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面又稱光面,即清湯面,“陽春”壹詞的由來,據<辭海>釋:“農(陰)歷十月為小陽春,市井隱語逐以陽春代表十。”而以前壹碗普通面的售價是十文錢,故稱十文錢壹碗面為陽面。陽春面只有湯頭沒有澆頭(配料),可用任何面條,如龍須面、細面、小寬面、中寬面,都稱陽春面。
(二) 揪片
揪片又稱“掘片、押片”,是山西面食中的常品,從上往下揪入鍋中,故又稱“掐疙瘩”。據專家考證,漢代的湯餅就是水煮的揪面片;元<飲膳正要>中則載有壹種“雞頭粉掘面”,是壹種似銅錢大小的面片。煮熱後的揪片需配上各種不同的澆頭與配料食用。
(三) 貓耳朵
貓耳朵在太原地區俗稱“圪饦兒”或“圪饦”,並不叫貓耳朵,是壹種基本的家常面食,北魏時已有記載,但究竟源於何時,已不可考。由古書中得知,古人做“湯餅”都是托在桌上制作,但後來因技術的改進,用盆即可和面與揉面,已不再需要托在桌上制作,故又稱為“不托”,不托是由馎侂演變而來的,而馎饦的制作方法與現今山西制作貓耳朵的手法略似,而山西的方言圪饦的音相近,根據推測,貓耳朵可能就是圪侂或馎饦。因為所制作的產品小巧,而外形又很像貓耳朵的樣子,故稱之為貓耳朵。
(四) 刀削面
刀削面又稱“削面”,在<素食說略>中載有“削面:面和硬,須多揉,越揉越佳,做長塊置掌中,以快刀削細長薄片,入滾水煮出,用湯或鹵澆食,甚有別趣。”
刀削面為我國五大名面食之壹,其主因乃是削面的刀技與手法誘人,面的筋道與咬感又足,吃後回味無窮。制作刀削面特別講究削與飛,就是削面要快,削下的面條如小魚兒翻滾入鍋,且面條的大小壹致,外筋而內柔,光滑而有咬感。
刀削面源於山西太原地區,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傳說是元朝時期,為防漢人造反,而將百姓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十戶壹刀輪流使用,有壹老者前往鄰居處取刀準備回家切面,結果刀己被人取走,這位老者只好回家,剛出大門,被壹塊東西碰到腳,低頭壹看,是塊薄的小鐵片,於是撿起來放入口袋內,回到家後,因面鍋水已沸,又沒刀可切,忽然間他想到有塊鐵片,就將鐵片拿給老太太,老太太壹看,發牢騷的說:“這麽薄小的鐵片如何切面?”老者生氣的說:“切不動就用砍的!”這砍字壹出,提醒了老太太,只好將面於在左手上,右手拿小鐵片,站在煮沸水的鍋邊,將面砍入沸水中,煮熟後撈出,澆上鹵汁就可吃了。這種砍面方法流傳於晉中地區,直到明明朝後再歷經多次的改良,而成為現在著名的面食。
刀削面傳統的制作方法是,壹手托面,壹手拿刀,將面削入沸水內。這種削面技巧講究的是“刀不離面、面不離刀,手眼壹線,壹棱接壹棱,平刀是扁條,彎刀是棱條”,因此在山西有個打油詩“壹葉落鍋壹葉飄,壹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稍。”可見刀削面除了飽口福外,還飽了眼福。
刀削面的面團要硬,揉面要足,反覆搓揉至面團光滑,再搓成條形狀,以利用手托拿。而削面的刀具有兩種,壹種為削面片條用的稍彎刀片,壹種為削棱條面的彎角平刀。同時煮面也有竅訣,山西的俗語說“頭鍋餃子二鍋面”,頭鍋煮面是清湯掛面,二鍋煮的面較美味,煮的時候要大火,以保持面條之柔韌與滑溜的口感。
