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市是多民族聚居區,主要為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19個少數民族,***計111.84萬人,占全市總人口155.2萬人的72.06%,其中土家族98萬人,白族10.8萬人,苗族2.96萬人。在漫長的繁衍、發展、承傳過程中,在原始險惡的生存環境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族性格和風俗習慣。
土家族是張家界的主體民族。張家界土家族屬於古代巴人壹支,壹說是古代庸國人的後裔,也有世代繁衍於此的古代土著先民。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歷史上稱為蛋蠻、天門蛋蠻、南蠻、武陵蠻、荊州蠻、五溪蠻、土人、土丁、土兵、土軍等。
舊誌上說:“民情淳樸、土厚而風淳。”“楚風剛勁,其弊多流於憤激。永定隸屬楚邊,俗尚淳樸,猶存中土人之遺風。”壹位漢官曾感嘆道:“僻陋於深山,而有此醇靜之俗,所謂生不見外事,而安於畎畝衣食,蓋風之古也!”這便是歷史上對土家族民族性格的基本評價。
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蓋瓦,只許蓋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蓋瓦”。壹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後才興蓋瓦。壹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澗吊,富足人家雕梁畫棟,檐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著名土家族詩人汪承棟寫道:
奇山秀水妙寰球,酒寨歌鄉美盡收。
吊腳樓上枕壹夜,十年作夢也風流。
土家人把修新屋作為繁衍子孫的根基,因而看得十分神聖。修屋前,要請風水先生選好依山傍水背風向陽的地方作為屋聲。無論誰家起新屋,遠親近鄰都來幫工,只吃飯不拿工錢,叫“打白工”。喜慶日是在堂屋梁的時候,親戚朋友都來送禮祝賀,叫“斟上梁酒”。
所謂梁,是指堂屋脊橫梁。梁木選擇有個古怪的規矩:屋主必偷偷在大山中尋找分岔成兩根的標直大樹,不問樹的主人是誰,盡管偷偷砍下,鋸成兩根,同時從山上滾下,誰頭在前,尾在後,無傷無疤的,就選哪壹根。這種風俗,叫“偷梁木”,土家寨有俗規,偷梁木不算“偷”。梁木壹旦偷砍下地,就要鳴放鞭炮,還要在上面搭紅布,然後熱熱鬧鬧請八個後生擡回家,壹路招搖過市,似乎“偷”得很光彩,樹主不僅不追究,反過來還要表示祝賀,因為這是吉利與友誼的表示,就好比為人家子孫根基作了重大貢獻似的榮耀。
梁木正中畫圖,左右書“美侖美奐,金玉滿堂”或“帝道遐昌,五谷豐登”之類的對聯。
上梁時,請兩名歌師或掌墨師贊梁。贊梁有壹定的曲調,較單調,實際上是種韻白表演形式。待梁木在屋頂山上架好後,贊梁者便攀梯而上,壹人提酒壺,壹人端茶盤,茶盤內放著筷子、酒杯、臘肉、糯米糍粑。提酒壺者贊道:
手提酒壺閃金光,壺中美酒噴噴香,
土家飲食
“嘴巴兩塊皮,只想好的吃”,凡到張家界的客人,都想嘗嘗土家的民間食品。
張家界盛產稻谷、包谷、高粱、紅薯、蕎、粟及各種豆類,坪壩上的土家人以大米為主食,大山界上的土家人就主雜摻半,也有以包谷為主食的。
土家人菜肴講究酸、香辣,俗話說:“三日不吃酸和竦,心裏就像貓爪抓,走路腳軟眼也花”,故特別看中辣椒、胡椒、花椒、大蒜、胡蔥、韭菜、香椿等辛辣香味特濃的佐料食品。舊誌記載說:因土人居住“叢巖邃谷間,冰泉凜冽,崗瘴郁蒸,非辛味不足以溫胃健脾。”
土家婦女多為酸香辣制作能手,諸如將四季鮮菜、野菜或五禽六畜之肉通過幹制、腌制、烘炕等制成幹菜系列,臘菜系列,酸菜系列等,把人生的日子打發得有滋有味。
--土家特色菜
