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告白是在倒敘和插科打諢中不斷變化的,所以壹定要把所有的註意力集中在它的每壹個字上,壹不小心妳就會被踢出家門。
我們經常聽到的是:“所謂的父母,就是那些總是在背後喜憂參半,想拿回擁抱卻又不敢說什麽的人。必須“離開”,才能發展自己。”
我想莉迪亞壹定很渴望聽到這樣的話,可惜她聽不到。
當我壹開始看到莉迪亞的葬禮時,我以為她的角色結束了。後來我才知道,她真的是用她的離開讓大家看到了悲劇。
瑪麗蓮壹生都想擺脫母親規劃的路線:“嫁給壹個優秀的哈佛男人,成為壹個精通菜譜的家庭主婦”,卻在母親的種種阻撓下嫁給了壹個優秀的哈佛教授——詹姆斯,從此開始了她試圖再次擺脫同樣錯誤的人生。因為懷了莉迪亞,她不得不放棄學業,因為成了家庭主婦,因為懷了漢娜,她被迫結束了成為醫生的可能。瑪麗蓮的生活與家庭緊密相連。
莉迪亞作為她最喜歡的女兒,被迫在各方面承擔她母親未完成的夢想,但瑪裏琳從來不知道莉迪亞到底喜歡什麽。她害怕莉迪亞的秘密和她無法控制的壹切。她最怕的是“她知道的房間被鎖上了”的感覺,愛得她窒息也不問“莉迪亞,妳喜歡嗎?”
莉迪亞害怕看到媽媽送的禮物:通常是瑪麗蓮送她的書。事實上——盡管母女二人都沒有完全意識到——瑪麗蓮想自己讀這些書,因為聖誕節過後,她有時會向莉迪亞借書。
母親讓莉迪亞非常頭疼。
然而,他的父親詹姆斯,壹出生就遭受種族歧視,也把自己的願望給了莉迪亞。
因為亞洲人的身份,夢想是得到真正的尊重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或許沒必要,只需要被不同膚色的美國人認出來就可以了。但是太難了。如此重要的任務,只有他最愛的女兒才能完成。他也希望莉迪亞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像正常的美國人壹樣自由的生活。
為了父親的幸福贏得朋友,為了母親的幸福成為科學先驅,莉迪亞最終選擇了離開,因為為了取悅父母,她已經完全失去了做自己的機會。她媽媽總是讓她早點回家學習她想學的醫術,所以她拒絕了她可以擁有的朋友。同時,她的父親希望莉迪亞有很多朋友,所以她必須在學習後假裝有很多朋友來取悅她的父親。自始至終,她都是父母最疼愛的孩子。
瑪麗蓮在努力阻止莉迪亞重蹈覆轍,卻在把自己最疼愛的女兒推向深淵,就像她的母親壹樣。瑪麗蓮討厭她的母親,但她仍然步她的後塵。
相比莉迪亞,我覺得雖然內斯和漢娜經常被父母忽視,失去這些“令人窒息的愛”,但卻意外地被賦予了壹切想做什麽就做什麽的自由。他們是因為被愛而更快樂,還是因為被忽視而更自由?
奈斯是莉迪亞唯壹的救命稻草,但他為了離開這個不太重視他的家庭,拋棄了莉迪亞。莉迪亞最後的希望破滅了。即使她把哈佛寄給奈斯的信都藏了起來,也無法阻止他離開。
她不能再呆下去了,她真的走了!
這時候大家才真正知道,自己從壹開始就失去了莉迪亞。
大家都是第壹次為人父母,很難認可“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這種觀點。壓抑的愛比不愛更尷尬,還不如流浪。”《無聲告白》說:“我們這壹輩子,就是想擺脫別人的期待,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