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祭竈是民間最流行的習俗,幾乎每個廚房都有“竈神”神龕。據《海寧府誌稿》記載,“每月二十四日祭爐,長夏和冬季至日,餅餌照價使用。在12月24日或23日,家家戶戶用小米和紅豆煮飯...也就是所謂的‘送竈’。”
由此可見,在海寧的“過年”習俗中,農歷每月二十四日祭竈。農歷12月24日,有“送竈”的說法,因為據說在那壹天,“竈神”要向玉帝報告這壹家壹年的善惡。於是,家家戶戶都以隆重的儀式為他送行,獻上蜜餞年糕、墊肩等食品和物品,希望“竈神”多講好話,“上天說好話,下凡吉祥”。
“送竈”的祭祀形式在《海寧府誌》手稿中也有描述:“以煮糖、年糕為供品,祭祀後將舊竈、牌子置於境內,在爐中焚化,稱為“送竈”。”勾燈制”就是把舊燈罩改成路肩,把舊東西放進去,然後燒給“竈神”。
“送竈”所用的食物,如糖年糕、紅豆糯米、酒醅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紅豆糯米飯是海寧很多家庭做的,而酒釀是糯米做的,很甜。
過年打年糕有壓力。
從農歷12月25日到28日,這幾天基本都在為“過年”做準備,比如釀年酒、殺豬、腌臘肉、做年糕、做竹筍、烤抓魚。打年糕是比較重要的習俗之壹。海寧打年糕的習俗並不壹致。東西方年糕都是用石臼打出來的,口感緊實順滑,可以清明存放。中央斜橋等地的年糕壹般都是手工制作的,味道比較田園。打年糕需要淘米、泡米、碾米、蒸米、揉米、印花、風幹、泡米等壹系列工序,很多都很有意思。比如打年糕那天,全家人壹起上陣,家裏的孩子壹邊玩壹邊看,期待大人給壹個又香又熱的“餅頭”吃。當然,“餅頭”可以做成各種小動物。
第壹塊年糕必須是元寶形狀的“年寶”,以示吉祥。鋪好的年糕攤放在蠶匾裏,紅花上印著葉子做的記號,也是家裏孩子最開心的事。曬年糕壹定要有技術經驗,鋪年糕的蠶匾要鋪上稻草和床單。要保持體內循環通風,不通風防燥。年糕的幹燥時間也是有講究的。太長了會發黴,太短了浸入缸中會脫皮。石臼制作的年糕大多是大年糕的形狀,冷卻後切成幾塊,形象略遜於手工年糕。
元旦最初被稱為新年。
春節,又稱元旦、元月節、新鄭、元旦等。在清代,海寧俗稱“元旦”。《海寧市誌》載:“清晨至淩晨,燃放鞭炮,意為大聲開門。萬壹是單音或者啞炮,壹定要加壹句吉祥話:單音表示‘壹舉升職’。啞炮說‘保持安靜,發大財’。有人加壹個,叫‘成雙成對’。男人們互相鞠躬,互道“恭喜發財”之類的吉祥話;女人們互相祝賀,互相說“知足常樂”。這壹天有很多禁忌:不掃地,晚上不點燈,不喝湯吃米飯,不打罵孩子,不動刀,不倒廁所,不煮飯(只吃隔夜飯),不倒汙水等。舊時尚有“頭上燒香”、“十殿燒香”、“齋佛”、“吃青果茶”等習俗,現已過時。”
拜年是春節期間的壹項重要活動。和除夕的團圓飯壹樣,是最能體現“年味”的春節習俗。以前家裏拜年是這樣的順序:壹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唐。
大年初壹,晚輩會給長輩拜年,祝他們幸福如東海,長命百歲。新年過後,按照慣例,大年初壹去親戚家拜年,大年初二去公公婆婆家拜年,大年初三去親戚家拜年。另外,同學、同事、朋友、合作者、鄰居之間也要互相拜年。
最優雅的“過年”習俗
寫春聯、貼春聯是最優雅的“過年”習俗。春聯俗稱“門對”,也叫“春帖”。它最早的形式是符濤,開始於約1000年前的後蜀時期。到了宋代,對聯寫在紅木板上,開始流行。從此,每到過年,家家都有貼春聯的習俗。多年來,文化部門組織書法家寫春聯,這已經成為壹種新的習俗。《夏川》續集中所謂的“寫春聯,貼墻”,突出了“寫”字。其實沒必要太在意字跡的好壞。年夜飯只要買紅紙、毛筆、墨水,壹家人守到老就輪流寫,真正體現了祥和喜慶的氣氛和意義。
此外,還有貼門神、貼年畫、貼福字等習俗。近年來,“福”字又開始流行,不分場合,追求新奇。明清雖有倒貼“福”字的習俗,但這就好比過節忌打碎碗杯壹樣。壹旦在地上被打破,必須馬上說“歲歲平安”,這是事後對民眾的壹種智慧補救(心理安慰),而非本意。因為可以說“破(破)則安”的“福”字反過來了,這是壹個道理,故意把杯子打碎豈不是笑話。“福”和“道福”雖然讀音相近,但語義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