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山東大棗饅頭做法與技巧。

山東大棗饅頭做法與技巧。

原料:面粉1000克,發酵粉15克,水600克。小蘇打適量,大棗,枸杞適量。

嗆入生面粉500克。

做法:1、100克的水加酵母活化壹會,倒入1000克面粉中揉成面團發酵2個小時。

2.發好的面坯加入小蘇打揉勻,在嗆入500克生面粉揉透。醒壹會。

3.醒好後分割滾圓相等的小面團,醒壹會後用手輕輕捏起面皮把大棗放進面團上。醒壹會。

4.做好的面團放入鍋中大火蒸20分鐘,鍋的四周最好圍上毛巾,讓饅頭壹氣呵成。

5.20分鐘後關火悶3-5分鐘在揭鍋

---大棗的作用:

作為中藥應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主要用於中氣不足、脾胃虛弱、體倦乏力、食少便溏、血虛萎黃、婦女臟躁等證的治療。

近年來藥理研究發現,大棗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如大棗多糖、黃酮類、皂苷類、三萜類、生物堿類、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烏苷(cGMP)等,對人體有多種保健治病功效。

■抗腫瘤

大棗中的cAMP在生物體內參與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態形成、糖原和脂肪分解、類固醇生成等多種生理生化過程,並可作用於基因轉錄,影響蛋白質的合成。更重要的是cAMP對治療各種腫瘤有顯著療效,能有效阻止人體中亞硝酸鹽類物質的形成,從而抑制癌細胞的形成與增殖,甚至可使癌細胞向正常細胞轉化的物質,另外,大棗中富含的三萜類化合物具有抑制癌細胞的功效,尤以山楂酸效力最強,甚至超過了常用的抗癌藥氟脲嘧啶。

■抗氧化

大棗中豐富的維生素C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及促進膠原蛋白合成的作用,可參與組織細胞的氧化還原反應,與體內多種物質的代謝有關,充足的維生素C能夠促進生長發育、增強體力、減輕疲勞。

■降血壓、降膽固醇

大棗中的維生素P含量為所有果蔬之冠,其具有維持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環從而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還可促進維生素C在人體內積蓄。另外,大棗中所含的皂類物質,具有調節人體代謝、增強免疫力、抗炎、抗變態反應、降低血糖和膽固醇含量等作用;所含蘆丁有保護毛細血管通暢、防止血管壁脆性增加

的功能,對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病有療效;所含的黃酮類物質可用於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治療和預防。

■保肝護肝

大棗中的果糖、葡萄糖、低聚糖、酸性多糖參與保肝護肝。大棗可使四氯化碳性肝損傷的家兔血清總蛋白與白蛋白明顯增加。同時大棗能提高體內單核細胞的吞噬功能,有保護肝臟、增強體力的作用;大棗中的維生素C及cAMP等,能減輕化學藥物對肝臟的損害,並有促進蛋白質合成,增加血清總蛋白含量的作用。

在臨床上大棗可用於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的輔助治療。

■提高免疫力

大棗多糖是大棗中重要的活性物質,其有明顯的補體活性和促進淋巴細胞增殖作用,可提高機體免疫力。

■防治腦供血不足

大棗中的黃酮類物質可以防治腦缺血癥並對腦缺血所致的腦組織超微結構損傷有保護作用。

■抗過敏

食用大棗可治療過敏性紫癜。這主要是因為人體攝入足量的cAMP後,免疫細胞中cAMP的含量也升高,由此會抑制免疫反應,達到抗過敏效應;大棗中的乙基-D-呋喃葡萄糖苷衍生物對5-羥色胺和組織胺有對抗作用,因而可抗過敏。

■防治心血管病

大棗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P,對健全毛細血管、維持血管壁彈性,抗動脈粥樣硬化很有益;大棗中含有cAMP,其藥理作用表現為改善人體微循環,擴張冠狀動脈,增加腦和心臟的供血量,減慢心律,降低心肌耗氧量而改善缺血心肌的代謝,故可防治心腦血管病。

