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
溫州最早的“農家樂”始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壹些農民利用空閑的房子,依托當地的景點,建立了許多以美味廉價的農家菜為特色的旅館和餐館。在甌海區澤雅鎮,很多人從事“農家樂”經營,許誌勇是較早的壹個。1996作為我市某知名餐飲企業的廚師,他發現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鄉村田園作為放松休閑旅遊的主要項目。這位市民的消費模式悄然改變,讓他意識到“農家樂”的商機無限,於是毅然放棄上級廚師的待遇,回到家鄉經營“農家樂”。經過壹番改造,澤雅大道上的第壹家“農家樂”今天開業了。剛開始只有幾個服務員,生意壹直不溫不火。隨著澤雅景區的不斷發展,當地交通環境的不斷改善,堅持以“農”字做菜品,生意蒸蒸日上,已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在他的影響下,當地村民也紛紛辦起了“農家樂”,現在澤雅大道兩旁也有不少“農家樂”,成為當地有名的“農家樂”壹條街。從粗陋的單家經營到規模化的特色經營;從單純的餐飲服務到吃、住、休閑、文化、娛樂壹站式服務,我市“農家樂”發展勢頭強勁,從局部出發,覆蓋平原、山地、海島。據統計,截至2007年底,我市各類“農家樂”2000余家,年接待量502萬人次,同比增長14.5%,營業收入2.4億元,同比增長30.6%。“農家樂”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香餑餑”。同樣的吃法,多了“洋味”,少了“土味”。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農家樂”由冷轉熱,由草根走向高雅。然而,在引來掌聲的同時,質疑的聲音也逐漸多了起來。每到周末或節假日,潘女士和家人朋友經常去“農家樂”散步。去過很多次,發現很多“農家樂”幾乎都是“吃”的,菜品大同小異,沒什麽特色。潘小姐抱怨說,第壹次去“農家樂”很新鮮,後來去的地方多了,吃的無非就是烤魚、土雞、炒粉幹和類似農家菜,但“農家樂”不夠,“樂”不多。和潘小姐有同感的人很多。市民林先生坦言,“農家樂”才剛剛興起。在山裏吃頓飯,呼吸新鮮空氣,感覺很愜意,但幾年過去了,“農家樂”還是以吃喝為主,確實有些“審美疲勞”。
質疑“農家樂”發展的遊客都認為,農村星級“農家樂”的壹些休閑項目無非是棋牌、卡拉ok、泡腳、捶背等日益城市化的休閑項目,還有壹些“農家樂”在經營模式和內容上模仿城市賓館酒店的模式,壹些帶有山野情趣的東西也逐漸取消,讓人感覺雖然身處農村卻進入了城市。壹些“農家樂”的所謂農家樂體驗,有玩噱頭之嫌,與都市人渴望在鄉村體驗淳樸民風和傳統鄉村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馳。壹個不容忽視的現象,節假日逛“農家樂”,經常會發現這樣尷尬的壹幕:簡陋的餐廳裏,地上堆滿了紙屑和果皮,汙水在竈臺周圍流淌。涼菜制作間衛生要求普遍不到位,生熟混放,部分大鍋無蓋。“農家樂”的衛生狀況令人擔憂,個別“農家樂”私自欺騙顧客的現象時有發生。在市場洗牌中很難延續輝煌的“農家樂”。這種越來越雷同和無序的發展,使得壹批特色和實力都很差的“農家樂”不得不提前退出競爭。與前幾年生意火爆的場面相比,更多的企業主都感到越來越大的壓力。鹿城區臨江鎮南上村的“溫馨農家樂”旅館,是當地較早的農家樂。經過十年的發展,業主董已成為同行業中的佼佼者。但即便如此,面對附近到處發展起來的各種“農家樂”和越來越挑剔的顧客,也承認生意越來越難做。“前四年生意最紅火,有時候要排隊。生意好的時候,壹天營業額達到壹萬多元。現在已經很少有這麽火爆的場面了,整體生意不如以前。究其原因,除了背景的物價上漲,都和現在的‘農家樂’缺乏特色有關。”董的話透露出他對未來的擔憂。壹位曾經在臨江經營壹家“農家樂”,現在已經轉行的老板向記者透露了很多無奈:“因為我們在同壹個地方,大家的菜源和烹飪方法都差不多,只能通過互相降價來吸引顧客。因為我們店面是租賃的,運營成本高。