮馳,後號舒鳳子。他早期的畫名是“江南風”,後來舒風出生在丹陽縣吳彤山下的陸禮泉家中。他是中國著名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呂鳳子生前在故居種植了許多珍貴的花木,其中兩棵桂花樹至今仍生機勃勃。
10,陳侗墓
陳東墓位於埤城鎮大公村北大墳山。墳墓朝西,是壹個土堆。
陳東,字少陽,北宋末抗金愛國學生。他是丹陽市二陵鎮嶽塘人。宋欽宗帶領太多學生冒著生命危險寫了壹封信,要求他們懲罰投降者,以感謝世界。高宗死的時候,他扶著靈柩進京進諫,後來被漢奸殺害。同鄉李炎將屍體運到丹陽安葬大汾山。明鄭德十四年(1519),中野命陳東後裔陳郁在丹陽北門外修建陳少洋寺。奸臣汪伯彥和黃千山的鐵跪像被鑄在殿前的平臺上,雙手背在背後,遭到數千人的唾罵。並題寫對聯1:“丹皮穿肝,千古原則可托;兩人的財富是什麽?”
陳侗墓原石牌坊上鐫刻著對聯“留智者,拒邪魔,忠助宋室;我贈田而寫,重紫報忠魂。“橫幅是[『HK』]“信誓旦旦”。在1967被銷毀。破壞後保留了半個墩,墓前保留了1塊石碑。後來在1994進行了修復,墓碑上寫著“宋修陳東之墓”。
11,玉茹春天
玉汝泉位於城北觀音山(今丹陽建材總廠)廣福寺觀音寺前。晉朝在太原時鑿,宋四年(1263)僧為井建亭。張湯文心的《建水茶記》稱贊它為“天下第四泉”。這口井的名字叫“玉乳泉”,是宋朝宰相陳耀佐寫的。井圈為青石,出土高度為0?52米,外環八角形,直徑0.90米,內徑圓形,直徑0.32米。提水時內徑有17槽痕。陸遊說這井水是“色之乳,甜寒,冰齒”。這口井至今保存完好。
萬山大廈12
萬山塔,俗稱萬壽塔,位於丹陽市城東1李家村南。明日末開始建塔,明崇禎十年(1637)完工。這座塔有七層,高47.76米。作為壹座有木檐的亭子,塔從地面升起,直沖雲霄,所以又被稱為“通天塔”。塔室分層建造,外觀8面,每層都有遊廊。每個房間都有木梁、上層和木制自動扶梯。遊客可以從每個塔室穿過壺門到遊廊,通過欄桿遠眺。1969年,從塔基的宮室石函中取出玉佛造像、佛珠、銀龍、鋼筆、硯臺等數十件文物。20世紀80年代末,集資修繕了這座塔,使它煥然壹新。萬山公園在20世紀90年代初圍繞寶塔進行了擴建。
雲陽壹級子紀念碑13
雲陽壹級子碑是根據明鄭德四年(1509)延陵箕子墓碑的形制雕刻而成。紀念碑高2.4m,寬1m,厚0.22m。本來是放在雲陽驛站給路人看的。民國4年(1915)遷至丹陽公園,現藏於原縣中醫院。
等等,等等,等等。我吃不完。下次我會寫的。這是丹陽的壹個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