■防治骨質疏松和貧血

中老年人經常會有骨質疏松,正處在生長發育高峰的青少年和女性容易發生貧血。大棗中富含鈣和鐵,對他們均有十分理想的食療作用,其效果通常是藥物不能比擬的。大棗對病後體虛的人也有良好的滋補作用。

另外,大棗含維生素E,有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 大棗中含有與人參中所含類同的達瑪烷型皂甙,具有增強人體耐力和抗疲勞的作用。大棗對婦女的美容養顏以及更年期的潮熱出汗、情緒不穩也有調補和控制作用。

大棗又名紅棗、幹棗、棗子,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種植歷史,自古以來就被列為“五果”(桃、李、梅、杏、棗)之壹。紅棗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胡蘿蔔素、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P以及鈣、磷、鐵和環磷酸腺苷等營養成分。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在果品中名列前茅,有維生素王之美稱。據國外的壹項臨床研究顯示:連續吃大棗的病人,健康恢復比單純吃維生素藥劑快3倍以上。紅棗所含有的環磷酸腺苷,是人體細胞能量代謝的必需成分,能夠增強肌力、消除疲勞、擴張血管、增加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肌營養,對防治心血管系統疾病有良好的作用;中醫中藥理論認為,紅棗具有補虛益氣、養血安神、健脾和胃等作用,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倦怠無力、失眠多夢等患者良好的保健營養品。紅棗對慢性肝炎、肝硬化、貧血、過敏性紫癜等病癥有較好療效;紅棗含有三萜類化合物及環磷酸腺苷,有較強的抗癌、抗過敏作用。我國著名的大棗品種有五佛大棗,山東大棗,泗洪大棗,金絲小棗,贊皇大棗,哈密大棗,新鄭大棗等。

植物形態

棗(《詩經》),又名:刺棗。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米。枝平滑無毛,具成對的針刺,直伸或鉤曲,幼枝纖弱而簇生,頗似羽狀復葉。成"之"字形曲折。單葉互生;卵圓形至卵狀披針形,少有卵形,長2~6厘米,先端短尖而鈍,基部歪斜,邊緣具細鋸齒,3主脈自基部發出,側脈明顯。花小形,成短聚傘花序,叢生於葉腋,黃綠色;萼5裂,上部呈花瓣狀,下部連成筒狀,綠色;花瓣5;雄蕊5,與花瓣對生;子房2室,花柱突出於花盤中央,先端2裂,核果卵形至長圓形,長1.5~5厘米,熟時深紅色,果肉味甜,核兩端銳尖。花期4~5月。果期7~9月。

壹般多為栽培。分布全國各地。

本植物的根(棗樹根),樹皮(棗樹皮)、葉(棗樹葉)、果核(棗核)亦供藥用,各詳專條。宜忌

凡有濕痰、積滯,齒病、蟲病者,均不相宜。

①《醫學入門》:"心下痞,中滿嘔吐者忌之。多食動風,脾反受病。"

②《本草經巰》:"小兒疳病不宜食,患痰熱者不宜食。"

③《本草匯言》:"胃痛氣閉者,蛔結腹痛及壹切諸蟲為病者,鹹忌之。"

④《髓息居飲食譜》:"多食患脹泄熱渴,最不益人。凡小兒、產後及溫熱、暑濕諸病前後,黃疸、腫脹並忌之。"

宜:胃虛食少,脾虛便溏,氣血不足,營養不良,心慌失眠,神經衰弱,婦女癔病,貧血頭暈,白血球減少, 血小板減少者宜食;慢性肝病肝硬化者宜食;心血管疾病患者宜食;過敏性疾患者宜食,包括過敏性紫癜 ,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濕疹,過敏性血管炎等,可以調整免疫功能紊亂;各種癌癥 患者宜食,尤其食腫瘤患者放療、化療而致骨髓抑制的不良反應者。

