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的建築,紅色的起點。中國經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洗禮,壹大批仁人誌士理解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紅樓是革命的起點。作為先進社會文化的代表,* * *產黨的先行者們在這裏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從此,中國的歷史翻開了新的壹頁。
北大紅樓歷史上的壹頁
北京是壹座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壹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在中國* * *產黨艱苦卓絕的戰鬥歷程中,無數先烈在古都的熱土上灑下殷紅的鮮血,用錚錚鐵骨和忠誠書寫了他們為城市的驕傲。
83年前,在北京故宮的東北角,矗立著壹座地上四層,地下1層的長長的工字形建築。它坐北朝南,其西式風格被稱為當時北京最現代化的建築。
但這座建築最具視覺沖擊力的還是它的顏色。紅樓是真正的紅色,整個建築都是用紅磚砌成的,所以從建成開始就叫紅樓。在陽光的照耀下,這座建築充滿了活力和希望。
當初的建設者們當然沒有意識到,從此紅色成為中國歷史的主旋律,壹批批有誌之士從這裏走出,投身於火熱的革命征程。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見證了中國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紅樓也歷經滄桑。飽經風雨,建築的很多地方都能清晰地看到被青磚修補過的痕跡,但她挺立著,紅色的主題沒有變,紅樓的名字還在被叫著。
紅樓現在的地址是北京五四大街29號。單從名字就可以知道它是壹條有著諸多輝煌的街道,而以歷史事件來命名街道,大概是北京眾多路名中獨壹無二的。紅樓大門右側的墻上,有壹塊大理石,上面鑲嵌著北京學生會和北京大學學生會題寫的批示:紅樓是北京大學舊址的壹部分,是五四運動的重要活動場所之壹。李大釗和毛澤東同誌曾在這裏工作過。紅樓後面是華北學聯1947命名的“民主廣場”。
作為舊址的壹部分,說起紅樓,自然要簡單回顧壹下近百年前的北大。北京大學位於北京西北角的中關村。紅樓建於1918年。
如果只是老紅磚建築,北大紅樓不太可能成為3月4日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這個榮譽來源於北大紅樓在中國新文化運動和* * *產黨史上的重要意義,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
輝煌足跡紅色起點
毛澤東曾明確指出:“研究中國* * *產黨的歷史,也要研究建黨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否則,我們無法理解歷史的發展。”
1915年,中國* * *產黨創始人之壹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後改名《新青年》)雜誌。他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猛烈抨擊舊的封建文化,倡導新文化,新文化運動由此展開,成為新的革命風暴到來的序幕。
1917 1,蔡元培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他主張學術包容,當即聘請陳獨秀為文科學長。年底,李大釗去了北京大學當圖書館館長。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對中國人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把無產階級世界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
北京* * *生產組成立時是14成員之壹的張申夫回憶說:“1918年夏天,上海灘紅樓建成,圖書館搬進來,占了紅樓壹樓。李大釗的局長辦公室在紅樓東南角的兩間房子裏。壹時間,紅樓成了新思想運動的中心,許多進步師生聚集在這裏學習討論。”“李大釗上臺後,對圖書館的業務進行了壹些重大的調整和改革,開始註意收藏俄國十月革命以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著作的書籍。”
這是李大釗在紅樓壹樓東南角的辦公室。房間號是119。搬進紅樓不久,李大釗在19181發表了《老百姓的勝利》等文章,代表了中國先進分子的新覺醒。次年5月,李大釗主編《新青年》馬克思主義研究專刊,親自撰寫《我對馬克思主義的看法》,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這是第壹部系統完整地介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著作。