刀削面除了面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出鍋後的澆料(包括了打鹵類、炸醬類、煎炒類、涼拌類和氽湯類)、鹵汁和配菜的組合會隨著季節而變化,視時而食,非常的講究,例如在秋冬時節時興配上清蒸羊肉、蕃茄雞蛋鹵或炸醬。
於各地。清<素食說略>中亦載有當時流行於陜西、山西的“搷條面:其以水和面,入鹽、堿、清油揉勻,覆以濕布,俟其融合,扯為細條煮之,名為‘搷條面’”。拉面可拉成扁條形(依扣數不同區分為燈草皮、帶子條、柳葉條、韭菜扁、細韭菜扁、壹窩絲)、圓條形(依扣數不同區分為粗白條、綠豆莢條、粗勻條、細勻條、細圓條、壹窩絲、龍須絲)、三棱形或中空形,其型式與山東的福山拉面相差無幾。
(六) 擔擔面
擔擔面是面條煮熟後加上肉臊而成的壹種面食,相傳擔擔面是由四川自貢市壹名叫陳包包的小販創於1841年。他挑擔賣面,擔子的壹端是用壹口銅鍋隔二格,壹格煮面,另壹格於燉雞、蹄膀或配料,另壹頭則是火爐,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叫賣而得名,與臺南擔仔面的竹擔子有異曲同工之處。
(七) 伊府面(速食面)
伊府面又稱“依附面”或“禦府面”,它起源何時何地?廣東、福建、蘇州、宮廷各種傳說均有,各說各話,真的難以定論。但由史料的記載,比較具體的說法是由乾隆年間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的家廚所創制,因而取名為伊府面。
伊府面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各地均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但基本的做法是壹致的。它是壹種油炸的雞蛋面,因民間廣泛的流傳與改良,已傳至世界各地。還有人撰文稱贊伊府面是世界最早的速食面,是泡面、方便面、速煮面的“老祖宗”,是旅日華僑由“伊府面”的制法得到啟發創造出今天的速食面。伊府面是以雞蛋面條先煮熟再油炸,可貯存起來,饑餓時下水壹煮即可吃,確實有它方便的特點。
其實伊府面的做法早載於明代的<宋氏養生部>,當時稱“索面”:“用面調鹽水為小劑,臥之以油,纏之於架而漸移,架孔垂長細縷。先用水煮去鹽,復以前制齏湯調瀹之,暴燥,漸用。”簡單的說,就是用面粉加鹽水調揉均勻,再揪成小塊抹油,將面團放在有孔的壓面機(河撈機,有點像米苔目機),使面漏下而成長條,經水煮除鹹味與調味,最後將面條取出曬幹收存慢慢取用。仔細分析壹下,這正是“速食面”的特點。由此可見,中國的速食面至少也有近四百年的歷史了。
(八) 撥魚面
撥魚面又稱剔尖,是流行於山西民間的壹種水煮面,是將軟面團用撥的方式來制作,因面的形狀像“魚”壹樣頭尖肚圓,故稱撥魚,又因兩頭尖尖,亦稱剔尖。
撥魚面的歷史悠久,於元朝中載有:山藥撥魚(白面、豆粉、熟山藥攪勻用匙撥入滾湯)。還記有“玲瓏撥魚”的詞句。
撥魚在民間多用高粱粉、蕎面粉、小豆粉、綠豆粉、玉米面等混合制作,目前大都用面粉為原料。
(九) 刀撥面
刀撥面是用平口的刀刃將面條切撥而成。是由刀切面演變而來。刀撥面的刀是特制的,兩端都有柄,刀刃平宜不能鼓肚,每把重達二公斤左右。先將面片壓成適當的厚度之後,再用這種刀切撥,撥出的面條十分整齊,粗細壹致。山西面食表演時,曾有面食館的胡乃花師傅創下每分鐘撥出105刀***630條的記錄,條條不沾連,速度之快,讓圍觀者眼花繚亂。面條確是山西壹絕。
