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

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

參照嶺南(吳川)地區行政制度簡史

公元1983 165438+10月,吳川地區文物調查隊在長岐吳山上發現了壹處史前村落遺址——吳山貝丘。經國家有關專家鑒定,該遺址為新石器時代的貝丘,距今5000多年。這壹發現證明我們的祖先早在5000年前就生活在這裏。

建縣前,吳川在唐虞時代屬南方地區,屬涇陽以南,殷、周屬南越,周末屬百越,秦屬項縣,西漢屬南越。丁原六年(111年前)為州、郡、縣,隸屬膠州合浦縣高良縣。吳隸屬於廣州市縣高良縣。

金屬高良縣,廣州市高良縣。

平定縣(吳川市的前身)於宋元賈年間(424-453年)建立,屬高梁縣。齊還是做的。

梁、陳同屬揚州樂縣。

隋開帝九年(589),平定縣廢,遷吳川市,屬揚州高良縣。

唐朝屬於趙壹郡,洛州,這是總督府。

五代時南漢屬洛州。

宋開寶五年(973),廢棄的洛州屬廣南西路辯論州,太平興國五年(981),辯論州改為化州,吳川劃歸化州。

袁屬於湖廣行省華州路。

明屬廣東高州府(洪武元年化州府(1368),洪武九年高州府)。

清朝和明朝仍然屬於高州政府。

民國二年(1913),吳川屬廣東高磊路。

1925屬於廣東南路管委會辦公室。

1932,隸屬南區安撫辦。

1936,隸屬廣東省第七行政督察辦公室。

1949,隸屬廣東省行政督察第十三辦公室。

1949 65438+10月1,中華人民共和國(PRC)成立,同年165438+10月17,吳川解放。

65438至0950,吳川隸屬廣東省南路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隸屬廣東省高雷區專員公署。

1952年5月與毛妹縣合並組成吳梅縣,1953年4月更名為吳川市,隸屬廣東省嶽西區行政公署。

1956屬於廣東省湛江地區專員辦。

1958年6月,吳川、滑縣並入化州縣,1961年4月,分縣,恢復吳川市,仍屬湛江地區專員公署(1968年6月,因文革改稱湛江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1年隸屬湛江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實行市領導縣體制,撤銷湛江地區,單獨設立湛江、茂名市,吳川隸屬湛江市。

今天的吳川於1952年5月與毛妹郡合並。毛妹縣成立於民國37年(1948)。主要歸梅隴城市管理局管轄,與茂名縣下轄的三民、勤波、美波鄉和電白縣下轄的王村崗鄉合並。

魯美在建縣之前是縣級市體制,之後是毛妹縣和武川縣。歷史悠久,水陸交通便利,商業發達,經濟繁榮,素有“靈溪都會”之稱。魯美曾經是梅鹿頭村的壹個集市。明天,我們將在新年伊始搬到東升臺,這裏統稱為梅隴集市。它的圩田最初是茂名和吳川。茂名縣約占十分之六七的土地;吳川市約占34/10。清乾隆元年(1736),在此設立高州督撫緝捕總司,稱魯美分署。民國元年(1912)屬茂名縣第五區。1913-1926,變更為梅隴獨立公安局,直屬省公安廳。第壹次國共合作時,國民黨廣東南路特委和廣東農會南路辦事處都設在這裏。1926-1929,梅隴市籌備辦成立。1929-1931年,改為魯美市政局。1931-1932,變更為茂名縣第六公安局。1933-1947,變更為魯美城市管理局,由省政府直接管轄。1932,廣東省南路行政綏靖專員公署駐此。1948 65438+10月1-1949 65438+10月28日是廣東省第七行政監察區(後改為第十三行政監察區)所屬的毛妹縣。10月29日,1949,10,毛妹縣宣布解放,毛妹縣人民政府就設在這裏。晚清以來,吳川地區幾經變遷。

