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賓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們走訪親友後,都要舉行隆重的宴會,合家老少及分竈了的兄弟團聚,由年紀較老、生產經驗豐富的家庭成員,根據歷年和來年的情況進行分析、估計,作出壹年的生產安排,較年輕的家庭成員則在旁補充。然後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種玉米,完成這些工作後,迎來了繁忙的春耕。“二月竈”(農歷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們(主要是婦女)爭先恐後擔著蠟燭、香、葷菜、糯飯去祭拜“竈王”,祈求神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生產豐收。嗣後,種下甘蔗,撒播水稻種子。待秧苗長均,抓緊時間進行春耕工作。由於春耕工作較繁重、緊張,人們多是互相幫助完成插田。管理工作則是各人的事了。作物即將成熟的時候,壹般由老人決定什麽時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夏收時,各種家畜、家禽業已長大,塘裏也可以捕撈,客家人歡歡喜喜擺上壹桌最豐盛的飯菜,又得“洗壹次眼睛(意大嚼大吃)”。中元過後,人們又忙乎秋種秋收,其後,集中力量把種植的作物部分出售,飼養的豬、鴨、鵝、魚上市。
折疊編輯本段生活風俗
廣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風俗上保持了勤儉節約、聚族而居的特點。來賓的客家人仍兩稀壹幹,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飯。主食大米飯、大米粥,由婦女在早上煮好,涼冷,放進櫥櫃,粥白天吃,飯晚上吃。飯是倒出米湯後幹燜而成。他們不喜歡吃爛飯,故用此法煮飯。吃粥時,喜歡熟鹽拌粥。其副食是豬肉及各類蔬菜,不定時吃牛肉及其他肉類。壹般豬肉是切片,水煮熟,炒幹,放入佐料即成。蔬菜是用油炒熱後,放入配料即盛入碗。客家人的佐料不外乎姜、蒜、蔥、醬、五香粉、味精。他們的傳統名菜是扣肉、白斬雞、醋排骨、醋大腸以及炒醋醬鴨。風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曬到半幹程度,放入酸壇,鮮黃即可打開食用。逢正月初二、十五、端午節,客家人都要包粽子,有肉粽、綠豆粉粽等,作粽用的餡都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醬、鹽制好。裹粽用粽葉。農歷二月初二、清明,都煮糯米飯,放入糖,再用樹葉染成不同顏色,香甜可口。冬至。都要吃糯米粉、肉餡制成的水煮饃。他們沒有喝開水的習慣,口渴了,多以粥水、米湯代替,喝茶很少,喝酒多是自家釀的米酒。 來賓客家人的房屋都是大瓦房,傳統的房屋為平房,廳堂分為上廳、下廳,中間為天井,上廳後面是儲藏室,上廳正宗擺八仙桌、掛鏡屏,鏡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飯在下廳,冬天烤火也在下廳。上廳兩側是大寢室,為老人和已婚夫婦使用,下廳壹側為小寢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壹側為廚房,豬牛圈則在房屋的左右兩側。照傳統俗規,舊房多留給長子住用。
客家風俗
折疊編輯本段家庭風俗
