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情深”可能是對婆媳關系的最高評價,但這仍然是“母女情深”,而不是真正的母女。
所以,在舒適的婆媳關系中,壹定要有壹個合適的距離,而這個距離往往是通過禮貌的言語和相互尊重來保證的。01.媳婦就是我要對其好的外人。
“我媳婦在我心裏永遠是外人。”年近七旬的崔大媽大膽地說:“但我心裏對這個陌生人還是挺好的,說話總是很客氣,因為她不是我女兒,可以隨意打罵。”崔阿姨的自信來自於23年來自己和媳婦的和睦關系。
在媳婦和兒子的矛盾中,她總是重大輕小,盡量從兒子身上找原因,促進小兩口的和諧。以下事情是她最驕傲的:
“23年了,我還沒培養過我媳婦。和兒子的糾紛,大部分都是我媳婦調解和解的。”
"這對年輕夫婦從未吵過架。"
“以我的禮貌和偏心,我媳婦總能逆來順受,逆來順受。無論是我們這個大家庭,還是他們這個小家庭,和諧幸福都是主旋律。”
崔阿姨繼續說:“就算媳婦因為自己的原因生我的氣,我還是可以跟她好好談談,沒有任何委屈。”
有壹次,因為上班被老板罵,孩子期末成績差,媳婦回家什麽都看,連老公孩子都訓斥。
“我只是聽著。第壹,我知道她兼顧工作和家庭有多難。其次,我知道被罵的兩個人首先是他們的丈夫和兒子,然後是我的兒子和孫子。這個道理我懂。”崔阿姨的語氣裏沒有責備。
“先吃飯,肚子暖,氣小。”崔阿姨心疼地說。
即便如此,崔阿姨還是願意對兒媳婦這個外人好壹點,客氣壹點。事後,媳婦找崔阿姨聊天,道歉。崔阿姨跟媳婦說,什麽都不要管,罵人最傷人。兒媳婦知道自己的錯誤後,向丈夫和孩子道歉。
“因為身體原因,我沒有等過媳婦,沒有幫她帶過壹天孩子,甚至在她老了以後的病中,都是靠媳婦的經濟貢獻,但她媳婦從沒說過她老了不贍養我。”崔阿姨覺得有點慚愧。
“外人,別人家的女兒,我沒成家,沒養家,進門就叫我媽,老了還孝順。人家這麽對,我們還不滿足嗎?”崔阿姨心滿意足地笑了。
我還是第壹次聽說我媳婦作為外人能和她相處的這麽好。
02.以“家庭”為幌子的假親密無視尊重。
“妳壹進門,就是壹家人,都是自己的孩子。有什麽不能說的?”直言不諱的張傑,因為性格直爽,有壹顆“壹切為了妳好”的心,也因為已經成為“壹家人”的事實,壹直認為婆媳關系沒有問題。
結果媳婦的打扮不合她心意,就直言“妳真是農村長大的,壹點審美都沒有。”
媳婦做飯不合她的口味,就明確說:“女人做飯做不好,抓不住男人的胃,妳以後就吃虧了。”
家裏的安排不適合她,她馬上指出:“我還沒老到不能動。家裏的事情安排要按照我的習慣。”
如果媳婦也是口無遮攔,妳來我往,打幾架,也就這樣了。能追到張傑的媳婦是個矜持笨拙固執的主兒。
每次吃張傑的話,我就生悶氣,拿老公頭上出氣。過了壹段時間,張傑這個自以為是的婆婆,真的成了夫妻婚姻中的老三,壹提就炸。
去年母親節,我媳婦知道張傑喜歡絲綢衣服,特意給她買了壹條絲綢裙子,花了她壹大半工資。
媳婦拿給她時,張傑直言:“這不是我喜歡的那種絲綢衣服。這是仿真絲的,是最便宜的。送禮物壹定不能小氣,不然就不送。妳看看妳,平時都不給領導送禮。現在妳還是個小文員,連思想都小家子氣。”
之後,張傑多次讓媳婦把衣服還回去,說不需要了。
毫無疑問,小兩口,壹個生悶氣,壹個委屈,壹個猜測,壹個保護,婆婆和老三張傑又贏了。
其實張傑已經付出了,婚房、車、婚後日常生活都是張傑提供和保障的。
但這種缺乏界限感和尊重感的婆媳交流,往往會帶來更多的幹擾和道德綁架,很容易把婆媳關系推向死胡同。
最後,張傑的兒子被迫做選擇題:“母親”還是“婚姻”?
兒子選擇了後者,小兩口搬出了張姐家。
03.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局外人。
其實婆媳真的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外人。
在生命的前幾十年裏,他們毫無瓜葛,在後幾十年裏,他們形影不離。此外,他們生活的年代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出身的家庭也不同。即使他們婆媳之間有壹點相似,也純屬巧合,不容易。
“不共戴天”這句老話同樣適用於婆婆。
所以,婆媳之間,不要期待趨同,不要等待認同,也不能單純用現在的努力去衡量未來的回報...
婆媳我,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
尊重可能是當妳看到妳媳婦和自己不壹樣的時候,妳會對自己說:時代變了,這就好。
尊重,也許甚至當妳看到妳兒子和他妻子的矛盾時,妳會認為改變妳的兒子比改變別人的女兒更容易。
尊重,也許當我媳婦急了,沒辦法的時候,她會很淡定:那是別人的事,我只要跟她好好說就行了。
所以婆媳相處的智慧就是永遠把對方當外人,禮貌待人,好好生活。
妳有更多婆媳矛盾的例子或者解決方法嗎?歡迎留言討論,喜歡轉發。