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了解美國的飲食文化,我們需要談論壹些美國的歷史,地理和習俗。壹個民族飲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兩個主要因素:壹是地域性,二是多樣性。對於美國來說,多元的人為因素比當地的地理因素更為關鍵。在歐洲和意大利,由於地形、土壤、氣候等原因,南方菜系和北方菜系存在差異,但差異並不大,主要是這個國家的人民都是同壹種語言、同壹物種,人為因素差異不大。法國、西班牙、英國、德國都有壹些不同的地域菜,但是風格和口味並沒有那麽大的區別,因為國家的人民都是同壹種語言,同壹物種,人為因素差別不大。美國的情況比較特殊,地大物博,歷史很短。來自100多個國家和不同種族的人移民到美國。現在,總人口約2.8億,其中西班牙語居民4300萬,黑人3600萬。來自亞洲的移民人數已超過1000萬。如此龐大的外來族群在美國定居。美國是世界各民族的大熔爐,美國食物和菜肴的形成也來源於“大熔爐”。
美國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食物,如漢堡、炸雞、披薩、炸醬面、墨西哥玉米卷、三明治、熱狗、薯條、甜甜圈等,都是早期從西歐國家引進的,牛排、羊排、狗排、魚排等都不是美國發明最早的食物,所以很多人認為嚴格的標準來看都不能算是美國食物。那麽什麽是真正的美國食物呢?
早期美國烹飪技術落後的原因
早期美國烹飪業不發達,烹飪水平落後,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歷史和文化的長度和深度不夠。美國從65438年成為獨立國家到0776年已經230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逐漸發展成為富強國家也不過50到60年。當時美國的原始印第安人拼命尋找賴以生存的食物,希望能讓自己和家人活下去。他們不可能創造出任何美味的食物,更不用說創造了統壹的國家菜肴。第二,美國的建國精神和民風傾向於保守和樸素。17世紀初,英國清教徒為了宗教自由,帶著冒險和奮鬥的精神,橫渡大西洋來到美國,宣講基督教。這些虔誠的清教徒註重精神生活而非物質生活,宗教禮儀,崇尚勤勞簡樸的生活方式。這些人是美國的祖先,他們生活在美國的後代也繼承了傳統,養成了樸素、禮貌、循規蹈矩的道德準則。他們樸素、不浪費、不虛榮、實事求是的主流價值觀,制約和阻礙了食品的進步和發展。第三,美國沒有皇室的推動和鼓勵。中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甚至波斯、印度、泰國都曾經有過非常重視食物的皇室貴族。想想看,如果壹個國家的皇帝和國王都喜歡吃,那麽烹飪菜肴創新的動力壹定是巨大的。無論是首都、宮廷還是各地的宮殿,全國各地的廚師都會絞盡腦汁超越皇帝和大臣們的青睞,讓飲食文化和烹飪技藝更上壹層樓。可惜美國好像只聽說過好色的總統,沒聽說過好吃的總統,所以沒有形成壹套可以覆蓋全國的美食菜譜。
美國烹飪的形成和特點
受早期移民(英國清教徒和美國拓荒者)的影響,美國傳統美食就像傳統美國人壹樣。其特點是“粗中求實”,使用新鮮原料,不依賴添加劑和調味料,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在烹飪過程中不拖泥帶水,既不烤、煎、炸,也不講究慢燉(少數地方菜除外),也不過分。美國食物的主要結構是1234系統,就像壹個三角形。最重要的是“牛肉”,其次是雞肉和魚肉,第三是羊、豬和蝦,第四是面包、土豆、玉米和蔬菜。
19年末隨著美國文明和經濟的發展,再加上信息和交通的發達,美國人對食物的需求也逐漸增加。尤其是1965以來,美國放寬了移民政策,各個層次、各個行業的人從世界各地湧入。這些龐大的新移民對美國的社會文化結構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深遠的影響。新移民帶來的烹飪方式和菜肴就像星星之火,讓豐富多樣的食物出現在美國家庭和餐館的餐桌上。
毫無疑問,美國人都承認歐洲美食是美國美食的始祖,美國美食以歐洲美食為“根”,然後通過自我修煉,發芽,長出枝葉,逐漸繁盛起來,確立了自己的主體,甚至傳播到世界各地。美國西部盛產太平洋海鮮和各種海鮮,美國最新鮮最多樣的蔬菜水果,有著名的加州菜和亞洲融合菜);具有亞洲美食特色;南方有墨西哥特色的TexMex美食,路易斯安那美食);具有法國、西班牙和非洲特色;中西部有德國、荷蘭、北歐芝加哥美食。東部有英國、法國、愛爾蘭特色的新英格蘭美食、紐約美食,大洋洲東部島嶼、菲律賓、葡萄牙、日本特色的夏威夷-波利尼西亞美食。
美國餐飲業的蓬勃發展
近年來,高科技產業突飛猛進。美國人,尤其是年輕壹代,經濟收入增加,工作壓力增大,所以更加註重休閑和美食。尤其是晚餐,我願意花錢享受輕松的美食,選擇醇香的葡萄和葡萄酒與之搭配。由於市場需求旺盛,各種類型的餐廳,無論是壹般消費的快餐店,還是中等消費的家庭餐廳,還是高檔餐廳,如雨後春筍般遍布全美,掀起了壹股美國餐飲業的熱潮。
美國餐飲業的快速發展有兩大成功支柱,壹是重視研究,二是講求效率。美國企業願意投入大量資金聘請專家學者,不僅要改進牛、羊、豬、雞、鴨、水產品、農產品等原材料的品種。,提高育種和種植技術,提高產量和質量的同時,也要以客觀的標準對世界上最暢銷的食品菜品進行適當的巧妙的改動,以符合地域的需求,以快樂時尚的包裝註入品牌文化,有計劃地推出物美價廉的產品,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另壹方面,美國人非常重視效率,尤其是商人。他們將質量提升與營銷緊密捆綁,用科學的方法規範產品質量和管理方式,用精準的營銷手段推廣到各地,從而形成區域鏈、全國鏈甚至全球鏈。每個加盟店都有詳細的管理手冊,全店每個員工都有明確的分工和職責。廚師還必須遵循手冊中的規則來烹飪食物和菜肴。除了註重品質和精致,他們還應該知道如何控制成本,追求利潤,增強企業的活力。這種結合人性化管理的運營模式值得借鑒。
美國烹飪是當今世界上最有活力的食物之壹。全美有1000多所烹飪學院、兩年制社區學院和四年制大學,是世界上烹飪教育水平最高、最多、最普及的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餐飲烹飪人才。旅美華人甄文達、蔡、司萬春都是美國主流烹飪領域的佼佼者。近年來,美國資深廚師為全球數十種國家美食註入新概念,將各個民族的先天優勢與美國日常生活實際相結合,創造出許多因地制宜、相得益彰的融合美食,讓世界各國美食和諧交融,手拉手、心連心,將烹飪藝術推向了又壹個新的高度。美國的烹飪故事永遠講不完,美國的烹飪歌曲壹次又壹次上演。來自另壹個國家的食物不僅可以成為美國口味變化的有趣享受,還可以成為美國主流飲食的支柱。在美國,烹飪總是會發生變化,但最終,它是美國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