由於客家人多聚族而居,因此有事按宗房活動,往往壹個姓有若幹宗房。整個姓氏,傳統有不成文的族規。凡是出現有損姓氏聲譽的大事,由全姓氏出人商量解決。如果出現與外姓鬥毆的事情,則每戶出人前往解決,目的是防止吃虧。壹般客家人不擅自動手,有理則據理相爭,無理則和氣解決,如果誰敢冒犯族規,勢必被族人孤立。每逢宰豬,客家人都要設宴招待族人,小村的是每戶請壹人,大村的則是請有威望的老人和宗房兄弟。壹旦家裏有人考上中專、大學,或參軍、出外工作,客家人都要設宴款待前來祝賀的宗房兄弟。為了維持宗房的團結,女方過房後,壹般是三世、四世同堂,如果男方以下還有弟妹。新娘、新郎必須隨老人居住合竈壹段時間才能分竈。即使不和老人同竈,也必須承擔贍養老人、撫養弟妹的義務。否則被視為逆子。分竈以後,每逢有好酒好菜,都要喊老人同吃或挾壹份菜給老人。
由於重家族,所以老人極受尊重。來賓客家人俗規,吃飯時,老人座位面向大門,以示尊重,成年人次之,坐在兩旁,小孩只能坐在對著老人的那壹面的坐位。如果家裏人太多,男的坐壹桌,女的坐壹桌。吃飯時,小孩要主動幫老人挾菜,小孩幫老人添飯時,接碗、遞碗必須是雙手伺候。老人講話,小孩不能隨便插嘴,或在旁喧囂。吃完飯,小孩得講壹聲“慢吃”。
在家庭風俗中,小孩的出生極受重視。來賓客家人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嬸(弟媳)和已婚婦女用竹蘿裝雞蛋,來到新產婦家做“三朝”。半月後,外婆邀更多的婦女,擔甜酒、雞蛋、米、母雞、背帶給外甥做“半月”,俗稱“吃姜酒”,這次酒席最熱鬧。小孩滿月後,外婆又邀婦女給外甥做“滿月”。客家人壹般不做周歲。
折疊編輯本段婚姻風俗
來賓客家人擇偶,多為父母作主,媒人拉線,其婚禮壹般有說媒、坐談、合八字、定親、迎娶、三朝幾個環節。
媒人看兩家年齡相當、人才相配的男女青年尚未婚配,就主動上門說媒,或是家中有待婚或待嫁的青年,其父母也會求媒人作好事。男女雙方見面後,互相傾吐心事,於老人同意,認為合適,就開出“八字”,由男方交給算命先生按天幹地支等捏算,假如男命是金或水,女方是水或金,就認為比較合適成婚。壹旦“八字”合適,雙方老人同意,男女雙方同意,婚事就有希望了。接著男方下聘金,俗稱“外家錢”,多少由雙方議定。下聘金就算定婚了,然後才到政府去辦結婚證。待男方準備妥當,把迎娶時間告訴女方,女方就得著手準備嫁妝。婚禮前壹晚,新郎在陪郎陪同下,給女方送去肉、酒、水、糖若幹,新郎回到自家。第二天,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並帶去名目繁多的封包,給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嬸嬸,甚至廚房燒飯、砍肉的也得壹份。新娘的哥嫂也得給新郎封包和新鞋。又從男家挑選兩位姑娘拿稻穗、剪刀、鏡子、公雞到女家,由女方家招待。和當地壯族群眾壹樣,女家都要給陪郎和男家來的姑娘掛彩,擡出嫁妝。出嫁那壹天早晨,新娘站在米籮下向祖宗辭行,然後,穿黑衣、黑褲、黑鞋,束紅頭繩,撐黑傘,捂白毛巾,由嫂子背出門坎,向新郎家步行或乘車去。到男家拜堂後,新娘當晚要回娘家,第三天才在母親、伯娘、嬸母、嫂子等人的陪同下,擔著小豬、小雞到男家,以示為新婚夫婦準備生活的本錢。
折疊編輯本段節日風俗
客家人的傳統節日是春節、元宵、清明、六月六、中元、中秋、冬至等節。春節是大節,年貨豐富,多是臘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壹不能殺生,初二方可開懷痛飲。春節的娛樂活動,最重要的是舞獅上門拜年。元宵節時,客家人喜歡包湯圓,再次大吃壹頓。“二月竈”,煮糯米飯殺雞拜竈王,求得壹年豐收、順利。三月清明是傳統的掃墓節,煮甜糯飯,備酒菜,巡回祭掃祖墓,客家人又隨便加壹次菜,也算是壹個節日。端午節,包粽子。六月六,備酒菜。中元節,是壹年內的第二大節,殺雞殺鴨宰魚,女兒、女婿及諸親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熱鬧壹番。中秋節,備水果、月餅賞月。重陽節,出外登高。冬至,吃壹種比水餃大,用糯米粉裹外,餡為魚肉、豬肉、蘿蔔丁的水煮饃。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壹年的各種收獲,隆重地吃壹頓團圓飯,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趕回來團圓。
