餑餑是滿語,是由黏米做成的,有豆面餑餑、蘇葉餑餑、黏糕餑餑等。根據不同的季節制作不同的餑餑,壹般春天做豆面餑餑,夏日做蘇葉餑餑,秋冬做黏糕餑餑。豆面餑餑是用大黃米、小黃米磨成細面,再加進豆面蒸制而成。這種餑餑顏色呈金黃,有黏性,味香可口。蘇葉餑餑是用黏高梁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勻,外用蘇葉包起來蒸熟的。這種餑餑有壹種蘇葉的特殊香味,別具風味。黏糕餑餑是用大黃米和小黃米浸泡之後磨成面,在黃米面中間包上壹些豆泥蒸熟後制成的。這種餑餑用油煎著吃,或沾著糖吃,既香又甜。
酸湯子是滿族的壹種普通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經過發酵後做成的。它的制作方法壹般是和好面後,先將水燒開,然後在手上紮壹個包米葉,把面團放在手心,兩手壹合,向外壹擠,從小手指縫擠出壹條條筷子粗細的扁形面條。放上各種調料和白菜等食用。
薩其瑪是滿族傳統風味糕點。“薩其瑪”是滿語,漢語叫金絲糕、蛋條糕。它用精粉、雞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紅絲等做成。它的做法是將雞蛋去殼後加適量的水,攪打起泡後倒入和好的面中,揉成面團,然後搟成薄片、切成細條,用油炸成黃白色撈出,再將糖和水放進鍋內燒開,制成糖稀,再將炸好的細面條用糖稀拌勻,倒進鋪以芝麻、瓜子仁、青紅絲的壹只木框內壓平,用刀切成方塊制成。這種食品色、香、味、形俱佳。
滿族人還喜歡吃火鍋。火鍋這種吃法在滿族先民中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古時,女真人在狩獵時,常用篝火燒陶壺來煮食物吃,塞外天寒,往往邊燒邊吃,這是火鍋的雛形。後來隨著金屬器皿的廣泛使用,使火鍋正式誕生。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吃法進壹步發展,內容也大大豐富起來。在滿族歷史上出現過雀火鍋、天上鍋(飛禽鍋)、地上鍋(走獸鍋)、水中鍋(鮮魚鍋)、漬菜白肉火鍋等。火鍋在全國流行以後,各地居民把本地佳肴食俗融進了火鍋,出現了許多新品種,風味各異,使火鍋食品呈現出百花紛呈的局面。
清代另壹個非常著名的菜肴是滿漢全席,又名“滿漢燕翅烤全席”。滿漢全席產生於清代官府,因而菜肴繁多精美,場面豪華,禮儀講究,其中滿族肴饈起著主導作用。在滿漢全席中,熊掌、飛龍、猴頭、人參、鹿尾等滿族故土的特產是席上的珍肴,其做法是滿族傳統的燒、烤、煮、蒸。在滿漢全席中,火鍋類和砂鍋類菜肴也占突出地位,這類菜肴都和滿族風味有關。
滿族人壹日三餐,習慣早晚吃幹飯或稀飯,中午吃用黃米或高粱做成的餅、糕、饅頭、餑餑、水團子之類,做幹飯也多用小米、高粱、玉米。滿族人習慣養豬,每年春節殺的年豬,把壹部分肉腌在壇子裏,以備壹年的食用。其余的用來改善生活,款待來客。最習慣的吃法是白肉血腸,豬肉燉酸菜粉條。逢節慶日,都吃餃子,陰歷除夕年飯必吃手扒肉。
滿族先民時期主要從事漁獵業,居無定所,食不定時,有時壹家人舉行宴會,大家都無拘無束,載歌載舞。進入遼沈地區以後,從事農耕生活,傳統的聚餐已不多見,但滿族人好客的習俗經久不衰。壹般的客人或老人從外邊進來,年輕的媳婦馬上出來施禮迎接,到屋後,先敬煙,後倒茶。滿族人以煙待客,是因為吸煙是其民族的嗜好,不僅成年男女吸煙,十七八歲的姑娘也吸煙,故民諺東北三大怪,其中有壹條是"十七八歲的姑娘叼著大煙袋"之說。以前客人來進餐,由族中長輩來陪同,晚輩人不同席,年輕媳婦在旁伺候。平時,家中人就餐,上輩人不動筷,晚輩人絕不動筷。滿族人有紅白喜事時,設肉食宴,無論認識與否,都可以參加,吃的越多,主人越高興。至今滿族人仍有殺豬時,把親友、鄰裏請來吃白片肉、血腸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