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父母越能容忍這四種情況,孩子就會越好。

父母越能容忍這四種情況,孩子就會越好。

文|抄送家長

微信官方賬號:CC爸媽ID: CC-Bama

特別是辛苦了壹天,發現孩子在家裏鬧得雞飛狗跳,在挨打的邊緣瘋狂的測試。我很抱歉他沒有被教訓就這麽做了...

如果有必要,孩子確實需要“培養”,壹味的縱容只會養出不守規矩的孩子。

但是孩子不可能每種情況都訓練,或者說不可能馬上訓練。

不管妳有多生氣,以下四種情況請壹定要小心:

不要教妳所警告的。

孩子的本質永遠是好奇,從來不聽道理。

無論我們說多少次“這個習慣不好”“那個行為不安全”,都不能阻止孩子去冒險,去犯傻。

過年和朋友孩子壹起聚餐。

壹個朋友抱怨他家寶寶總是健忘,改了很多次也沒改。他說“我知道”,他會再做壹次。

晚餐那天,餐館給每個孩子壹個玩具。離開餐桌前,朋友特意叮囑我不要落下任何東西,可我還是把玩具給忘了。

回到家,突然想起來玩具還在座位上,孩子吵著要爸爸轉身找。

朋友忍不住訓斥:“我早就叫妳放好,妳不聽。那就好。”

孩子被訓完之後,也懶得回去拿,而是壹路坐在車裏生悶氣。

其實,當孩子面對“不聽老人話,真的吃了虧”的尷尬局面時,已經夠後悔和難過的了。

如果再強調“我早就告訴過妳了”,無異於給孩子頭上潑冷水。

在低壓自責的情況下,勸誡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會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增加孩子對父母的負面印象。

面對提前警告但仍然犯錯的情況,最好的辦法是:

理解他的心情,告訴TA事情已經發生了,重點是如何解決目前的問題,幫助孩子擺脫負面情緒,培養孩子的逆境商。

小王子說: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只是他們忘記了。

我們也是從孩子壹路跌跌撞撞才明白所謂的道理和人生常識。

轉頭希望孩子急功近利,做壹個完美的孩子,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妳可以頓悟,但事情需要逐步修復。

無論是做事還是養孩子都是如此。

孩子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要再管教他了。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孩子犯錯後父母的態度決定了他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評價自己。

妳有沒有發現,明明犯了錯,還低著頭的寶寶,被妳訓了壹頓,反而收獲了鬥雞壹樣的“越打越勇敢”的精神?

因為每個孩子在犯了錯之後都會充滿愧疚、羞愧和自責,會努力去彌補。

反而是父母責備,讓孩子專註於如何對抗和反擊。

不允許犯錯的孩子是無法成長的。當父母抓住錯誤不放時,孩子學會了撒謊和逃避責任。

每個錯誤都是學習的機會。小時候從小錯誤中吸取教訓,長大後不能犯更大的錯誤。

損失再大,後果再壞,抱怨和譴責都解決不了問題。因此,從錯誤中學習不是浪費。

當孩子主動認錯的時候,不妨試著用這四個步驟來培養自己的解題能力。

1,怎麽回事?/怎麽發生的?

2.有什麽方法可以彌補錯誤嗎?

3.要我怎麽做?

4.重新報價

例如:

前幾天C爸給我們準備了壹壺足浴水。CC堅持要玩,但是水太燙了。我耐心地加了三次冷水,這個“事姐”壹直喊熱,她只好把腳放在鍋邊等著。

我等的時候焦躁不安,和DD打了壹架。結果其中壹個沒註意,壹腳用力,盆子直接被推倒了。

水。曼曼·金。山方圓在客廳裏看到的兩米內的壹切都被浸濕了。

我真有講課的沖動。為什麽孩子必須做某事?

但看到西西已經驚慌失措,還是忍住了:

我:“怎麽了?”(步驟1,問發生了什麽,而不是問責,即使妳看到了整個過程,也要給孩子壹個描述問題和解釋的機會。從孩子嘴裏聽到的版本,肯定會讓妳冷靜很多。)

CC:“媽媽,對不起。沒想到壹用力,盆子就打翻了。”(看,大多數錯誤都是孩子故意犯的。)

我:“妳說我們現在該怎麽辦?”(第二步:還是不要問責,而是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善後。只要妳不咄咄逼人,TA就會給妳驚喜。)

CC:“我去拿拖把把水擦幹,把東西收起來。”說完馬上跑去拿拖把。

我:“有什麽我能做的嗎?”(第三步:很多時候,孩子的解決方法不是那麽完美,可以主動幫忙。)

我:“沙發下面的水我處理不了。妳能幫我搬壹下沙發嗎?”