(十壹) 搓魚兒
搓魚兒是用手搓成似魚的面食而命名之,乃山西民間的常面食,除了農村之外,城鄉的面食館和小吃攤亦有出售。
有關搓魚兒的制作記載不多,只有在<山西面食>壹書中記載了八個種類,即搓條面、滾子面、煮魚魚、 面搓魚、幹炒面、南瓜燜魚、燒羊肉燜魚、土豆燜 面魚,而使搓魚兒在山西面食中占有壹席之地。
搓魚兒所用的原料有面粉、蕎麥、 麥、高梁、玉米及雜糧等多種,其形狀有長圓條形、螺紋形、中間寬扁兩頭尖細形等,其熟制和吃法則有煮、蒸、燜、燴、煎、炒、等方法,是很受喜愛的種面食。
(十二) 刀切面
刀切面又稱切面,刀切面的料相當廣泛,除常用的面粉外,尚可加入豆粉、蕎麥、麥、高梁以及粗細雜糧(如小米、玉米)等。除了原料多樣化外,種類也很多,如普通切面、大刀鍘面等等,其外形則有大寬條、二寬條、柳葉條等。
(十三)鹵面
是由各種配料做成鹵湯與面團混起來的。口味香甜、滑潤、濃郁。
鹵面的湯料,要精選好的香菇、蝦肉、豬肉、魷魚、筍絲、黃花菜,佐料扁魚、沙蟲和芫荽、韭菜、豆芽、胡椒粉、沙茶醬、蒜香、蛋絲等。調鹵面的湯最好是骨湯或肉湯。特選好的香菇、豬肉等料倒入湯中煮透,然後添加地瓜粉調稠,另加壹些冰糖、鹽、味精,以增加香甜、滑潤的口感。
(十四)臊子面
臊子面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臊子分為肉臊子和素臊子兩種,其中又以肉臊子為主。品種多達數十種,以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韌滑爽,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譽最盛。§面的做法§
榨菜肉絲面
原料:瘦肉150克、榨菜半個、蔥2根、拉面酌量、料酒半大匙、醬油半大匙、濕澱粉半大匙
做法:
1、瘦肉切絲,拌入調味料,腌10分鐘,榨菜切絲後先泡水20分鐘以去除鹹味。蔥切蔥花。
2、用3大匙油先將肉絲炒散,再放入榨菜肉絲同炒,炒勻後盛出。
3、另用半鍋水燒開,放入面條煮熟。
4、將調味料放面碗內,盛入面條,鋪少許炒好的榨菜肉絲並撒蔥花少許即成。
小秘訣:榨菜有老榨菜和嫩榨菜兩種,老榨菜較鹹較香,所以要泡過水再炒,嫩榨菜比較不鹹,洗凈直接放入同炒即可,但都不宜再調味,以免太鹹。
紅燒牛肉面
原料:牛肉500克,面條500克,小白菜250克,水10杯,蔥4根,姜2片,大蒜8粒,八角4粒,辣椒1根;醬油1杯、水6杯、酒1湯匙、辣豆瓣醬1大匙,麻油少許。
做法:
1、牛肉洗凈切塊,氽燙去血水。
2、起油鍋,炒香蔥、姜、蔥段、八角、辣椒、牛肉,加入醬油1杯、水6杯、酒1湯匙、辣豆瓣醬1大匙,用中火煮約1小時。
3、水燒開,煮熟面條撈出,再燙熟小白菜。
4、碗中放入麻油少許、蔥花、牛肉湯,加入面條、青菜、牛肉即可。
擔擔面
原料:面條200克,豬肉餡400克,芽菜100克,大蔥末25克,姜末10克,蒜茸10克,辣椒面1.5克,芝麻醬10克,油菜心1棵,香菜少許。
調料:老抽,生抽,料酒,米醋,高湯,花椒面,豬油,香油。
做法:
1、鍋熱後,倒入豬肉餡炒散待用。
2、用豬油將蔥、姜、蒜爆香,再放入辣椒面、芽菜、肉末煸炒,加料酒、老抽、生抽、米醋,點少許 高湯,出鍋時放入芝麻醬、花椒面炒勻。
3、開水下鍋將面條煮熟,撈入碗中。油菜心焯熟待用。
還有很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