忌:痰濁偏盛,腹部脹滿,舌苔厚膩,肥胖病者忌多食常食;急性肝炎濕熱內盛者忌食;小兒疳積和寄生蟲病 兒忌食;齒病疼痛者亦忌。糖尿病患者切忌多食。選方

①治脾胃濕寒,飲食減少,長作泄瀉,完谷不化:白術四兩,幹姜二兩。雞內金二兩,熟棗肉半斤。上藥四味,白術、雞內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軋細、焙熟,再將幹姜軋細,***和棗肉,同搗如泥,作小餅,木炭火上炙幹,空心時,當點心,細嚼咽之。(《醫學衷中參西錄》益脾餅)

②治反胃吐食:大棗壹枚(去核),班蝥壹枚(去頭翅)入內餵熱,去蝥,空心食之,白湯下。(《綱目》)

③補氣:大南棗十枚,蒸軟去核,配人參壹錢,布包,藏飯鍋內蒸爛,搗勻為丸,如彈子大,收貯用之。(《醒園錄》棗參丸)

④治中風驚恐虛悸,四肢沈重:大棗七枚(去核),青粱粟米二合。上二味以水三升半,先煮棗取壹升半,去滓,投米煮粥食之。(《聖濟總錄》補益大棗粥)

⑤治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數欠伸:大棗十枚,甘草三兩,小麥壹升。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⑥治咳:杏仁壹百二十枚(去皮尖,熬),豉壹百枚(熬令幹),幹棗四十枚(去核)。上三味臺搗如泥,丸如杏核,含咽令盡。日七、八度,盡,更作。(盂詵《必效方》)

⑦治懸飲: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搗篩,以水壹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渣,納藥末,強人服壹錢匕,羸人服半錢匕,平日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利之後,糜粥自養。(《金匱要略》十棗湯)

⑧治虛勞煩悶不得眠:大棗二十枚,蔥白七莖。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壹升,去滓頓服。(《千金方》)

⑨治肺疽吐血並妄行:紅棗(和核燒存性)、百藥煎(煆)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三因方》二灰散)

⑩治卒急心痛:烏梅壹個,棗二個,杏仁七個。壹處搗,男用酒、女用醋送下。(《海上方》)

⑾治非血小板減少性紫瘢:紅棗,每天吃三次,每次10只,至紫瘢全部消退為止。壹般每人約需紅棗壹至二斤。(《上海中醫藥》(4):22,1962)

⑿治走馬牙疳:棗(去核、包信石,燒)、黃柏。同為末,布患處。(《海上方》)

⒀治諸瘡久不瘥:棗膏三升,水三鬥,煮取壹鬥半,數洗取愈。(《千金方》》

⒁治風沿爛眼:大黑棗二十個(去核),明礬末五分,和棗肉搗成膏,濕紙包,火內煨二刻,取出,去紙,水二碗,將棗膏煎湯,去渣,將湯洗眼。(《本草匯言》眼科方)臨床應用

①預防輸血反應

輸血前15~30分鐘服紅棗湯(紅棗20枚,地膚子、炒荊芥各3錢)。據46人次觀察,無反應者占2/3左右,且很少出現Ⅲ°反應。但對激素未能防止反應的病例,紅棗湯似亦無效。

②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水平 對於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轉氨酶活力較高的病人,每晚睡前服紅棗花生湯(紅棗、花生、冰糖各1兩,先煎花生,後加紅棗冰糖)1劑,30天為壹療程,觀察12例均有效。但對合並膽道感染、風濕活動合並心肌炎的病人,應再配合清熱利膽或祛風濕的藥物。

相關草藥· 大粘藥· 代代花枳殼· 玳瑁· 丹參· 丹參—甘西鼠尾· 丹參—南丹參· 淡竹葉· 當歸· 黨參· 黨參—川黨參· 黨參—球花黨參· 刀豆· 刀豆根· 刀豆殼· 刀口藥· 燈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