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壹書中提出了壹個屬於人類的、與基因並行的概念:模因。
基因的首要原則是繁殖。但是,在人類社會,有那麽壹些人,為了藝術和信仰,可以選擇獨身,禁欲,甚至犧牲自己。這種選擇的結果是,這樣的人沒有後代,這與基因繁衍的驅動力明顯不同。可見還有壹種力量推動著人類的發展,記錄著人類的壹些信息。這就是模因。
道金斯將模因定義為通過非遺傳方式傳播和傳播的社會文化和文明的基本單位。
基因存在於生物細胞的細胞核中。模因以故事、藝術設計、音樂、信仰、科學定理、食譜等形式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中。
當我們有了壹個新的想法,我們創造了壹個新的迷因。當我們告訴別人這個想法時,我們傳播了這個迷因。好的模因四處傳播並最終保存下來,而無效的模因消失得很快,所以適者生存。
學習這個概念讓我對人類行為多了壹個維度,我覺得這可能是人類的獨特之處。超腦總科學顧問劉佳老師認為,因為模因,有人為了信仰而放棄基因傳遞和繁衍,證明人類已經擺脫了基因的控制,把大自然對進化的控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對劉佳老師的觀點持懷疑態度。人類真的可以脫離自然的控制嗎?哪怕壹點點。
雖然藝術、信仰、文化並不是靠繁衍來傳播的,但模因的載體依然是人腦。雖然我們有文字和視頻記錄,但模因只能通過人腦展示,轉化為思想,再轉化為行為,就像基因需要通過生物體表現出不同的形態壹樣。
既然模因需要通過人腦來展示,其實模因也必須依靠基因來展示。換句話說,模因實際上是基因的衍生物,基因為了更好地傳達自己而發展模因。因為正是因為有了模因,人類才能戰勝其他物種,從而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更好的繁衍。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人類還是無法擺脫基因的初始設定。
有些人為了藝術、信仰和科學犧牲了自己的基因傳遞,但這些藝術、信仰和科學推動了整個人類的發展,包括基因傳遞。從這個角度來說,模因還是為基因服務的。基因能否繼續傳承下去,還是由宇宙的初始設定決定的。畢竟我們人類的基因才出現了300多萬年,而滅絕的恐龍基因卻存活了1億年。如果尺度大壹點,模因的概念應該是從基因發展而來,用來解釋人類行為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