清流客家祖山下長校鎮長校村的客家民俗活動遊龍燈,與其它地方有些不壹樣,我們壹行相約前去觀看。遊龍燈稱客家“拔龍燈”、“遊龍燈”、“出龍燈”;長校客家拔龍壹般是在正月和二月舉行。讓稱奇的是,長校的龍燈是白天出燈,遊龍活動在山上舉行。客家拔龍它是以各村莊以各姓氏牽頭舉行。族姓中每家每戶出壹橋燈,橋燈上有兩個紙糊的小燈籠,燈籠有各種各樣,有跨魚燈、鯉魚燈、六角燈、八角燈等,有的寫著“五谷豐登”“風調雨順”“政通人和”等字;燈籠固定在木板上,形似農家的板凳,木板的兩頭還鑿了孔,便於板凳與板凳之間相嵌,前後相接連成壹體。其它地方的遊龍燈是在村莊裏進行,而且大都是晚上進行。這裏的遊龍燈是在白天進行,而且不稱遊龍而稱拔龍;家家戶戶所有的龍燈必須擡到東嶂山頂上銜接好,方能起步下山。
折疊編輯本段信仰風俗
客家人的保護神是“竈王”——土地神。土地神的神位設在村口,旁種壹棵大榕樹,每逢農歷正月初壹、正月十五、二月二、四月八、端午節、中元節,客家人都要前往祭土地神,擺上豬頭、雞、魚(均是熟的),三碗飯、三雙筷、三杯酒,點燃香燭,席地而跪,祈禱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生產豐收以及其他要求。供品的擺設位置是:香最近神位,酒飯次之,葷菜最遠,蠟燭在兩旁。另外,誰家添丁添口、出外讀書工作,也要祭土地神。
伏波廟、大人廟、女廟,是客家人每年都要參拜的,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三令五申嚴禁搞迷信活動,客家人還是暗中參拜。伏波廟,即為紀念漢朝將軍馬援南征而建的廟,廟會時間是正月初六。大人廟是紀念清朝丞相(大學士)陳洪謀為廣西民眾請命免交錢糧而建的,廟會時間是正月十九。女廟是紀念劉三姐建的廟,廟址是在壹個山洞裏,正月二十九日舉行廟會。
客家人祭祖是壹件大事。三月清明時,整個姓氏都熱鬧起來,聯合到祖墳去搞祭祖活動,良江鄉內的客家姓氏,每年清明都要集中到賓陽進行祭祖,壹般每家派壹人到場參加。每逢節氣或歲終,客家人都是先用葷菜祭祖後,方才進餐。正月的時候,供品必須擺到十五那壹天才能撤去。正月的供品多是粽子、豬頭肉(整塊)、米花糖之類。
客家人過去每逢春耕前、夏收後以及秋收後集中於祠堂,壹來聽文化程度較高的人解釋家譜,續寫家譜;二來商量姓氏內需要解決的大事,例如同外姓的糾紛、建築、生產等。
折疊編輯本段客家婚嫁風俗
惠州民間傳統的婚嫁禮俗,以封建禮教諸俗為基礎,大多顯得繁文縟節,勞民傷財,可說是頗多陋俗。儒家經典《禮記?昏儀》說:“夫權,始於冠,本於昏(婚),重於喪祭,專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昏(婚)禮者,禮之本也。”可見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禮俗。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儒家思想,在這壹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五彩繽紛、禮制頗多的婚俗文化。惠州的傳統婚俗,大抵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壹個地方的具體表現。
封建社會的幾種婚姻形式,如“包辦婚姻”、“買賣婚姻”、“聘請婚姻”、“指腹婚姻”、“童養媳婚姻”、“荒婚”、“望門婚”、“冪婚”等等,惠州均有之。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聘禮、聘金不可或缺,在今日惠州依然可見其遺風。
