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教多年,總會遇到喜歡偷東西的孩子。在中產階級,孩子丟東西的事件接連發生。我們想盡壹切辦法尋找丟失的東西和肇事者,對孩子采取了壹些措施,取得了壹定的效果。希望拙見可以供大家參考。
案例數據:
記錄壹:周壹早上,拿著壹根非常漂亮的魔杖對我說:“江老師,我媽媽昨晚給我買的。好看嗎?”我回答:“真好看!”說完,她笑著去和夥伴玩了。午飯後,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安靜地玩耍。突然爆發出壹陣哭聲。我發現呂霄哭著跑向我,說:“老師,我的魔杖不見了,媽媽會批評的。”我問了所有的孩子是不是沒看到,最後還是沒找到玩具。
記錄二:下午出園的時候,我讓孩子把東西收拾好,等我爸媽。“老師,我的玩具不見了。”盧曉流著淚焦急地對我說。我趕緊給孩子們打電話,問:妳們有誰見過她的玩具嗎?反復問了幾次,孩子都說沒看見。最後,他們軟硬兼施都找不到盧曉的玩具,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記錄三:過了幾天,小靜的奶奶隨口問我,是不是給了孫女壹個玩具和壹條圍巾。通過和小靜奶奶的交談,我了解到小靜帶回家的玩具和圍巾都是我們班的孩子。
案例研究:
姓名:小靜性別:女班級:中班年齡:五歲孩子情況:小靜漂亮文靜,各方面能力都很強。她家鏡子比較有錢,父母在政府機關工作,但是媽媽在平陽工作,基本不在溫州,爸爸工作很忙。平時都是奶奶教育她,奶奶愛寵孩子,總是不假思索的買玩具。
對於幼兒來說,當他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內心自然會有壹種需要感,這種需要會促使他做出“取”的行為。這種行為算不算“偷”?從孩子所有權觀念的發展來看,大約五六歲才會成熟;在此之前的偷竊只能算是無法有效控制欲望的結果,並不是真正的問題行為。那麽孩子偷竊的原因是什麽呢?
1,物權概念不明確
年幼的孩子暫時分不清什麽是妳的,什麽是我的。在他心目中,“我喜歡的都是我的”。在孩子還在說話的時候,只要孩子有壹根手指頭,家裏人就迫不及待的想要什麽就拿來什麽,只要孩子能拿到的東西都能被他拿走。
2.父母太溺愛了。
很多父母總是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導致孩子心中沒有對錯的標準,想要什麽就會毫無顧忌的拿什麽。這樣的父母往往默許孩子把公共財物帶回家,比如幼兒園的玩具,公園的花草等。,甚至認為這是壹種“有為”的表現。有的家長認為這是小事,但長此以往,會養成孩子隨便拿別人東西的壞習慣,逐漸發展成有意識的偷竊。
3.孩子們缺乏關愛
還有的孩子私拿東西不是因為真的需要或者喜歡,而是想得到別人的關註,尤其是父母的關註。這種孩子多見於父母沒有時間照顧他們生活和情感需求的家庭。孩子心裏會有壹定的失落感,認為父母不重視、不關心自己,所以會故意拿朋友的東西來引起父母的註意。
4.家庭的不良影響。
我發現很多孩子的偷竊行為都和父母教育不當,家庭影響不好有關。有時候,雖然問題出在孩子身上,但根源還是出在父母身上。比如父母愛小家子氣,在外面小家子氣,在家裏就沾沾自喜。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默默跟隨。隨著越來越多的小家子氣,孩子們經常會小偷小摸。當家長發現孩子偷竊時,有的家長容忍,有的家長棍棒相見。結果就是孩子經常走極端,滑得更遠。應該說,孩子偷東西,家長是有責任的。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被偷可能是奶奶的溺愛和爸爸媽媽的不關心造成的,所以我對孩子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案例措施:
第壹,加強與家長的密切溝通
當孩子有這種行為時,我及時和他們的媽媽取得聯系。我走訪了我家,向父母如實反映了孩子的具體情況,同時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情況和家庭教育方法,針對他的成長環境,找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為了處理這個問題,首先,我讓小靜的媽媽知道,孩子可能因為疏忽或者欲望,已經開始拿別人的東西了,但是幼兒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差,自己很難意識到這種行為的錯誤。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難以改正的不良行為。所以作為父母,首先要認識到,不能對孩子的這種行為采取無所謂的態度,以為孩子還小,不會有不良動機,無所謂。即使不在乎,也不能對孩子的行為大驚小怪,罵他們是小偷,甚至用打人來懲罰他們。這種做法不僅不能產生積極的教育效果,還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我們應該堅持正面教育。我給孩子的母親提了壹些建議:
