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免讓人疑惑,以前的窮人都吃什麽?看到菜單後,妳可能撐不過三天,來看看吧!
宋朝以前,小米和豆類成為最常見的農作物,水稻只在南方發現。由於生產力低下,特別是窮人的田地有限,當時的主食主要是稻谷、小米、黍、小麥、糯米等作物。有些作物應該交給政府減稅。
所以農作物組成的粥比米飯更容易填飽肚子,但是缺乏營養。除此之外,粥裏還會加入野菜。《詩經》中提到了65,438+032種農作物,包括向日葵、山楂(豆類的嫩葉)、蘿蔔、韭菜、蕪菁,這些都是中華文明最原始的菜肴。
當然,這種現象僅限於豐收和平年代,在亂世和旱澇災害爆發時期更為慘烈。
作為雜食動物,草根的樹皮成了臨時救援的替代品。1091年,地方官蘇軾在奏折中提到了該地區的饑荒:“今秋魯、郝、壽等州饑饉,現農民用炒榆樹皮、麩皮拌馬齒莧煮飯。”王衍在提到這次饑荒時也記載:“河邊的人把虎杖的根挖出來吃了。”
但草根的樹皮總有壹天會被吃光,就像洪邁在詩裏寫的“有時采玫瑰累壞了,還能省下漫長的饑餓。”許多窮人轉向草籽和蝗蟲。但是因為草籽比較難消化,要喝很多水才能吃。結果有的災民因喝生涼水過多而死,蘇軾也有提及:“農村吃飯的人多,吃的是糠芹菜,但也有積水之累,工資來之不易。他們吃不好喝涼水,甚至脹死。”
其實這種饑荒離現代並不遙遠。比如1942、60年代,由於自然災害等各種原因,嚼樹皮的人不在少數。有壹次,壹位記者在1942拍攝了河南農村的淒慘景象,壹排排的樹被剝去了樹皮,露出了白色的樹幹。
樹皮中,能吃的是剛長出來的嫩部分。反復烹煮後,曬幹研成細粉,與野菜同食。
如果樹皮還含有壹點營養,觀音土只是為了飽腹。清末太平天國攻打杭州時,城裏人“因缺糧而搬觀音土,用油醬烹,美味無比”。觀音土,又叫膨脹巖,作為壹種粘土礦物,可以膨脹,有飽腹感,但是很難消化,很多人就是被它脹死的。
明清以後,隨著紅薯等農作物傳入中原,進壹步成為窮人的主菜,使清朝人口進壹步增加。然而,對於壹天吃三次紅薯的人來說,這種味道並不好,更難達到營養均衡。這也導致我們看過去清朝的照片,總覺得人民缺少壹種朝氣,壹張很好吃的臉。就是這個原因。
在我們看來,這樣的生活真的是無法接受的,堅持三天就會成為問題。希望大家能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
參考資料:
中國飲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