無論從經濟實力還是信譽上,與經營多年的同行相比都入不敷出,只好倒閉。”據了解,330國道臨江段兩側曾是“農家樂”的聚集地,人數最多時接近10人。中午和晚上,大道兩旁紅燈高掛,客人爆滿,周末生意相當紅火。現在,當記者再次沿著這條路的兩邊尋找時,發現壹些“農家樂”的人去樓空,能活下來的寥寥無幾。龍灣昆淩鎮方圓農家樂負責人陳金存坦言,“如今的‘農家樂’門檻低,越開越多。如果沒有特色,很快就會被淹沒,最後只會慘淡收場。”陳金存說,接下來會增加山貨,減少海鮮為主的菜品,做足農家菜。如果說早些年開業的“農家樂”憑借多年積累的口碑和實力笑到了最後,那麽後起之秀“農家樂”增加特色讓遊客“開心”就成了當務之急。最重要的是漂亮轉身,展現自己的特色
意識到單純吃“農家菜”已經無法在競爭中立足,各地“農家樂”都在“樂”上尋求突破。典型的是,在很多地方,“農家樂”已經從提供吃農家菜、住農家樂等簡單服務開始,逐步擴展到利用田園景觀、生態環境、鄉村文化等提供觀賞、采摘、垂釣、娛樂等體驗式休閑活動。如泰順百家宴、平陽畬族三月三、瑞安塘廈保牌廟豬、樂清蒲圻擡架等具有民俗文化元素的“農家樂”成為農家樂休閑旅遊的新亮點和新賣點。南豐營創建於永嘉縣大若巖埭頭村,為城市青少年提供壹個活動基地,讓他們體驗抓魚、掰玉米、插秧等農村生活。如今,埭頭村每天迎來多達500名乘客。旅遊旺季,村裏有300多戶農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從“農家樂”中受益。據村支書陳福林介紹,如果過去在壹畝土地上種植普通蔬菜,年收入將超過2000元,如果出租給城市居民種植,至少可以翻壹番。甌海區澤雅鎮金坑峽景區建設的“山鄉農業學習基地”,有搗年糕、磨麥、礱米、制原紙、種地、手抓泥鰍、扁擔等項目10余個。這些內容是為了模仿古代純粹的農家生活而設計的,米鬥、棕繩、米鬥等農具也是當年使用的。還開設了“家具和農業機械博物館”,展品超過65,438+000件。這些項目推出後,客流明顯增加。近年來,平陽南麂島開發公司投資2000多萬元建立生態型休閑漁業產業化基地,每年舉辦壹次國際垂釣節,吸引了6000名海內外垂釣愛好者登島。以上所有的成功轉型,都說明了壹個簡單的道理:都市人想去“農家樂”是為了感受歸山的閑適。那種純粹轉型為商業餐飲,強調吃吃喝喝的農家樂,往往偏離了農家樂的特性,對方興未艾的農家樂發展有很強的警示和借鑒作用。對此,市農辦合作經濟指導處處長林聖權認為,“農家樂”能否快速發展,關鍵要看其特色,要立足地方特色,推出別人無法復制的原創項目,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由政府引導至關重要。讓“農家樂”的鄉村綻放更加美麗,不僅需要從業者的自我提升,更需要政府部門的規範和引導。針對我市部分“農家樂”存在的問題,目前我市正在結合省級特色村(點)和星級戶的評定,加強安全、衛生、環保的檢查整治。市農辦、市旅遊局還組織“農家樂”管理者專程到杭州、臨安、紹興、四川成都取經。“事實證明,我們覺得自己做得很好。走在外面還是會給人壹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文成縣龍川村山水果園農場負責人王詠梅告訴記者,通過走出去,發現我們的遊樂項目還比較單壹,宣傳策劃缺乏鮮明特色。政府組織免費培訓讓他感到不解。他剛開始種桃、梨、楊梅等水果,投產時不僅價格低,甚至。而且市旅遊局從旅遊專項資金中安排專項資金,為1000多名農場職工免費提供烹飪培訓。例如,龍灣區通過免費現場培訓廚師,促進了龍灣區昆淩鎮“農家樂”的發展。現在,全鎮“農家樂”經營戶已達18戶,日接待量達4000余人,大大提升了全鎮“農家樂”的整體水平。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如今的“農家樂”已經形成了壹個龐大的產業,單兵作戰已經很難適應新的形勢。經歷了從最初的量的擴張,再到專註於推出“農家樂”休閑旅遊品牌,實現質的飛躍。因此,有關部門對“農家樂”的開發和管理提供具體的指導服務,特別是制定相關的扶持政策,鼓勵投資者參與農民無法獨自完成的休閑旅遊項目和配套產業的建設,以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