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皖南民居的風俗習慣有

皖南民居的風俗習慣有

(1)臘八粥

每年臘月前,村民們都要按照習俗打年糕、炒年貨、做糕糖、殺雞鴨。尤其是臘月初八,我記得我媽會起個大早,把事先準備好的黑米、豆子、花生什麽的洗幹凈,做臘八粥。通常,在我們起床之前,我媽媽會煮好粥。根據我們早起晚起,會把粥涼了。我們洗的時候,媽媽會及時把臘八粥端上桌,對大家說:“趁熱吃。吃臘八粥,給妳來年帶來平安。”

(2)送去見竈神

臘月二十三,按照習俗,是家鄉人送竈神上天過年的日子。家家戶戶都要吃糯米粑粑,在三十日前把竈神找回來。今天早上,我媽還會早早地在廚房裏放幾個糯米粑粑,喃喃地說:“上天堂過年吧,竈神菩薩,三十號我們來接妳過年。”讓孩子們崇拜。據說崇拜的孩子來年吃喝不愁。祭拜結束後,母親們會給孩子們帶來糯米粑粑,都念著:“快吃,快吃糯米粑粑,竈神菩薩保佑妳們明年有吃有喝。”

(3)除塵

在我的家鄉,打掃衛生的工作是由男人來做的。二十五六歲的時候,男人會在竹竿上綁壹個毛撣子,用來清理家裏上下的灰塵和蜘蛛網。記得小時候,父親把雞毛撣子綁在叉子上,找來帽子和圍巾,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把天上地下的每個房間都撣了壹遍,把家裏的每個角落都撣了壹遍。

(4)祖先崇拜

三十日祭祖也是我家鄉的習俗。每年大年三十,父親都會帶著食物和酒去祖墳祭祀,燒壹些紙錢。他壹邊燒紙錢,壹邊還嘟囔著“祖宗來吃年夜飯,收錢。”後來,給了祖先香煙。每次父親都是先拜後拜,默默的念著即使我在身邊也聽不清楚的禱文。總的思路是,永遠祝福他安居樂業,祝福他的孩子將來有所成就。父親祭拜,然後讓我們兄弟依次跪下祭拜祖先。在我們敬拜的時候,我的父親會告訴我們的祖先他對我們的希望,讓他們祝福他實現他的願望。儀式結束前,每樣菜倒壹些在墳上,把已經倒在杯子裏的酒灑在墳上。

(5)貼春聯

除夕的早上,是我家鄉貼春聯的時候。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都會用面粉或米粉在鍋裏打滾,做成糊,用來貼對聯。壹般人們還會把稻草綁成刷柄,方便刷漿糊。我父親做這些的時候,我們壹般都是把舊對聯用水浸濕,拿下來,然後把去年的糊洗幹凈,直到我父親來貼新對聯。

父親高中畢業,書法還是很有名氣的。每年爸爸都會買紅紙自己寫。我記得用的最多的對聯: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也許這是我父親最好的畫。我父親的主要任務就是寫和貼大門口的對聯,幾乎所有的任務都是我們兄弟倆。

壹般比較講究的人會在前門貼壹個倒過來的“春”字或“福”字,取“春在此”、“福在此”的諧音。記得小時候父親比較註意,教我們在前門上橫條,把紅紙剪成半寸寬半尺長的紅條,均勻地貼在橫條下面。紅條迎風飄揚,十分喜慶。

除了在大門口貼對聯,春天或祝福的字也被貼在窗戶上,農具上,甚至是家裏較大的家具上。

(6)吃年夜飯

在我的家鄉,吃年夜飯是壹家人吃團圓飯的日子。無論妳在哪裏,妳通常會在這壹天回家與家人團聚。

期待年夜飯不僅僅是壹家人團聚,還因為小時候家裏窮,平時不吃。年夜飯是我們唯壹能大量吃的飯,不僅有魚,還有雞鴨。媽媽經常壹邊看著我們吃飯,壹邊自得其樂,還提醒我們,今天吃多了,明天有客人來了就不要拿桌上的菜了。從我能記得這件事開始,我媽每年都會這麽說。其實不用我們說,也記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們只顧自己吃,不管我媽怎麽說。

我記得吃年夜飯之前還有幾件事要做。壹是換上新衣服。雖然我們沒有每年都有新衣服,但多虧了媽媽的辛苦,我們的兄弟姐妹至少每年都有新鞋穿。二是祭祖。雖然父親帶著男人們去了墓地,但去年年夜飯前,壹家人還是再次祭奠了祖先。三是放鞭炮。我們只要稍微晚壹點,就會聽著鞭炮聲,數著哪家已經開始吃年夜飯了。數數多了,心裏就會有點著急,催著媽媽快點做飯,催著爸爸快點放鞭炮。

(7)壽年

在皖南,壹般成年人,尤其是男人,晚上不睡覺,要放哨。

小時候沒有電視,現在不是這樣的。而是壹家人壹起看電視,幾個鄰居好夥伴卻約好壹起打牌。幾戶人家的男女老少圍在壹起看,各家的女人幫各家的男人,幾家的孩子壹起做引羊、打彈珠之類的遊戲,但不管怎麽玩,都必須在十二點前回家閂上門。因為我家鄉有句話,金融的大門壹旦打開,就再也關不上了,要等到第二天晚上才能關上。有時候男人打牌,女人小孩都在旁邊看熱鬧,當然也有回家睡覺的。

(8)打開金融大門

我的家鄉也有在元旦早上“開財門”的習俗。年底了,全家人互相配合,有的準備鞭炮,有的拿著火種,有的貼著表看時間,有的準備開門。快到零點的時候,他們立刻從家裏點起鞭炮,放在門口。每個人都爭著第壹個按鈴。財務的大門壹旦打開,就不可能再關上,直到天亮。壹旦關閉,就意味著金融大門關閉。據說第壹個“開理財之門”的家庭今年會發財,心想事成。很多人在開理財門之前都會許下美好的願望,有的想發財,有的想兒子娶個好媳婦,有的想女兒嫁個好人家,有的想家人健康。

(9)發紅包

大年初壹,習慣上不出門拜年。壹般都是家人互相祝福,長輩給孫子孫女發紅包。我記得小時候,我總是起得最早。我第壹個跑到外婆家門口,敲了她三個頭。我奶奶總是開心的笑出聲來,誇我最勤奮,說我長大了壹定會成功。她會過來給我紅包。那時候條件不比現在好。奶奶的紅包最多,壹般都是嶄新的兩毛錢,其他長輩的紅包大多是壹毛錢。其實我長大後才知道,紅包不是錢的價值,而是壹種願望。

新年問候

在農歷新年的第二天,這是壹個去拜年的日子。平時都是爸媽帶我們去外婆家拜年。因為爺爺奶奶的叔叔就在附近,所以我基本上過年都去看望過他們。

以前大部分人帶糖,白糖或者紅糖,最多帶壹斤肉,兩包煙。

對於前來拜年的晚輩,長輩壹般會拿出自己的茶蛋和壹些芝麻土豆條、香菜、爆米花、西瓜子、花生之類的糕點,用山貨招待客人。只要是來拜年的,壹般都要招待他們吃飯。就算今天吃不上飯,正月裏總要找個機會把他們請回來。

招待客人時,餐桌上有壹道菜是不能動的,那就是壹整條魚,在我的家鄉叫“觀賞魚”。看到元宵節才能動。我不知道為什麽會有這個習俗,可能是因為當時魚是壹種非常珍貴的菜肴,而且很少見。為了主人,大家都不想碰這條魚。久而久之,這條魚就成了大家看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