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管得太緊,顧不上頭。節儉成了習慣,工資也不高。
年紀大了,覺得自己手有點松,也覺得孩子找錢不容易。還有很多事要做,要到處花錢,買房,讀書,結婚,生子。我真是頭大。
人老了,毛病又出來了,我們得做些準備。反正也沒有放松的日子,就過蔬菜白菜衣服吧!
我們的國情,存款有點不壹樣,所以還是活下去吧!
節儉也是壹種好習慣!
第壹,老人壹生節儉慣了。退休後錢不多,物價貴也要節儉。
第二,存點錢有安全感。看病太貴,生不起病,死不起。
第三,現在年輕人掙錢難,幫幫他們。
老年人已經退休了。雖然他們有退休金,但家庭負擔更重。孩子,房子,車子,孫子,教育,醫院都在伸手!唉!真的很難!不節儉不行!
到今年6月10,我已經退休1年了。我不是老人。我是70年出生的,但是我真的比上班的時候節儉多了。我不是刻意節儉,只是生活圈子變小了,沒什麽不必要的可以退了。比如今年夏天參加同學孩子的婚禮,特意買了壹套衣服,但是那套衣服壹個夏天只穿了兩次,呵呵,然後就是秋天了。不是我舍不得穿,是我不穿。如何在家裏穿得舒服,沒必要穿裙子進進出出,還要挺胸收腹,搭配恰到好處的淡妝。所以自從退休後,購物的欲望大大降低,錢自然也省了。
節儉也是有原因的,因為退休後,我已經基本喪失了賺錢的能力,無法開源,只能削減成本。退休人員的工資差別很大。雖然他們有醫療保險,但他們必須為未來的養老金做計劃。我手裏沒有任何存款。如果我生病了,躺在床上,我不能伸手向我的孩子要錢。壹個是孩子要過日子,壹個是自己的錢花出去了。
但是,節儉歸節儉,生活質量必須有保障,吃好睡好,身體健康才是革命的本錢。余生不是關於去哪裏旅遊,誰買大房子,買個包多少錢,而是關於健康。
那些節儉的人大多是30歲到60歲,這是時代和生活環境造成的。過去,窮人害怕得吃不飽穿不暖。即使他們的生活條件很好,他們也形成了習慣,不願意浪費。我婆婆80多了,舍不得花錢,把剩菜扔掉。她總是說我被打敗了。她還有壹個68歲的叔叔,有工資,有存款,有兩套房。她每天早上都比小夥子能幹,開著三輪車,租著。以前窮的沒錢,現在有錢很開心,累壹點也沒關系。現在70後比他們好多了,也沒他們那麽節儉了。他們大多懂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享受生活。
我父母就是這樣,因為他們那壹代人吃過苦。
年輕人形成習慣,在心裏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實生活應該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或者年輕的經濟壓力而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消費習慣。老年最大的消費就是就醫。在保證這壹點的前提下,就要停止支出。人生苦短,有條件的善待自己。
我快退休了。說說我的看法。我可以討論,拒絕攻擊。
首先是經濟形勢。很多人退休的時候並不富裕,自己或者孩子都有房貸,或者自己和孩子根本就是經濟條件不好。
其次,節儉已經成為壹種習慣。多少年的習慣都成了自然,更何況年紀大了,欲望減少了,花錢的沖動也減少了。
三是對後期生活的穩定缺乏信心,要到壹定年齡才會出現這種情況。男人七八十歲了,還沒讓他掙錢養活自己或者補貼家用,不如節儉壹點。
身邊很多老人真的是這樣。很明顯,他們不缺吃不缺穿,但還是極其節儉。為什麽?
第壹,年輕的時候生活艱苦,缺衣少食,壹分錢都要花。我養成了節儉的習慣,已經深入骨髓。即使老了,衣食無憂,但這種節儉的精神不會變。
第二,我寧願自己受苦,也要讓孩子過得更好。即使子女已經長大成人,有些家庭事業有成,顯然也不缺錢,但老人還是願意給他們錦上添花。我父母就是這樣。哥哥姐姐不算非富即貴,但都還可以,至少都比上壹個強。我們總是告訴父母不要省吃儉用,想吃什麽就吃什麽,但他們還是買東西很便宜。所以我們不給父母錢,而是給他們買東西。
第三,大部分老年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省吃儉用,因為怕自己年紀大了看不起病,沒錢。現在看病很貴。有頭疼有發燒,打個點滴要幾百甚至幾千塊錢。沒錢我可怎麽辦?還有的老人覺得子女指望不上,手頭沒錢,心裏沒底。為了不指望孩子或者不看臉,他們自己也得有錢。存錢養老是大多數老年人的想法。
老人壹生節儉,已經成了習慣。衣服可以隨時穿,新衣服壓箱底。可能我到死都沒穿過多少次。用的家具更多的是應付和湊合。吃的東西不是買高檔的東西,基本都是大眾消費。年輕人掙錢少,都花在家裏。當妳老了,妳不願意花妳的養老金。最後,妳會給妳的孩子。但是,如果子女指望老人留下這筆錢,那就真的不夠了。所以,老人過上好日子,不找子女要錢養老,這就很了不起了。
沒有人生來就是節儉的。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不知道花錢的好處?誰不想提高生活質量?養老金少得可憐,什麽都做不了。有什麽省錢的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