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煮熟和碾碎的大豆制成的豆漿凝結成豆腐,這種簡單的食物應該得到更公平的宣傳和報道。據說最精致的豆腐來自日本古都京都,所以我去了京都,更好地了解這種在日本飲食中像西方奶酪壹樣常見的食物。
豆腐脂肪和卡路裏含量低,因此成為肉類的健康替代品。由於其突出的營養價值,豆腐有時被稱為“長在地裏的肉”,豆腐富含優質大豆蛋白,氨基酸(使其易於吸收)、亞油酸(有助於膽固醇代謝)、維生素B1和維生素E的含量也非常均衡。
基本的豆腐制作技術幾百年來幾乎沒有變化,簡陋的街邊豆腐店是日本的傳統風景。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日本人習慣於從超市購買批量生產的豆腐,找到壹家仍然使用傳統工具——更重要的是日本原料——制作豆腐的商店變得更加困難。然而,在位於京都中心的舊皇宮,乳山豆腐店(Iriyama)
豆腐),早起的人還能看到兩大桶北海道產的大豆在燒木頭的土竈上冒著熱氣。乳山家從19世紀上半葉就開始為鄰居做豆腐了。現在店鋪還是那個老位置,技術基本沒變。
乳山家族第10代制豆腐人傳承至乳山桂枝(Takashi
Iriyama解釋了在灌豆腐的同時保護家族傳統的重要性。我們應該使用直接從地下抽取的井水,堅持使用非轉基因的日本大豆,並使用nigari(苦汁,即海鹽鹵水)作為凝結劑,用於淡淡的甜味,盡管效果可能難以預測(尤其是在炎熱的氣候下)。
“用泥爐煮豆子,火會更慢,”妳滿頭銀發的老母親說。她蹲在兒子旁邊濕漉漉的石板地上的腳凳上,稱著成堆的okara(おから、豆腐渣,或者做豆腐時從豆漿裏過濾出來的豆皮。
她說,豆腐店繼續沿街賣很重要。就像挨家挨戶送牛奶壹樣,幾乎成了壹種社區服務。桂芝還拉著壹輛舊的黑色雙輪大車,就像他的父親和祖父壹樣,給老少配新鮮豆腐,否則那些老人可能很難去買東西。
沒有人知道這種由大豆制成的食物是什麽時候傳入日本的。雖然“豆腐”壹詞最早記載於1182的日本史料中,但很可能在此之前就已存在。從8世紀到9世紀末,日本向中國派遣了壹系列使團,以學習中國豐富的宗教和文化進步。幾乎可以肯定,制作豆腐的技術是由來華的日本僧人或回國的日本僧人引進的。
豆腐在進入日本之前的幾個世紀裏壹直是中國窮人的食物。但在日本,先吃豆腐的是上層統治階級和佛教僧侶。豆腐壹直保留在宮殿和寺廟中,為貴族和僧侶的佛教素食主義增加了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公元12世紀後期,教義嚴謹的禪宗傳入日本,然後是昭和
Ryori(精粹料理,即佛教素菜)的廣泛傳播,讓普通人吃上了豆腐。為了宣傳他們的宗教,許多禪宗寺廟——特別是在京都和鐮倉市——在寺廟庭院內或附近設立了密集的餐館。
到14年底,大部分日本人都成了佛教徒,所以拒絕吃肉。正是在這壹時期,日本人創造了壹些中國沒有的豆腐新品種,包括koya-dofu(高野豆腐,即脫水冷凍豆腐)、hiryozu(飛芋頭,關西方言),也被稱為ganmodoki(野鵝,關東方言,即油炸豆腐餃子)和abura-age。
(酉陽げ,即炸豆腐)、燒豆腐(焼き豆腐,即烤豆腐)和kinukoshi-dofu(絲泡豆腐,即像絲壹樣嫩的豆腐)。
現在妳仍然可以在京都歷史悠久的餐館裏吃豆腐。最著名的是奧庫坦。
(ぉくたん,敖丹),1675,原為壹家茶館,位於京都南禪寺的空院。
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大多數日本料理都是在江戶時代形成的。
1603-1868),當時日本還閉關鎖國。17世紀,中國的壹位禪僧,袁茵·祁龍(Ingen
Ryuki)寫了壹句簡短的雙關諺語,贊美日本豆腐,至今仍在流傳。這句話也描述了日本豆腐和好人的優秀品質:まめでしかくで.
やわらかで
每壹行都有雙重含義。可以讀作:是豆子做的,方方正正,軟軟的。也可以讀作:勤奮、誠實、溫柔、體貼。(豆是勤奮的諧音,全方位的正直,柔中有嫩——這些不僅僅是豆腐的特點,也是人值得稱道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