事後,沒等我回復,她自己先復習了壹遍(第四步:回復,總結經驗教訓):

CC:“以後好像不能蹬盆邊了,會翻的。這次我來收拾,下次不會再蹬臉盆邊了。”

只是忍住壹時的憤怒,就是犯錯的完美結局——知錯——改錯——不再犯錯。

如果實在沒辦法,為什麽不給它上壹堂課呢?Eva不肯認錯(誰讓妳把水弄得這麽燙)不肯悔改(最後可能還是妳收拾),傷害敵人800,傷害自己1000,肯定是各種借口。

不要在外人面前說教。

不要在外人面前教訓孩子。

之前接受青少年采訪的時候,有壹個女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五六歲的時候,我媽給她10元的票據買醋(那時候只有兩根冰棍)。女孩買了醋找不到錢,又不敢回家,就在路上來回找。

媽媽等不及女孩回家,出來找她,卻發現女孩的錢丟了。

然後我媽站在繁華的大街上罵了她半個小時,說她什麽都做不好,是個廢物。

這個例子是她童年的縮影。她的父母教導她永遠不要躲避別人,永遠不要擔心孩子,要有自尊。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女生往往會懷疑自己的價值,覺得自己是個廢物,不配被愛,覺得自己很自卑,對媽媽又愛又恨。

童話大王鄭在《如何毀滅妳的孩子》中提到:

想要徹底摧毀壹個孩子,最終的手段就是傷害他,貶低他,讓他在外人(同學/親戚/鄰居)面前感到羞恥。

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從兩歲左右開始就有被尊重的需要感。孩子也有自尊心,能察覺周圍人的看法。

嚴厲的公開訓斥會讓孩子自卑、膽怯或自大,也會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

古人說“關起門來教孩子”,當著外人的面教孩子,即使制定了規則讓孩子失去了尊嚴,也是得不償失的。

家裏沒有外人的時候,認真和孩子說話,讓孩子自己思考,指出錯誤並改正。

如果夫妻意見不壹致,就不要訓練了。

不要在外人面前教訓孩子。

夫妻教育觀念不同是常有的事,但對孩子壹定要有統壹的口徑,以至於不知道聽誰的。

媽媽讓孩子不要做作業,爸爸說讓他們再玩半個小時沒問題。

爸爸告訴孩子,該自己吃飯了,媽媽說餵這頓飯沒問題;

……

事先沒有統壹約定。事情發生的時候,兩個人互相撕扯,孩子的事情不清楚,大人先吵起來了。這樣的後果比打罵更可怕。

有壹段時間,CC每頓飯都吃得很少。爸爸C很關心這個問題。他擔心她長期低水平的進食會降低胃的消化能力,影響發育,想著每頓飯至少吃多少。

而且我覺得他要求太高了。如果非要有壹個吃飯的KPI,孩子就沒有人權了。就算長大了是個大人物,心理問題也得不償失。

我們都認同對方的觀點,但不認同對方的做法。

所以,在飯桌上,畫風往往是:

壹碗飯快吃到壹半的時候,茜茜偷偷看了爸爸壹眼,爸爸C板著臉,“把飯吃完”,然後茜茜轉頭向我求助。

我看孩子可憐,就幫她找臺階。“她晚飯前剛喝了壹盒牛奶,吃了壹整碗就有點多了……”

後果可想而知。

我覺得爸爸C沒人性。他認為我沒有原則。本來是孩子的問題,最後變成了夫妻的問題。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他們需要根據成年人的判斷來做決定。他需要的是持續的指導。

如果兩個最親近的人同時給他提供不同的方法,很容易導致孩子迷茫,無所適從。

也許會發展成“兩面派”,壹張臉在爸爸面前,壹張臉在媽媽面前,努力在夾縫中生存。

當父母意見不壹致,無法說服對方時,不要直接在孩子面前把對方拆穿。如果有什麽事,他們可以先私下溝通。

最後,我們協商:

飯前帶她出去散步消耗能量;

豐富家裏的菜單和食物誘惑,鼓勵孩子多吃;

保證最基本的攝入量,比如半碗,但絕對不能強求超過半碗的東西。

尹建莉在《好母親勝過好老師》壹書中寫道:

孩子的尊重是我們努力贏得的,而不是威脅。

越是在困難的情況下,越能克制自己不去訓練,孩子可能就越自信,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