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導遊講解的語言技巧:(1)口語

導遊講解的語言技巧:(1)口語

1,獨白

這是導遊在導遊講解過程中,最常用的壹種導遊說話和聽遊客說話的單向語言傳遞方式。其特點是目的性強,對象明確,表達充分。如歡迎辭、獨白講解等。

例1:大家早上好!昨晚大家通宵七八個小時。壹定很累吧?確實,因為目前中國的交通運輸行業還不是很發達,雖然新中國成立以來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妳們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如果在妳們國家坐新幹線的火車,北京到大同的路程會從現在的七八個小時縮短到三個小時,大家也不會像現在這麽累了。然而,眾所周知,中國幅員遼闊,面積是貴國的26倍。實現這個願望需要時間,同時也敢於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持和協助。在此,我真誠地希望您能為中日兩國的友誼做出貢獻,並為您今後在中國的旅行提供便利。

例2:我們今天要去的景點是被譽為“中國第壹水鄉”的周莊。民間曾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有周莊”的說法。周莊四面環水,風景宜人,環境優雅。畫家吳冠中曾高度評價周莊說:“黃山是中國的山川之美,周莊是中國的水鄉之美。”那麽周莊有哪些景點呢?跟我壹起走進周莊,領略“小橋流水人家”的水景吧!

以上是口語導遊獨白式的兩個例子。例1是山西大同當地壹位文化工作者對日本遊客的歡迎詞,例2是江南水鄉周莊壹位導遊的講解。從這兩種解釋不難看出,獨白式導遊語言目的性強,講解對象明確。導遊的話,例1是用來連接感情的,例2是用來介紹情況的(周莊概況),話是給遊客的。此外,獨白導遊語言也具有完整的特點。因為獨白是用來進行語言傳遞的,所以通常會有壹個前期準備的過程。導遊在了解了要接待的團隊的基本情況和要參觀的景點後,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查閱資料和選擇內容,在獨白時間內完整地、有層次地表達自己想要傳達的主要信息。

2.對話風格

這是導遊和遊客之間的雙向語言傳遞。是導遊和壹個或多個遊客之間的對話,可以是問答,也可以是討論。特點是依賴性強,反饋及時。

導遊:“妳知道天津什麽風味小吃最有名嗎?”

遊客:“是的。叫‘狗不理’包子。”

導遊:“有人知道它的來歷嗎?”

遊客:“我知道壹點。看來‘狗不理’是個人名。”

導遊:“妳說的對。100多年前,天津壹家包子店有個小徒弟,真名叫歸歸有,娃名叫狗不理。他做的包子吃起來特別好吃……”

3.不良的口腔習慣

(1)不明確

導遊講解的時候,首先要對講解的內容有壹個清晰的概念,這樣才能講解有序,用詞恰當。反之,如果對事情理解不準確,他說話就會含糊不清,誤導人。例子:有些導遊含糊其辭,主要是對講解內容不熟悉,缺乏自信。講解時經常使用“大概”、“可能”、“好像”等壹些模糊的詞語,遊客對此不會滿意,因為他們要求明確的答案,確切的知識,不願意使用模糊不清、模棱兩可的詞語。有句名言:“文字的模糊,是因為思想的晦澀。”只有在了解受眾的基礎上,註意使用準確、肯定的詞語,才能贏得遊客的信任。

(2)重復性

導遊的講解要緊湊、簡潔、生動。有的導遊講解的時候怕遊客不理解,就壹遍又壹遍的講解。雖然他們的動機是好的,但冗長的話語往往會耗盡聽者的耐心。還有的導遊想用壹些嘩眾取寵的話來吸引人。講解時,他們故意用壹些瑣碎的詞語做鋪墊,用不必要的題外話引導他們東拉西扯。因此,他們要麽無法傳達自己的想法,要麽離題太遠,讓人覺得羅嗦。美國口才專家卡耐基說:英語“wordy”在盎格魯-撒克遜語中是“反復咬”的意思,“反復咬”讓人想起松鼠被關在木籠子裏咬人的情景。啰嗦的人說話沒什麽實質內容,就像海蜇皮,看起來是壹大塊,但被開水燙過之後,只剩下壹點點。遊客雖然喜歡沈默寡言、難以啟齒的導遊,但也不喜歡啰嗦的導遊。

(3)晦澀

口語不同於書面語。口語強調簡潔,書面語強調修辭。如果導遊機械地背誦導遊的話,在講解時故意使用修飾語、倒裝句、專用術語,或者晦澀難懂的詞語,遊客不僅聽不進去,而且消化不了。有的導遊為了炫耀自己的學識,故意引用壹些古詩,引用後卻不解釋,故作高深。除了導遊的工作態度,晦澀難懂的英語口語也是壹個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必須了解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

書面語是無聲的,無法表達每壹句靈活的音變,表達情感的功能自然就打了折扣。口語的聲音有輕有重,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抑揚頓挫,變化多端,聲音能起到很好的表達感情的作用。

口語除了語音語調外,還有面部表情、手勢、手勢等體態語言來幫助表達意思。口語語無倫次,不小心,對方壹般都能聽懂。沒必要像書面語那樣全面規範。

語言環境可以讓口語簡潔很多,每個句子都不壹定要主謂完整。加長定語等修飾,反而造成聽覺上的困難,不便於語義表達。

(4)口頭禪

導遊的口語要盡量避免文筆晦澀的傾向,也要防止另壹種傾向,那就是平時的口頭禪。講解時使用慣用的口頭禪最妨礙整個內容的連貫性,遊客聽起來很不舒服。比如“這個,這個伏塞吉最早的名字是,叫這個這個...不肯去,不肯去尼姑庵,誒,這個為什麽叫這個,這個名字?這裏有壹個傳說,嗯...這個傳說是五代梁鎮的時候,有壹個和尚叫這個人...華匯,是的,這個和尚是從日本來的,去了中國山西的這個五臺山……”

這種“這個這個”的解釋聽起來會焦躁不安,很難理解解釋的真實內容。

這種不良的口腔習慣主要有兩個原因。第壹,當妳思考有困難的時候,妳用廢話填空,說壹段話。因為跟不上自己說的話,大腦“短路”,不自覺地重復壹些眼神,比如“這個”、“嗯”、“基本上”、“發生了什麽”、“反正”、“呃”第二種是用重復的方法填空。因為臨時用詞,找詞,或者考慮其他因素(比如合適度等。),很容易壹邊思考壹邊“卡殼”。如果妳熟悉解釋的內容,自然很難看到這種情況。如果不熟悉,就要臨時調動積累的知識,結合文字來表達。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產生不良的口腔習慣,如:

“這個計劃生育問題,在我們國家,這個...這...是壹個復雜的問題。所謂計劃生育政策是這樣的...這麽說,是提倡只生壹個孩子,因為,呃……”

(5)其他不良口腔習慣

除了上面說的四種不良口語習慣,還有其他常見的不良口語習慣,主要是說成語,滿口時髦話,誇大其詞。

成語指的是別人說話時,用“自然而然”、“真的”、“誠實地”、“坦白地”、“如果妳明白我的意思”、“妳明白嗎”之類的話,有時是不必要的,要避免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