據清光緒版《武川縣誌》記載,原武川縣位於今武陽鎮村。該縣東南臨海,西與穗(Xi)、連(江)接壤,北與化州、東北與魯美、東北與茂名接壤。東西距離40多公裏,南北距離85公裏,即東西範圍小,南北範圍大,形成狹長地帶。這張地圖清楚地顯示了陸地、水域和島嶼。島嶼中有南三的廣州灣(當時叫“北礁島”)、釣陳島(現在叫釣順島)、特呈島、硇洲島。《杜芳·穆》記載:廣州灣是南三都十八鄉之壹,距縣城33公裏。居住著陳、殷、曾,分四五個村(廣州灣的概念與法租界不同,法國強行擴大了廣州灣的租界範圍)。當時吳川南部和西南部(相當於今天的鎮)有四個首府,分別是南壹都(今湛江市坡頭區和調順等地所在地)、南二都(今坡頭鎮、甘棠鎮等地)、南三都(今南三角、特呈島等地)、南四都(今盤州鎮)。這些地方都是在清政府與法國政府於1899 1116簽訂《中法關於廣州灣租界條約》後成為法國殖民地的。8月1945日,日本投降。18年8月,中國政府(國民黨政府)與法國政府在重慶簽訂《中法交付廣州灣租借協定》,中國從日本人手中收回廣州灣,並宣布改稱為湛江市。原來屬於吳川的地方現在歸湛江市管轄。

吳川位於鑒江下遊,南面臨海,海岸線長47公裏。境內有七條河流,鑒江貫穿其中。這片土地肥沃,盛產大米和海鮮。它被稱為“魚米之鄉”。古今吳川,水陸交通便利,商業發達,與國內外貿易往來不斷。

吳川雖然地處海隅,但文風頗盛。清朝有狀元,也有很多秀才和舉人。吳川的農業壹直以生產糧食作物為主,其次是花生、黃麻等經濟作物和北運。古今中外,吳川出產的黃麻、大蒜、西瓜享有盛譽。特別是黃麻種植面積廣,產量高,已成為壹些地區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當時,黃麻被廣泛使用。除了在當地纏繞和其他用途外,它還被船運到國外。由於國外運輸過多,影響了當地使用。於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在梅米記立了壹座“無麻出國”碑,立在水口馬坡上。吳川盛產黃麻,這引起了官方工廠的興趣。1935年,廣東省政府在魯美附近的銀嶺鎮建立了壹個麻布袋廠,每天有60臺織機和6000個麻袋。是當時廣東省唯壹的麻紡織廠。古今吳川農業,由於封建制度和生產條件的制約,發展緩慢,糧食生產水平仍然不高。吳川地處海濱,水產品極其豐富。其中,世界珍稀貝類石舌(俗稱沙螺)和蟹,早已聞名遐邇。西施舌,它的肉又白又脆,它的湯又甜又美味。正如狀元林昭堂在《西施舌》詩中所說,“江瑤難施舌中西”,“坐下時脆而無聲,使我舌軟”。廖智蟹因產於廖智海域而得名。廖智蟹的特點是肉厚、膏多、蛋白質豐富、味美香甜。舉人吳,有竹枝曰:“正巧二十四日趕集,紅蟹南三”。林兆堂的醉蟹詩是:“持杯蟹爪,夠壹生。”吳川在古代盛產鹽。明洪武二年(1370),廣東海北提舉司劃歸鹽務,清康熙五十八年(1720),改為高州府,設毛惠田使壹員。初設田所,後設武川縣,後設梅隴。原址下有9個廠,分別是甘棠、南三、壇角集、蓼龍、勃利、遙觀、莫村、斯坦、石角,後裁撤5個廠。該場共有鹽庫26座,其中鹽池1116,幹丁697噸,白銀1760余兩,生熟鹽10600包。茂匯昌的9家工廠,大部分位於華南地區的二、三地。1898年,法國占領廣州灣後,全部為法國租界。吳川工業,尤其是手工業,古今發達。主要產品有造船、陶瓷、磚瓦、釀酒、編織、竹器、木制品、棉紡、麻繩、燒灰和繪畫技藝。民國時期發展到印刷、電力、機械等行業。據統計,吳川古今共有12所書院,其中包括建於金太康年間(280-289)的茅山書院、建於宋景炎年間(1276-1278)和明萬歷二十五年(1278)的祥龍書院。此外,還有1的縣校,20多所鄉村學校和社會學校,私立學校更是無法估量。

吳川地處邊陲,縣城小,人口少。但由於對文化教育的重視,湧現出壹大批學者,文風蒸蒸日上。僅清代就有1狀元,17秀才,70余人,數千秀才。清末廢除科舉,興學。大部分書院、學校改為學堂(梅隴、淺水、長岐、秦巴、王村港、文珍、漳浦、海濱、舞陽、湯唯、湯沛、板橋、黃坡、大山江、鐘山、石蘭、波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