1.通過講故事、玩遊戲的方式,讓孩子體驗小英雄丟東西後的焦慮,感受私自偷東西帶來的煩惱和痛苦,從而提高孩子辨別是非、掌握正確行為的能力。比如給孩子講“找錢不自知”的故事,幫助孩子分辨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堅持嚴格要求,保護孩子的自尊。無論如何,教育孩子把拿走的東西物歸原主是不對的。
2.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如果不要讓孩子當眾認錯,不要讓他處於屈辱的境地,要盡量讓他在改正錯誤中獲得積極的感受,引導他主動物歸原主,然後肯定他主動認錯的表現。
3.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為孩子準備好自己的生活用品,如餐具、護膚品、拖鞋等。,而且不要和別人混在壹起,幫助她建立“我的”概念。如果可能的話,給孩子壹個屬於自己的小世界,讓她在房間裏珍藏自己的物品,如果她想拿自己的物品,要征得她的同意。幫助她樹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沒有別人的同意不能亂翻的觀念。只有尊重孩子的所有權,他才能學會尊重別人的所有權。這樣,“入店行竊”就不會發生了。
4.通常,妳也可以帶妳的孩子上街逛百貨商店或雜貨店來付賬。讓妳的孩子有機會體驗“以物易物”和“不是用錢買的東西不能帶回家”的例子。
5.為父母樹立榜樣。父母要嚴於律己,不貪小便宜,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給孩子做好榜樣。當發現孩子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時,要以理服人,以情服人,及時把孩子還給主人,讓孩子從父母的言行中學會如何做壹個誠實的人。
最後提醒小靜媽媽,耐心點。接受教育後,孩子可能會進步。當孩子出現反復時,壹定不能急躁。他應該耐心地批評和勸說。當孩子偷別人的玩具時,可以對她說:“妳沒有告訴我玩具的事,我真的很失望!”“妳想要玩具的時候告訴我,我們再商量!”如果她再偷,她會說:“孩子,妳又拿了別人的玩具。我告訴過妳不要吃。我真的很失望!”父母的態度和立場讓孩子得到了適當的、應得的懲罰。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產生負罪感,會促使孩子自覺改正這種不良行為。
第二,加強和改進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法
作為教師,我們可以采用以下教育方法:
1,餐後活動,選擇關於偷竊的VCD諜戰片給孩子看或關於偷竊東西的書籍,通過內容喚起感情,通過正反典型教育滲透道德,用簡單生動的故事打動心靈,通過表演故事娛樂孩子,用笑聲激勵孩子,讓他們明辨是非,分清好壞,從中吸取教訓。
2.文章可以擬人化,能引起孩子的共鳴。告訴他:“玩具的家在這裏。如果帶到外地,他會不開心,會想念父母,會很難過。想想如果帶妳去壹個見不到父母的地方,離開家會怎麽樣?妳有多不開心?如果妳喜歡這個玩具,就做它的好朋友,把它帶回家,讓它永遠不離開父母。如果妳想玩,就去它家陪它玩。”
3.教師首先應該真誠地尊重、關心和愛護這些幼兒,尤其應該察言觀色,及時把握學生的心態,通過心理疏導對他們進行教育,定期與他們談心,及時了解轉化過程,給予必要的引導和鼓勵。
4、利用集體關懷,讓孩子重建信心。教育其他孩子正確對待,熱心幫助。讓孩子觀察到老師的愛和善意,體會到集體的溫暖,從而消除對立情緒,增進信任,願意親近老師並接受指導,願意融入集體並從中吸取教訓。讓他們盡快解除後顧之憂,解決問題。
5,不能知法犯法,大張旗鼓地進行搜查。更不能平息事態,助長孩子不良行為的蔓延。
案例效應:
通過壹個學期的合作,小靜真的變了很多。雖然她會時不時的重復,但通過我們的提醒,她總會物歸原主。所以最後我總是和她說話,鼓勵她。通過我們堅持不懈的正面教育,小靜再也不會在期末偷別人的東西了。
案例反思:
幼兒時期是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好的行為習慣容易塑造,壞的行為習慣容易糾正。行為變成習慣,習慣變成性格,性格決定未來。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補充說:“播種壹種行動,收獲壹種習慣;播種壹種習慣,收獲壹種品格;播種壹種性格,收獲壹種命運。“從這首富有哲理的詩中,我們深深體會到,習慣決定壹個人的壹生,習慣鑄造未來。良好的習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知識獲取、能力培養、道德修養、人格形成都非常重要。所以作為老師,要及時幫助孩子改正不良習慣,家長也要反思家庭教育方法是否正確。另外,長輩也要註意自己平時的言行,不要讓自己無原則的愛傷害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