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雲南的壹個寶藏鎮和它的石屏“爆漿”豆腐。

雲南的壹個寶藏鎮和它的石屏“爆漿”豆腐。

石屏,位於雲南省紅河州。幾年前從攀枝花到麗江、騰沖旅遊,回來的路上經過這個小縣城。從普洱走國道大概500公裏,壹天的車程。當時石屏還沒有高速火車和飛機,周圍有很多民族自治縣,靠近邊境,民風淳樸,風景優美。

當時當地的旅遊景點還沒有開始大力保護,生態有些原始。古村落散落在路邊,燈在路邊盛開,賣楊梅的小攤也在路邊...在路邊,我們還吃了這種令人難忘的小吃——

石屏豆腐,當地最著名的特產。

也很有意思。第壹次吃的時候,第壹眼看到的就是未經加工,顏色白,有臭味。當時我還打電話給我的旅伴說,加油!這裏有臭豆腐!

攤主白了我壹眼,沒理我。

在等鍋的過程中,我看清楚了豆腐的制作過程,和我想象中的“臭豆腐”不壹樣。在我的印象裏,這個豆腐也和我現在買的小塊不壹樣。原來是從壹個“堆”上切下來的壹大條。

攤主拿著長刀,把豆腐切成塊,放在油裏炸,或者放在架子上烤。石屏豆腐只是淡化了鹵水的味道,露出了原有的香氣,隨著溫度的升高,逐漸變得金黃。趁著熱,我用筷子把它“扣”起來,放進嘴裏。本來很香,似乎也沒有什麽特別的味道,直到——加了調料,哇!

石屏豆腐,曾經的調味,變成了我們開頭提到的“難以忘懷”的風味。

我找不到其他詞來形容。我只能說:這個調料是精華,調料是精華,調料是精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我這才明白,為什麽當地的朋友告訴我,這種豆腐壹定要“配當地的小米辣吃”——即使不能吃辣,也壹定要加這種調料。

其實這個“秘制”辣椒面並沒有那麽辣,北方人和廣東人都很容易上手,但在我的感覺裏,它真的是整個小吃的精髓。不知道裏面加了什麽特殊的香料。如果趁熱咬壹口,豆腐會在舌尖吐出壹“包”辣的果肉,讓妳覺得滑嫩,讓人忍不住壹口壹口地吃下去。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

我以為我撿到寶了,這個辣椒面就是寶,我就私底下留了壹點這個辣椒面。

後來,我試著用它蘸雞塊、熱菜和面條...沒有,雖然好吃,但是沒有石屏豆腐的味道驚艷。所以這件事讓我意識到,壹種小吃傳承了400年,屢試不爽,可以滲透到千家萬戶。它的歷史、地理、文化都要呈現為壹個完整的閉環,缺了它什麽都做不了——這是美食最有趣的地方,我不得不研究壹下。

甚至在吃了兩頓石屏豆腐之後,我發現我壹開始聞到的那股臭味,並不是豆腐本身的味道,而是浸泡它的水(暫時的)——嚴格來說,其實不是臭味,而是酸味。這種豆腐之所以做不出石屏,正是因為它最關鍵的工序不是鹵水點制,而是當地的地下水。

這就是石屏豆腐的精髓。

石屏的井水裏藏著壹個秘密。

這個縣雖然地處高原,但是緯度比較低,西北到東南海拔差2000多米。但是,神在那裏,人在立體地“窮”:整個縣城的地形就像壹個傾斜的漏鬥,但底部200多米的海拔就是不高不低。此外,該地區氣候幹濕交替,春、秋、冬三季空氣晴朗,夏季雨季集中,為地下水儲存環境提供了難得的自然綜合體。最重要的是:

只有在石屏,石屏的豆子才能得到這種口感和營養。

18攝氏度,這個北方冬季的“取暖底線溫度”是豆腐豆的最佳浸泡溫度,這也正好是石屏的年平均溫度。就算用最先進的豆腐機,準備的溫度和石屏壹樣,也比不上當地的自然環境...如上所述,石屏豆腐已經成為我國的地理標誌產品。

眾所周知,凡是被列為“地理標誌”的美味食品,其實都有這個特點。

看看我們家鄉的特產,各種神奇的物種,美食或者小吃。看起來大部分在技術上並不驚天動地,主要是依靠特定地域的自然美景,從而區分本質。正如石屏人告訴我的:我可以教妳做豆腐的技術,但妳學了也沒用。妳家沒有這個地理優勢。

所以,壹個人,壹份工作,上帝早就說清楚了。別人碗裏的飯再好吃,妳家沒這小米也做不出來。只不過有些人壹出生就拿著祖輩傳下來的豆腐“碗”,有些人壹輩子努力工作,不切實際地盯著別人的碗...

利用自身優勢生存,以食為天——石屏豆腐教會了我人生哲學。此外:

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在網上搜了壹下,發現石屏豆腐的名字後面加了“包漿”兩個字(可能壹直都是這麽叫的,以前沒註意到?)還發現原來的“石屏裹豆腐腦”早已變成了“網絡名人豆腐腦”,還有另外壹個名字叫“石屏爆漿豆腐腦”。

事實上,時至今日,石屏縣還沒有充分發展旅遊業。或者說,被開發了,卻無法撼動千年古城的古韻和當地原住民近乎頑固的風俗文化。至今還是雲南的壹個寶藏鎮,很小很小。然而,今天的石屏有大量的“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它們是無形的,無形的,藥用的,保護性的。多年後吃這豆腐,味道依然無可替代。

我是大宏姐,音頻電臺旅遊頻道主播,職業旅行者,專註小眾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壹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