石耳燉雞鴨。明清時代,張家界的石耳是土司給皇上的貢品,據說每年皇帝大宴群臣必上這壹道菜。泥鰍鉆豆腐,也是壹絕,讓泥鰍饑餓三天,再讓吃飽豬油,然後放進豆腐中,文火慢燉,讓泥鰍鉆進豆腐,直至燉熟,其味妙不可言。還有苦瓜燉鮮魚、嫩北瓜燉幹牛肉,都是常人不敢配伍的佳肴;它如血豆腐、荷渣、沅古坪臘肉、梆梆肉、酢魚酢肉、瓦缸菜、魚兒辣子、火燒茄子、火燒辣椒(搗爛成泥)及野菜系列等等。土司王流傳的“土王全席”,壹席十八碗碟,***八道菜譜,二十四個系列,足可與中國幾大名菜坐在壹條板凳上談經論道。特別是土家“三下鍋”,風味十分獨特。相傳明嘉靖年間,進行征調湘鄂土司兵上前線抗倭,恰好趕上年關,為不誤軍機,土司王下令提前壹天過年,於是臘肉、豆腐、蘿蔔壹鍋煮,叫吃“合菜”,以後演變成“三下鍋”。各位客人,到了張家界,建議到小餐館嘗嘗“三下鍋”,叫妳壹輩子都忘不了。
另外,逢年過節,土家人有打糯米糍粑、做竹葉粑粑、炒炒米、做團饊;春日做桐葉麥粑,秋日做苦蕎粑等,都令人嘴饞不已。
千古絕唱“哭嫁歌”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壹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九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半月的。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育恩,托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為人處世等。
哭嫁歌壹般為即席作,見娘哭娘,見嬸哭嬸。哭詞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詞,如“比古人”、“***房哭”、“十畫”、“十繡”、“十二月”等。哭有曲調,抑制頓挫,是壹門難度很大的唱哭結合的藝術。嫁娘必在此前求師練習(當然是秘密的)。哭時以“嗡”、“蠻”、“啊呀呀”等語氣詞,壹泣壹訴,哀惋動人。
土家人的禁忌
俗話說:“出國問禁,入鄉問俗。”遊客到異地作客,如果犯了當地人的禁忌,就會招惹麻煩,平添出壹些不愉快的事。
土家族人禁忌特別多,不同地域、不同家族、不同行當,都有各自不同的禁忌內容,它既反映出壹種充滿唯心迷信的文化心態,又摻和著壹定的科學內涵,因為是土家人長期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
張家界土家人早晨見蛇喊“長蟲”或“溜子”,談虎稱“大貓”,見猴叫“爪子”,講鬼叫“矮騾子”。許多禁忌已成諺語,如出門要選良辰吉日:“初壹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下庵”;“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春來莫撿鷹打鳥,冬來莫撿汗毛巾”;“上山莫撿麂,下河莫撿鯉”(指莫名其妙死去的麂子和鯉魚);除夕期間禁忌更多,不準吵口、不打小孩、不熄燈火;大年初壹不講“背時”話,“爺娘的口,無量的鬥”;“三十六,結跟頭”;“人滿三十六,喜的喜,愁的愁”,因三十六歲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禍事最多,故民間凡事總要回避“三十六”,就像外國人忌諱“十三”數壹樣。人滿三十六歲,無論男女,必做生日沖煞過頭;凡紅白喜事記人情帳,偶爾碰上三十六序號,便是不利順的先兆,故許多人辦事必先在三十六序號上寫上吉利的話;小孩不準玩鳥,說是長大手跳寫不好字(以此法護鳥);小孩不準摘未熟桐子果,說是要得“癆病”(以此保護桐林);木匠的碼板坐不得,鐵匠的砧子敲不得,閹同匠的羊角吹不得,戲子的衣箱靠不得,農戶的撐架踩不得(欺主);瓦窯前忌說“紅”,怕出紅瓦、乘船忌呼“陳”姓,因陳與“沈”諧音;戲班子稱“傘”為“撐子”,忌壹個“散”字;壹年之始聽到陽雀(杜鵑)叫時,如睡在床上或走下坡路準不吉利,大年節牲畜進屋,兆“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了穿孝服”;野貉入屋,雞上樹,狗上屋,無災必有禍,不死脫層殼;夢清水淚洗面,夢白布要戴孝,夢紅花喜盈門,夢小孩要防賊;夢雞、鳥、小魚有口角(吵架),夢水牛有財發,夢跳坎有病災,夢飛騰轉健康,夢上山有好事,夢下坡要背時,夢笑得哭,夢禍得福...凡此種種,不壹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