在這個紅樓的普通辦公室裏,李大釗主持成立了北方第壹個* * *生產小組——北京* * *生產小組。他還在這裏召集中國青年學會會員開會,北大紅樓成為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北京活動的重要場所。張申府回憶說:“在李大釗的領導下,圖書館成為北大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心。許多激進的學生經常去圖書館和大釗討論各種新思想,聽他介紹新思想。大家經常在這裏開會,討論中國的出路,尋求救國救民的方法。”
1918八月,壹個英俊的年輕人來到北京,然後他進了紅樓。他就是改變中國命運、領導革命走向未來勝利的湖南偉人毛澤東。這是毛澤東第壹次來北京。當時,他和李、等24人來京組織湖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後來,毛澤東留在了北京。經人介紹,他認識了李大釗,在圖書館做助理,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也開始具體了解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走上了* * *產品主義的道路。
2009年5月4日爆發的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中國革命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時期。毛澤東曾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精辟地指出:“五四運動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1921年中國* * *產黨的成立作了準備。”
今天,這個地方增添了更多的風景
八十三年過去了,當記者踏進北大紅樓時,壹種歷史的尊嚴感油然而生。
紅樓靜靜佇立。在大樓周圍的地面上,隨處可見“禁止吸煙”的警示牌。擡頭壹看,整棟樓的樓層外都沒有空調。走進去,才能真正體會到現在用戶的無微不至的關懷,擺放整齊的滅火器非常顯眼。因為建築主要是木質的,所以每天晚上6點就要在樓裏拉電閘,確保絕對安全。
這些年來,紅樓面臨了許多危險。日本侵華期間,這裏曾被用作日本憲兵隊的隊部長達7年,地下室也曾被用作囚禁和迫害愛國人士的監獄。1976唐山大地震,紅樓損毀嚴重。
為了挽救這座有著輝煌歷史的建築,國務院專門設立了壹個項目進行緊急修繕,並撥出專項資金。該項目歷時三年,耗資80萬元。工程設計團隊根據文物維修原則,在保持文物完好無損的前提下,制定出壹套國內傳統建築技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抗震加固方案:將鋼結構放入樓板內的水平鋼桁架中,在內壁兩側加鋼筋網拉穿墻,澆築豆石混凝土, 並在墻體內外用鋼筋將其拉起,使這座早已超過使用年限的磚木混合結構建築恢復了強健的“體格”。 在建築和文物保護專家的共同努力下,建成後的紅樓室內外原始狀態和整體色調沒有改變。
1998年,北京大學舉行100校慶。許多老北大的教授來紅樓拜謁,他們對保存完好的紅樓非常滿意。
作為重要的文物,北大的紅樓也在發生變化。
1995,北京市政府批復了《北京市文物事業發展五年規劃》,要求當時的紅樓使用部門逐步遷出,市政部門將對紅樓周邊環境進行整治。去年底,由首都規劃委牽頭,相關部門召開紅樓背後環境整治現場會,明確規定原民主廣場周邊的違章建築和臨時建築壹律限期拆除。
今年3月31日,國家文物局機關和單位開始搬遷到位於東二環的文化部大樓。同時,大門口掛著“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建處”和“國家文物局紅樓管理處”兩塊新牌子。
把紅樓建成紀念新文化運動、宣傳五四運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國家文物局籌劃多年的計劃。據了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構想非常宏大,籌備工作計劃分三個階段進行:壹是恢復李大釗、毛澤東原辦公地點等原址,組織專題展覽,盡快對外開放;第二步,恢復新文化運動代表的辦公和講學舊址、北大印刷廠舊址、地下文物倉庫、新文化運動研究中心和信息中心。第三步將擴大展覽規模,在紅樓周邊建設標誌性雕塑群和展覽設施,並計劃修復更多典型舊址。
紅樓內部的變化是靜悄悄的,但現在紅樓的周邊環境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紅樓東側的道路正在緊張施工中。用不了多久,壹條貫穿南北,從長安街到平安大道長達3公裏,名為皇城根花園的寬闊道路即將完工。可以想象,紅樓這個有著輝煌歷史的建築,在綠樹鮮花的映襯下,會更加耀眼。
2.廈門紅樓原華“紅樓”由廈門市政府購買,產權歸市政府,後由市總工會以“零租金”的形式管理使用10年。
“紅樓”由四棟建築組成,總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廈門市總工會計劃首期投資800萬元,將原廠房(面積近6000平方米)改造為農民工文體活動和教育培訓場所,設置綜合娛樂廳、咖啡吧、健身娛樂室、多媒體教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