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醬,又稱豆醬、醬油,是我國傳統的調味醬,由大豆經油炸、研磨、發酵而成。黃醬有很濃的醬香和酯香,鹹中帶甜。用於煮、燉、蒸、炒、拌等多種烹飪方法,也可作為正餐或凈菜。
中文名
醬油
外國名字
大豆醬
另壹個名字
大豆醬,大豆醬
主要原材料
水、非轉基因大豆、白糖、食用鹽、小麥粉、谷氨酸鈉、發酵醋、5'-風味核苷酸二鈉、黃原膠、苯甲酸鈉和三氯蔗糖。
主要營養成分
蛋白質、脂肪、維生素、鈣、磷、鐵等。
快的
航行
營養分析,食療,適合人的制作方法,相關食譜的營養成分,食物。
歷史淵源
民間傳說:醬是範蠡無意中創造的。根據傳說,範蠡十七歲時就在富人家裏管理廚房。由於缺乏經驗,食物往往不令人滿意,而且還有很多剩余。時間長了就成了酸的食物。以防主人發現,範蠡把這些食物放在儲藏室。但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這件事最後還是被財主發現了,財主罵了他壹頓,給他十天時間把酸的食物變成有用的東西。聰明的範蠡先用綠毛和白發處理食物,然後在太陽下曬幹,在鍋裏油炸,除臭,殺菌,加入壹些溫水攪拌成糊狀給豬吃。富人看到豬吃得很開心,也很開心。後來,壹個小工跟範蠡開玩笑,把食物放在面條裏給範蠡吃。沒想到,面條特別好吃。這時,小長工講了故事。受此啟發,範蠡用這種又酸又多毛的食物制作了壹種美味的調味汁。
然而,這只是傳說。事實上,醬最早是在西漢時期釀造的。西漢和元代的尤氏在《集九篇》中記載了“蘿蔔鹽醬油”。唐延詩註:“醬以豆、面為料,肉為糖,骨為肉,醬為詞,醬為食。”從古人的記載和筆記中可以看出,豆醬是用大豆和面粉釀造而成的。為什麽漢族人只用大豆混合粉做豆瓣醬,而不用其他植物做原料?這是因為大豆主要含有蛋白質,而面粉含有更多的澱粉。蛋白質和澱粉同時存在,更適合很多有益黴菌的繁殖。細菌產生大量的酶,充分分解原料中的各種營養成分,生產出風味獨特的豆醬。所以漢代人用大豆和面粉做豆醬的原料是科學的。現在原醬分為兩大類:豆醬和甜面醬,這種叫甜面醬是用小麥粉做的;醬油是由大豆和蠶豆制成的。
醬,為什麽叫“江”?據說在古代的各種調味品中,如鹽、梅、酰基、糖,醬總是占據主導地位。吃的話就得用芥末醬,吃水煮熊掌就得有牡丹醬。這就是《論語》中記載的“醬”。古人也說:“制醬者,眾味之統帥。又帥又好吃。”也有說:“醬可以毒各種食物,就像將軍可以抑暴除惡壹樣。”“醬”大概由此得名。
營養分析
1.醬油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脂肪、維生素、鈣、磷、鐵等。這些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素;
2.醬油中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在烹飪時不僅可以增加菜肴的營養價值,而且蛋白質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產生氨基酸,可以使菜肴呈現出更加鮮美的味道,具有開胃助食的作用;
3.醬油中還含有豐富的亞油酸和亞麻酸,有利於補充必需脂肪酸,降低膽固醇,從而減少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4.醬油中的脂肪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和大豆磷脂,能保持血管彈性,健腦防脂肪肝。
食療
醬油不僅味道好,對我們自己也有壹定的好處。以下是醬油的食療效果。
黃豆味甘,性平,能“水脹,胃中除熱,傷中淋露。”血瘀、內寒積於五臟等。,是很好的食療。
據研究,大豆中的皂甙能延緩人體衰老;大豆中的卵磷脂可以清除血管壁的膽固醇;保持血管軟化;大豆中抑制胰島素對糖尿病有壹定療效;大豆中的磷含量相當可觀,對腦神經非常有益。神經衰弱、體虛者,宜常食。大豆富含鐵,對缺鐵性貧血患者有益。
藥理作用:具有補中、健脾利濕、止血降壓、止帶的作用;主治:中氣不足、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高血壓、咯血、鼻衄、婦女帶下等。可延緩動脈硬化,降低膽固醇,促進腸道蠕動,刺激食欲。同時還含有大腦和神經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磷脂,並含有豐富的膽堿,具有健腦、增強記憶力的作用。醬油是降低良性前列腺增生和腸癌發病率的良好食療方法。
檢測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家標準批準公告第10號(2009)。由中國調味品協會起草的國家標準《醬油》於2009年9月30日正式發布實施。請各調味品企業積極執行標準,確保產品質量,維護行業利益[1]。
為了大眾
壹般人群都可以吃。
嚴重肝病、腎病、痛風、消化性潰瘍、低碘人群不吃或少吃。
生產方法
原料配方:大豆100kg面粉80kg鹽25 ~ 30kg姜2kg茴香100g陳皮100g。
生產方法:
1.將黃豆去雜,用清水泡發,蒸成糊狀。
2.將豆料倒在桌子上,與面粉混合,攤至3厘米左右的厚度,在25 ~ 30℃的室溫下,每天翻壹次,然後讓其發酵,大約三到五天就會長出暗黃色的細菌,放在室外晾幹,就是醬穎。
3.將調味汁放入罐中,加入鹽、姜等。,並攪拌均勻。第二天翻缸,隔天攪拌。
4.鹽化後將醬坯放入缸中,但註意不要灌滿缸。在壇口處(距壇口約17 cm)留壹定空間,蓋好,用石灰泥或黃泥封住壇口,防止透氣,防止細菌和雨水侵入變質。成品曬幹40-50天。
相關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