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古西域國,後為鄯善,現僅存。大約在4世紀末,樓蘭城最終被廢棄。樓蘭王國東起固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至哈密。樓蘭古城現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直線距離220公裏。
考古學家重新確定樓蘭古城位置為東經89° 55 ' 22 ",北緯40° 29 ' 55 "。四面墻長約330米,總面積10.82萬平方米,基本呈方形。城中最高的建築是壹座佛塔,高10.4米,位於城東。塔身由土坯和木材制成。
塔基礎為方形,每邊長約19.5米。城中最突出的建築遺跡是中間的“三間房”,這三間房的墻壁是城中唯壹用土坯砌成的。從這組建築的位置和結構分析,這可能是樓蘭古城的官邸。
城內有壹條東西走向、穿城而過的古河道遺跡,可能是古樓蘭城居民取水的水道。古城西北5公裏處有壹座烽火臺,高12米,用泥土和木頭建成。城市的西南面是居民區,已經倒塌。墻大多是兩排紅柳夾泥,用葦繩加固,然後外面抹泥。城市周圍還有壹些佛教寺廟、烽火臺等遺址、遺跡和古墓。
樓蘭文化價值
樓蘭,地處絲綢之路咽喉,是原絲綢之路的主要幹線。商人到了樓蘭,要考慮酌情選擇西行路線,是走北路還是向南轉南路。可見當時樓蘭的地理位置比較重要,是當時的樞紐。所以,各個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匯聚在這裏。
各種文化在當地相互吸收借鑒,從而形成了多樣的樓蘭文化。比如鄯善王被冠上壹系列榮譽稱號的方式,源於古代波斯皇帝的聖旨,鄯善王明顯模仿了圭雙王的稱號;中國人有在竹簡上寫字的習慣,但出土的木簡中很多外來文字也是寫在竹簡上的:博祿木簡和文同木簡,這是兩種文化在這裏的融合。
與此同時,許多不同的文化融合的痕跡被挖掘出來。在語言方面,樓蘭文化也表現出積極的吸收。據《法仙傳》記載:“各國俗人、薩滿盡修天竺法,但技藝精。從此(鄯善)西行,經過的國家都是這樣。但民族方言不同,但僧人都學天竺文字和天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