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歷史。光緒《惠州府誌》記曰:“婚姻,俗用檳榔為聘,以多為貴……其聘儀妝奩則稱家之豐約為之”。“俗用檳榔為聘”中的檳榔,舊時中藥鋪有售,在聘禮中,它多具象征意義,而真正的聘禮傳統都是以銀錢、食用之物為主的。“府誌”說聘禮“稱家之豐約為之”,實際上,即始“約”者,聘禮的數量也是相可觀的。
惠州傳統的聘娶婚姻的禮儀十分繁鎖復雜,從開始的媒人提親,到最後的三朝回門之俗,其間經歷蔔吉、過禮落定、報日、過大禮等婚前諸禮及鋪房、親迎、拜堂、滯新娘等盛大的聯姻儀式。
惠州民間的繁雜婚俗,是由封建婚嫁禮儀的“六禮”演變而來的。“六禮”起源於周朝。《禮記》記述當時應循的婚姻程序為“納采”(媒人提親)、“問名”、“納吉”(男方蔔吉,女方正式認婚)、“納證”(下禮落訂)、“請期”(婚期的商定)、“親迎”(迎親接新娘)。這6個環節就是所謂的“六禮”,是封建禮教中最早的婚姻禮儀。其後兩千余年,六禮雖有變異,但萬變不離其宗,今日各地的婚儀中都依然可見其影子。
客家喪葬禮俗
比起其他禮俗,喪葬之俗來得更為莊嚴肅穆。客家人對於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葬務從厚,禮務從奢,豐其筵席,醉飽靈側,鼓樂奠別等等。壹些地方至今舊俗猶存。
病人臨終之際,便將事先做好的"壽衣"給病人穿上,稱"著壽衣"。過去有“上六下四”之說,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褲子。
客家風俗重視送終。出門在外的千方百計趕回家,以求在臨終前見最後壹面,顯得孝順。人斷氣後,馬上燒轎,焚紙,眷屬、兒女悲哭成叫。是為“送終”。
報喪:病人斷氣後即刻報喪。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親伯叔家報喪,在門前或附近路口還出訃告。
擺孝堂:在遺體前掛白布,擺香桌,放靈位牌或遺像。早晚哭靈,登記親友送來的禮物或“代燭”,帳布按序掛在孝堂兩旁。
落枕:移動遺體,在廳堂地上鋪壹白布,將遺體放在上面,頭新瓦,瓦上墊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擇日定時將遺體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親友來吊唁時,喪家女眷在帳內棺旁舉哀。晚上親友參加孝堂守靈,俗稱“陪夜”。
發喪要擇時,常在早晨。舊時在頭壹天要“鬧喪”,通宵達旦,鼓樂喧天。發喪先舉行祭奠,再起柩出殯。講究排場,以顯示兒女孝順。
安葬:將靈柩放入墓地。墓地選擇講究“風水”。墳墓外觀很似客家人的圍龍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壹種表現。埋葬後第三天,親屬穿孝衣到墳上哭拜祭奠,燒紙錢,謂“醮三朝”。
做七:人死後,每逢“七”日,要舉行祭奠,俗稱“做七”。壹般只做“五七”。最後舉行祭奠,焚化靈屋(紙屋),叫“完七”,以示喪事的結束。以後,周年舉行祭禮,叫開小孝;三年舉行祭禮,叫開大孝。開大孝時,門前、廳堂換上紅聯,壹切恢復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幹年後(常為十年),挖開墓穴,將遺骸用炭火烘烤,按人體結構屈肢裝入特制的陶甕內,謂“檢金”,然後重新安葬,這才是永久、真正的墳墓。
對於非正常死亡的人,有壹些特別的喪葬禮俗,如比較註重請僧道打醮念經,超度亡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