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知道現在誰在回收動力電池。當壹個行業處於助跑階段,生產者自然就成了負責人。根據國家相關要求,生產企業必須承擔電池回收的主體責任。在政府的號召下,大眾、比亞迪、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等車企很早就開始建立電池回收體系,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壹體系開始向正規行業大步邁進。
那麽,動力電池回收後會做什麽呢?動力電池,無論是三元鋰電池還是磷酸鐵鋰電池,回收後的命運只有兩種,1是階梯利用,第二種是材料再生。
這裏的“階梯利用”指的是第二次利用,比如動力電池用完之後,放到玩具車上,然後再次利用。當動力電池容量下降到80%左右時,續航已經不能滿足正常需求。回收後,企業會把電池拆下來,繼續在其他領域發光。當產能進壹步下降時,最終回收成為最終歸宿,經過拆解、分離、提純後進入生產線進行下壹個循環。
那麽在生產過程中,地下渠道回收呢?其實這是因為很多車企沒有建立有序的汽車動力電池回收體系,導致很多第三方機構扮演了回收的角色。
這些機構大多是小作坊,不正規。所以經過拆解和簡單測試後,會直接流入二級流通市場,比如充電寶,就有可能組裝這些電池。
雖然現在市場上有壹套完整的回收體系,但是材料的回收同樣不容樂觀。由於鋰的活性異常,回收時並不理想,“鈷”毒性太大,容易爆炸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