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無錫有哪些傳統習俗?

無錫有哪些傳統習俗?

無錫人非常重視冬天的至日,有壹種說法是冬天的至日大如壹年。冬季至日的前壹天被稱為“冬季至日之夜”,壹家老少聚在壹起吃壹頓冬季至日之夜大餐。如果家裏有人不在,就離開座位,擺好壹副碗筷,象征性地捧點吃的,以示心意。開飯前,先祭祖。祭祀結束後,把食物放回鍋裏燒。不燒就吃,說記憶力會下降。把黃豆放在飯裏,叫“元寶飯”,事先把兩個熟菱角放在飯碗裏,吃的時候拿出來,叫“夾元寶”。在冬季至日晚宴上,有錢人吃得很多。“富人吃壹夜,窮人凍壹夜”。在冬季至日的早晨,這壹天被稱為“冬季至日日”,我們吃隔夜的糯米團子。所以有詩說:“家家搗飯團圓,知是明冬至日日。”據歷史傳說,冬季的至日是周代的元旦,所以無錫還有壹種說法,吃了冬季的至日夜飯就長了壹年,俗稱“加年”。

十二月的最後壹個晚上叫除夕,俗稱大年夜。前壹天晚上叫小年三十,俗稱小年三十。除夕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撣去灰塵,迎接新年。壹定比例的糯米和粳米磨成粉,做成年糕,象征年年高,年年高。刷掉門上舊的春聯,貼上新的,表示舊的更新了。除夕夜,家家祭祖,焚香,點蠟燭,燒紙錢,獻上豐盛的祭品,體現了人們對祖先的崇敬。祭祀結束後,全家男女老少圍坐在壹起吃年夜飯(又稱“合家歡”)。晚上,壹些人在廚房神龕裏放上新的竈神雕像,在它的兩側貼上紅紙對聯,並提供供品,俗稱“取廚”,以收回12月24日在天堂玩東西的竈神。有些人掛鐘馗雕像是為了避免偷偷摸摸。農民們仍然在他們房子前的空地上用石灰粉刷谷物貯藏處,希望谷物豐收。臨睡前,放上三場“關門爆戰”。有些人還在除夕守夜,包餃子切蛋糕,在光明中保持清醒。

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古代以奇數為陽,兩陽重疊於九月初九,故稱重陽,也稱九。無錫人普遍吃重陽糕,有的還吃“九品糕”(菱角、蓮心等9種水果熬制的湯),意為香甜爽滑。這壹天的主要活動是爬山。現在,重陽節被定為敬老節,以發揚中國敬老的傳統。

七月的第七個晚上叫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七夕節時間最長、流傳最廣的習俗是“乞巧”。那天晚上,女孩們系上彩色的線,穿上七孔針。如果妳穿得很快,妳會發現很難乞討。白天,有的姑娘在院子裏擺壹張茶幾,上面放壹碗井水和河水混合的鴛鴦水,把繡花針壹根根放在碗裏,根據陽光下的各種投影判斷乞討技巧的情況。有的女人把各種花收集起來,放在盛滿水的銅盆裏,在院子裏暴曬,第二天就拿去擦臉。據說它們能讓皮膚變得細膩,自我凈化。有的女子將水仙花搗碎,取汁,染無名指和小指指甲,稱為“紅指甲”。也有女子唱起了《乞巧》:“乞巧,乞貌,乞心,乞貌,乞父母千年,乞姐妹千年。”乞求聰明的習俗今天已經不存在了,只剩下牛郎織女的傳說。

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也稱為團圓節。無錫人慶祝中秋節。他們早上吃紅燒芋頭,晚上賞月吃月餅。這種習俗延續至今,還有很多群眾組織舉辦的中秋晚會,增進友誼。

無錫人開始種植蔬菜和果樹。蠶農在清明夜穿著棉衣孵卵。這壹天,人們去惠山郊遊。不上惠山的,上城墻,繞城走壹圈,這叫登高踏青。東林寺,東門,是文人騷客的聚集地,所以有“東林寺看桃花”的說法。這壹天也是東鄉焦山和北鄉鬥山的祭場,附近還有比賽,所以鬥山別稱清明山。人們去山裏徒步,趕上節日,看比賽。從元宵節到清明節,大人小孩三五成群在野外放風箏。清明節祭拜祖墳(俗稱“上墳”)是無錫的傳統民俗。掃墓時挑些新土填墳。每個新墳都要在清明前掃墓;老墳可以清,但長夏不行。新媳婦壹定要去祖墳看看,俗稱“去花墳”。掃墓時,用葷素來觀賞,用酒飯來祭奠。後來,它被用來代替水果和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